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甘地傳 | 上頁 下頁 |
六三 |
|
6月1日,總督從倫敦回到德裡,決定命運的時刻即將來臨,全國的空氣再度緊張。2日,蒙巴頓召開印度各領袖的圓桌會議,為了防止把會議變成一場討論,蒙巴頓獨攬了會議的發言權。他向與會者敘述了自己臨危受命的來龍去脈,扼要闡述了方案的要點,並只給與會者一天的考慮時間。 為防止甘地在這一關鍵時刻挫敗他的方案,6月2日中午12點30分,即在圓桌會議結束後的1個半小時,總督在辦公室約見甘地。這天正是甘地靜默日,當蒙巴頓敘述完方案後,甘地從「拖地」的下擺裡掏出一團破舊信封和一支短得可憐的鉛筆頭。甘地舔舔鉛筆心,開始書寫答覆,他寫滿了5張信封的背面,大意是:「我為不能和您談話感到難過,當我決定每週一靜默時,我規定必遇下列兩種情況方可破戒:一是與主要人物商談緊急要事,二是醫治病人,我心裡明白,今天您不希望我打破靜默,但我有一二件事需秉告於您,然而今天不宜交談,如有機會,來日再談。」寫完之後,甘地起身離去,這意味著他暫時保持沉默。 6月3日,各派領袖集會,再三表明他們贊成分治的態度。當日晚上,總督蒙巴頓和各教派代表走進新德裡廣播電臺播音室,向各自代表的人民宣佈,印度已劃分為2個獨立的主權國家。 6月4日,甘地準備在當天晚上的晚禱會上公開譴責分治方案,蒙巴頓得悉這一消息,急忙派特使前往甘地處,邀他前來覲見。 蒙巴頓使出渾身解數,力圖說服甘地相信蒙巴頓方案的精神也合乎甘地一直主張的讓印度人民自由選擇的思想。因為方案規定,由各省人民選舉產生的省議會將仲裁每個省的前途問題,各省議會舉行投票,決定本省加入印度或與巴基斯坦合併。甘地聽了似有所動。 在當日的晚禱會上,面對水泥平臺前摩肩接踵前來聆聽他發表反對分治方案宣戰書的聽眾,甘地沒有發表任何譴責言論,在獨立前夕、分治在即的非常時期,甘地表現了極大的冷靜與理智。當有人向甘地提出疑問,他是否堅持原來的立場而再一次絕食時,甘地表示,他現在不能聽任何人的指使來絕食。這種絕食不是隨心所欲的,也是完全不需要的。不能因憤怒而絕食,憤怒僅次於瘋狂,除非來自神諭。他是國家的公僕,因此也是國大党的僕人,不能因為國大黨的主張與他不同就絕食,他必須冷靜觀察,再作行動。他表示願和真納前往亂區。他請求參加晚禱會的聽眾們和那些批評家,寬恕國大党,寬恕穆盟,寬恕他自己。 由於分治,人心惶惶,謠言四起,各種意見和想法包圍了甘地。有不少人對分治不滿而遷怒于甘地,認為正是甘地遷就真納,才造成今天的局面。也有不少人拿甘地曾經說過的一些前後矛盾的話,質問甘地,認為他現已軟化,向虛偽低頭。6月9日,甘地用書面文告,說明他為何不積極反對國大黨接受新的分治方案的原因。他說:「我得坦率承認,我已成為或已被認為是落伍的人物了。我們都忘記了過去30年的教訓,我們也忘記了唯有真理可勝過虛偽,非暴力才能戰勝暴力;堅韌可以克服浮躁;冷靜可以鎮壓激動。我們已開始畏懼自己的影子了。很多人請我來領導反抗,但除了反抗一事外,他們和我之間沒有一點是相同的,他們的反抗動機和我完全不同。愛與恨怎能合作呢?」他安慰人們不要悲傷,不必恐懼,因為沒有人能強迫他們改變信仰和地位。 國大党全印委員會6月14日~15日在德裡舉行會議,討論6月3日的分治方案。會上的一個重要議題是關於土邦問題。會議作出決議,不准許印度任何一個土邦有宣佈脫離印度獨立的權力。甘地的態度也很明確,他認為,不過問土邦的時代已經過去,獨立來臨之際,任何不顧整個印度利益,不顧人民意願的土邦王公們將得不到允許。會議在審議通過6月3日分治方案時,贊成與反對的人意見尖銳對立,爭執不休。甘地力勸大會接受分治。他說,既然主席和工作委員會已同意,我勸大家必須通盤考慮,慎重行事,不要輕易否決。因為接受與否,不只取決於國大党一方,還有英國、穆盟,在各方已接受方案時,國大黨卻反悔,顯然不當。最後,大會批准了工作委員會決議。 此一時期,甘地不斷接受來訪者,回答他們的各種各樣的疑問、誤解和譴責,安撫他們的擔心,並不斷撰文著述和利用晚禱會表明自己對時局的看法,還親自前往難民區。 6月29日,甘地寫《權利與義務》一文,在論及印穆關係時,他說,印度教徒對於信奉伊斯蘭教的鄰居的義務就是要和他交朋友,歡樂同享,患難與共,只有這樣做,他才能有權希望得到穆斯林朋友的善待。假如在一個印度教徒占多數的村裡,只有少數穆斯林雜居其間,那麼,這多數的居民就有義務特別善待異教鄰居,讓他們感到並不因宗教信仰的不同而受歧視。然後,印度教徒才有權希望作穆斯林的朋友,在遇到困難時得到他們的通力合作。至於王公和人民,也應遵守同樣的原則。王公的義務是作人民的僕人,他們不應憑外國政府所賦予的權勢來統治,不應依仗刀劍來統治。他們應以服務為權利,以最高的智慧來治理。假如王公們不能履行此一簡單的基本義務,則老百姓不僅不必服從,而且有義務反抗暴政。但如用謀殺或強取豪奪的方式履行反抗的權利,那便是犯罪。唯有經過非暴力與不合作的精神力量,才是實踐上述理論的力量。 7月4日,英國國會通過印度獨立法案並明確規定:8月15日,印度和巴基斯坦兩自治領將分別獨立。屆時,英國政府將放棄英屬印度政府任何領土上所負責任及國會在兩個自治領內的管制。同時,英國在印度土邦及邊遠地區的最高權利,也予放棄。 隨著獨立與分治臨近,各種不祥之兆開始大量出現。在印度全國管理上堪稱首屈一指的旁遮普省,悲慘事件開始露頭。全省的公路和鐵路運輸已失去安全保障,暗殺和洗劫浪潮席捲拉合爾城。由於土著警察多開小差,維持治安的只是少數英國警察。 就在國大黨發佈指示,準備在8月15日那天關閉所有屠宰場,全國電影院免費開放,各地學校為學生發放糖果和紀念章的同時,恐怖組織也發出行動指令。如旁遮普刑事調查部獲悉,一小群錫克族的極端分子,已與印度教極端民族主義分子的組織串通一氣,準備聯手採取恐怖行動。錫克人擔任炸毀開往巴基斯坦的專用列車的任務,印度教徒則喬裝成穆斯林,潛入卡拉奇城,埋伏在8月14日真納乘車離開國民議會前往官邸的沿途,伺機刺殺巴基斯坦之父——真納。 在人口稠密、管理混亂,素以血腥和恐怖事件著稱的加爾各答城,前景更是不妙。這裡的街頭巷尾除了往昔的肮髒、貧窮和悲慘外,到處充滿了血腥與恐怖的幽靈。1年前的大屠殺使這裡的宗教仇恨愈演愈烈,此刻雙方正摩拳擦掌,隨時準備血洗這座擁有250萬人口的印度古城。如果加爾各答發生騷亂事件,將會引起一場血流成河的大屠殺。 還有最易引發巨瀾的秘密尚未揭開,這就是旁遮普和孟加拉最後的邊界劃分。8月13日,這一結果已送至總督府,但為了防止在8月15日這天引發災難性事件,總督吩咐下屬,在8月16日之前實行嚴格保密。 為了對付如箭在弦的暴力和流血事件,蒙巴頓在旁遮普已派遣部隊增援,同時發佈48小時宵禁令,還決定建立一支由55000人組成的特種部隊。但是,如何遏制加爾各答可能爆發的瘋狂暴力行為,蒙巴頓無計可施。最後,他靈機一動,找到了他認為唯一有效的武器。7月底,蒙巴頓會晤甘地,希望他能發揮他個人的威望和非暴力學說,遏制可能出現的大屠殺。他解釋說,在旁遮普軍隊的支持下,他尚可控制該省的局勢,但如果加爾各答發生騷亂,整個城市將會化為灰燼。除蒙巴頓外,當時的孟加拉省省長、穆斯林領導人賽義德·蘇拉瓦爾蒂也前來向甘地求援。 甘地早已預見印度獨立時會有一場大規模災難性事件發生,而絕不可能像兄弟倆分家產那樣分手道別,所以他已打定主意,在印度獨立的日子裡進行祈禱、紡線,並在位於孟加拉南部的諾阿卡利縣惶恐不安的少數族居民中絕食。就在甘地準備動身前往諾阿卡利縣的前一日,蘇拉瓦爾蒂急衝衝地趕來見甘地,懇求甘地不要拋棄加爾各答。他表示現在唯有甘地能拯救加爾各答,平息時刻威脅該城的強大怒潮與燎原烈火。 為了群眾的利益,甘地歷來不惜冒險甚至貢獻自己的生命,所以他欣然同意留在加爾各答,但他也提出兩項條件:首先,蘇拉瓦爾蒂必須向諾阿卡利縣居多數的穆斯林作出莊嚴保證,絕對保證印度教居民的生命安全。如果有一名印度教徒遭到殺害,甘地將絕食至死;第二,蘇拉瓦爾蒂必須日夜和甘地住在一起,生活在加爾各答城最肮髒不堪的貧民窟中心,同時不帶任何武器和保鏢。在貧民窟內,兩人一起用生命作抵押,以換取加爾各答城的平靜。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