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甘地傳 | 上頁 下頁 |
二 |
|
※一、歷經挫折的青年律師 1869年10月2日,莫漢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在古老神秘的東方大國——印度西海岸卡提亞華半島的波爾班達城降生。 這一年正是英國經過2個多世紀的經濟掠奪和將近1個世紀的軍事征服正式將印度變成其殖民地的第20個年頭。當時的印度已失去了一個文明古國的輝煌與尊嚴而屈服於異族的統治,變成了一個半封建的殖民地。其社會經濟停滯不前,民族國家軟弱渙散,政治生活腐朽反動,人民大眾缺衣少食,愚昧落後,災難事件層出不窮。有資料表明,當時印度的麻瘋病人數和瑞士的居民一樣多,僧侶數目不亞於比利時的總人口,整個荷蘭也容不下印度的乞丐,此外,印度有1100萬沙陀,2000萬土著人,900萬15歲以下的少兒已婚或喪偶,1000多萬印度人過著半流浪的生活,靠弄蛇、算卦、賣唱、雜耍、打井、玩魔術、走鋼絲、賣草藥為生,印度每天有38000個嬰兒出世,其中1A4在5歲前夭折。印度每年有1000萬人死亡,其中很多死於營養不良或天花、霍亂等疾病。正如一位歷史學家所說:「在印度,人比田地更多產,人們信神信得發狂,而對可怕的自然災害卻束手無策。這個國家有悠久的歷史,然而現狀卻變化莫測,世界沒有一個國家像它那樣問題堆積如山。」 甘地就出生在這樣一個苦難的國家。甘地的家族信奉印度教,屬毗濕奴教派①,為第三種姓——吠舍的一支,班尼亞種姓②。甘地家族曾世代經商,但甘地的祖父烏塔昌德棄商從政,先後擔任過卡提亞華半島上幾個土邦的首相,甘地的父親及其叔父也做過波爾班達邦王公的首相,這使甘地家族在卡提亞華享譽一方。 ①這一教派奉行仁愛、不殺生與素食,提倡苦行。) ②印度教社會有四大種姓,即婆羅門(僧侶、貴族)、刹帝利(武士)、吠舍(農民和工商業者)和首陀羅(無技術的勞動者)。四大種姓之外,還有一個「不可接觸者」階層,被蔑稱為「賤民」。他們不能用公共水井,不能入廟朝拜,不能在大路上行走。這些奇特的種姓還被分成將近3000個小種姓。每一種姓都有傳統的職業和特定的生活方式與習俗。) 甘地的父親拉姆昌德·甘地曾因喪偶先後連續結婚4次,一共生有3男3女,甘地排行最小。甘地認為他父親「忠勇俠義,慷慨大方,熱愛宗教」。雖然性情有些急躁和縱情肉欲,卻因其廉潔公正而聞名遐邇。他淡泊名利,無意升官發財,雖然沒有給甘地留下雄厚家財,卻為之樹立了良好的家風。甘地的母親為一虔誠聖潔的宗教信徒。她對宗教的篤誠給甘地留下了深刻印象。據甘地回憶,她母親每日必參拜神廟,每餐必作禱告,每遇宗教忌日,她必絕食祈禱,而且時常許願,有時甚至許下最不易奉行的誓願,她仍信守不渝。不過,甘地的母親雖是文盲,卻並非尋常的家庭主婦。她熟諳世理,知曉國家大事,她的才識曾得到過土邦王宮裡一些貴婦人的賞識。幼年的甘地曾多次隨母親出入王公府邸,在一旁聆聽母親與王公寡母們的談話,母親的志趣對甘地產生過很大的影響。 甘地在波爾班達度過了孩提時代。大約7歲時,他的父親離開波爾班達去拉奇科特做王府法庭的法官,他也前往那裡,並在那裡念完小學和中學。與很多政治家早年生活不同的是,甘地並非一個天資聰穎的學生。他勤奮刻苦卻反應遲鈍,記憶欠佳,從小學到中學一直成績平平。他也不是一個活潑頑皮的孩童,他生性靦腆,膽小怕事,是個誠實規矩的孩子。有一次,一位督學到甘地所在的學校視察,要求學生們默寫5個單詞以測驗他們的拚寫正確與否,甘地寫錯了其中一個,站在一旁的教師用腳尖輕觸了他一下,暗示他去抄身邊一個學生的寫法,可憨實的甘地卻不解其意,以為老師是在警告他別左顧右盼,結果除他以外,別的學生都對了,他也因此挨了老師一頓罵。 當時印度教社會盛行童婚陋習,13歲那年,甘地與一位目不識丁的女孩嘉斯杜白結為夫妻。兩個無知的孩子由此被投入了人生的大海,過早地涉足了成人的生活。甘地這位後來成為世界禁欲主義象徵的人很快發現夫妻生活的樂趣,並因此墜入情網,迷戀家室。好在當時印度教社會對於童婚這種殘酷習俗有很多的限制,如做父母的往往不希望年輕的夫婦長年廝守,童婦大半時間要消磨在娘家,加上婚後還要讀書,沉重的作業也壓得他喘不過氣來,因而甘地才沒有終日沉溺其中。 因婚事輟學一年後,甘地又返回學校,繼續讀中學。老師為彌補這種損失,讓甘地跳了一級。進入四年級後,由於大部分課程用英語講授,甘地簡直如墜五裡煙雲。新課《幾何》對於他過於高深莫測,梵文則要死記硬背。因為家庭的薰陶,他似乎對宗教情有獨鍾,而且悟性很高。總的說來,中學時代的甘地仍平庸無奇,他對自己的才能缺乏信心。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