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古德裡安回憶錄 | 上頁 下頁
一一〇


  到了1939年的秋天,希特勒決定以消滅波蘭走廊為他的目標。他向波蘭人提出的條件,並非完全不合理。可是波蘭的外交部長貝克(Beck)上校,對於和平解決卻並不感興趣。貝克依靠英國人的保證,在波蘭還沒有做決定之前,就自行決定選擇戰爭了。當骰子擲了下去之後,英法兩國就開始向德國宣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於是爆發了,而希特勒想把戰爭限制在波蘭境內的企圖也終歸失敗。

  在波蘭戰爭開始之前,希特勒卻有這種先見之明,與蘇聯締結了協定,以確保他後方的安全。所以兩面作戰的危險似乎是已經不存在了。為了促成這個協定,希特勒只好把他的欽定國策——反共產主義——暫時取消。當時他對於人民的反應非常沒有把握,我在本書中也已經說明過。但是這個民族,尤其是陸軍,對於後方的安全有保障,卻是表示歡迎的,雖然戰爭已向錯誤的方向發展了——對西方國家開戰。當然,德國人民並不以為和蘇聯開戰是必要的。在1940年西線戰場戰役完成之後,他們的確是希望從此和平的。

  在法國戰役之後,希特勒的事業可以說是已經發展到了最高峰。不過美中不足的,卻是英國的遠征軍已經從敦刻爾克逃走了。丘吉爾說,不管死傷是如何的慘重,敦刻爾克要算是一個勝利,尤其是英國對於德國空軍的勝利。因為在敦刻爾克的天空,和以後在英格蘭的天空,德國空軍雖然遭受了很大的損失,卻仍然沒能獲得局部的制空權。

  關於空軍的使用錯誤,這個責任應由希特勒和戈林兩個人平均負擔。由於這位總司令的虛榮心,和希特勒對於他忠實信徒的溺愛,結果使德國空軍雖然空有勇敢的精神和優越的技術,也還是一無所獲。一直到很久之後,希特勒才認識了戈林這個人的真實價值,雖然如此,他還是拒絕調換他,這件事對於戰爭的前途,實具有極大的影響。

  希特勒對他的「老同志們」一向忠誠到底。若以戈林而論,這才真是一件大不幸的事情。他雖然常常埋怨他,可是他對於自己已經看出來的事情,卻一直不肯做結論。

  西方的戰役又顯出希特勒的另外一個特性。希特勒的計劃總是十分勇敢。挪威的戰役,和色當的突破戰,都可以算是一種勇敢的行為。在這兩次作戰中,他都批准了最冒險的計劃。不過當執行這些計劃的時候,只要碰到一點困難,他就準備放棄(這與他在政治上的情形不同,他在政治上是絕不退讓的),也許是因為他在軍事科學方面,自己也感到能力不夠的緣故。

  在挪威戰役中,當納爾維克(Narvik)的情況變得很嚴重的時候,希特勒動搖了本來這種時候一定要控制自己的神經,並且絕不能放棄的,幸虧羅斯貝爾格中校(Lt.Col.Lossberg)和約德爾將軍的堅持,才算是轉敗為勝。在色當突破之後,最初的進展完全超出了他和他的顧問們的預料之外,這時本應迅速擴張戰果。可是由於希特勒的命令,我在5月15日和5月17日,曾經兩次被迫停止前進。事實上,我並沒有停止,但這卻不是希特勒的功勞。不過更糟的卻是在敦刻爾克的外圍,不准我們沖過Aa線。正因為如此,英國人才來得及在我們的前面,撤進了要塞地帶,而後從容登舟逃去。假使當時裝甲部隊能奉命迅速推進,那麼我們一定可以在英軍之前進入敦刻爾克,於是就可以把他們的退路切斷了。這樣一來對於英國人的士氣,將是一個極大的打擊,甚至能迫使他們不得不屈膝求和。

  以後又接著犯了好幾個錯誤。在沒有到達地中海岸之前,就結束了西線戰場上的戰役,和法國締結了一個不完全的休戰協定。不立即進行非洲戰役,和不進攻直布羅陀與蘇伊士運河。凡此種種都足以證明希特勒在擬定計劃時極勇敢魯莽,但是在執行時卻常常會踟躕不前。假使他在計劃的時候,能夠更審慎和具有遠見,而在執行的時候,能更迅速而堅決,那麼他對於德國的貢獻,也許就可以更高了。老毛奇元帥曾經說過:「先考慮而後冒險!」這本是德國陸軍的傳統教訓。

  關於非洲作戰的問題,受了下面兩個事實的影響:(一)希特勒認為他一定要考慮到墨索里尼的觀點;(二)他對於軍事問題的認識,完全受了大陸派的限制。他對於世界知識的瞭解非常的淺薄,對於海權的意義甚至完全不瞭解。我不知道他是否讀過馬漢(Mahan)所著的《海權對於歷史的影響》(The Influence of Sea Power upon History),不過無論如何,他卻從來沒有遵照馬漢的教條,來進行他的戰爭。

  由於他的不學無術,所以在1940年夏天,他就感到毫無辦法把這個國家帶上重返和平的途徑。他不知道怎樣和英國人打交道,他的軍事力量仍在準備作戰之中。他們不可能長時間一方面動員,而另一方面又不作戰。他心裡一直在躍躍欲試之中。那麼怎麼辦呢?於是就回過頭來想到從前在思想上的死對頭。他以為西線戰場上的暫時勝利,可以使他獲得了充分的時間,可用以征服蘇聯。他也明瞭蘇聯和共產主義,對於世界始終是一個極大的威脅,而且德國大部分人民,以及歐洲他國的許多人民,也都是主張反共的。至於他這個理想在軍事上是否能付諸實現,那卻是另外一個問題。

  最開頭的時候,他還不過是偶然動動這個念頭,等到時間一長之後,這個問題就愈來愈嚴重了。他那個不正常的幻想力,使他對於蘇聯的實力,不禁估計得太低。他認為陸上和空中的戰爭,都已經機械化之後,就會具有新的成功希望,因此瑞典查理士十二世和拿破崙的舊例,似乎不再適用了。他又認為只要第一拳打中了要害之後,蘇維埃制度就會自動的崩潰,他更相信蘇聯人民都會熱烈的擁護納粹主義。不過當戰爭真正發生之後,他的所做所為,卻無一不是正可以引起相反的作用。納粹党的行政人員對於佔領區的當地人民,加以殘酷的虐待。希特勒又決定把蘇聯瓜分,而把相當大的面積合併在德國領土之內。其結果遂促使所有的蘇聯人都團結了起來,為保衛祖國而戰。他們是要反抗外國的侵略者,而並不是為保衛斯大林的暴政。

  形成這個大錯誤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他對於其他的種族和民族,一向有估計過低的習慣。他在戰前虐待德國境內的猶太人,即為一個明證,現在就更變本加厲了。這種愚笨的種族政策,可以說是促使納粹德國崩潰的主要原因之一。

  希特勒想要統一歐洲。他卻完全不瞭解各個民族在本質上的差異,再加上他一意孤行的只想實行中央集權的辦法,結果使他一開始就碰壁了。

  蘇聯的戰役不久就顯示出來德國的實力是有限度的。但是希特勒卻不肯迷途知返,或是停止這個冒險,或是改行選擇一個比較小型的目標,他反而跳進了無底的深淵。他決心以無限制的暴力擊敗蘇聯。同時他的盲目政策也挑起了與美國間的戰爭。固然羅斯福命令美國軍艦可以徑向德國海軍開火,是已經產生了一種近似戰爭的情況。不過從這個起點到真正的戰爭之間,還有很長的一段距離,若不是希特勒那樣的糊塗,戰禍也許還不至爆發得那樣快。

  當德軍在莫斯科的城外遭到第一次決定性的失敗以後,希特勒已經感到驚慌失措。他的戰略缺乏一致性,在執行時又猶疑不定,到了這個時候就完全被粉碎了。從此他就只有用嚴刑峻罰來逼迫他自己的部隊死拼,以補救他自己的過失。在短時間之內,這似乎很有效,但就長期而言,這個辦法終究是要失敗的。他自己準備挨餓,就叫全國老百姓也都跟他一起挨餓,但是卻不考慮到吃飯是人類的基本要求。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