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改變世界的13位女性 | 上頁 下頁 |
二〇 |
|
§第三章 教育、智力和知識 現代教育方法沒有完全扼殺聖潔的好奇心,簡直可以說是個奇跡了。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知道是無知的表現,不知才是智慧的開端。 ——J.克利西那莫蒂 知識對於創造過程是關鍵的,而正規教育並非如此。上述愛因斯坦和克利西那莫蒂(世界著名的研究教育和真理的哲學家)的引語指明:正規教育並非我們曾認為的是通往成功和權力的聖殿,這絕對不是成功的革新、創造活動和創業精神的關鍵。儘管必須強調完全徹底的知識和理解是任何成功努力的關鍵,但正規的教育卻不是。教育機制有分化生活整體的功能,因而將任何人、任何事物裝入符合其體制的封箱裡,結果是崇尚平庸,否決異樣。而正是不一致是所有創造努力之所在。 一個典型事例是歷史上最多產的發明家托馬斯·A.愛迪生的教育背景,他只有3個月的學校生活,卻在即使是他那個時代也需要有技術專家的領域革新發明。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經歷更離奇,想想他曾因不適合教育機構的繁文縟節而被多次回絕教師職位,不得不到瑞士郵局當職員,只有當他遞出舉世聞名的相對論文章之後,才謀到了大學教師的職位。愛因斯坦從未接受過院士頭銜,因為他不附和學院王國的正規研究:他直覺到許多偉大的思想,但總是留待他的同行去證實。 著名批評家和歷史學家傑奎斯·巴松在《創造的悖論》中說,「成為太好的學生會限制創造性」,換言之,在生活中過於追求繁文縟節大大限制了廣義洞察世界的餘地。劇作家伯納德·蕭認為天才是:「事實的主人」,指明複雜問題簡潔化的重要性。最完美的結果往往是最簡明的,啟發式試錯結果遠比費盡心機的實現快捷而實用。愛迪生在他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奮」中有同樣的意思。本田汽車發明者本田給予試錯創造性活動以更高評價,「我的成功代表著百分之一的工作——是得自於百分之九十九的失敗」。經濟學家喬治·基爾德更加滿懷嘲諷地說道:「近年來在美國企業界中,再也沒有比憑藉名牌大學文憑取得重大革新更為稀有的了」,他繼續批評我們的教育制度,說道:「商業院校著力于培養現存價值的玩世不恭的操作人,而不是新價值的創業性人才」。 女性,教育和知識 凱瑟琳大帝是在幾乎沒有正規教育的情況下登上頂峰的,但卻擁有知識和智力性的好奇心。在她與傻子彼得三世結婚後,她花了18年時間埋入書堆,去探尋純粹的知識,她成為18世紀許多知識分子的庇護者,其中包括伏爾泰、狄德羅、格林和波多米格,凱瑟琳的致力於哲學和思想,使17世紀的俄羅斯女皇保持不該有的對知識的好奇心,她負責資助第一本百科全書出版,並在自己的沙龍裡款待哲學家和知識分子。凱瑟琳尊重知識尊重哲學和世界歷史,這些幫助她奮鬥,成為歷史上偉大的女領袖之一。特蕾莎嬤嬤深受愛迪生傳統的啟發式好奇心的影響,到大街上群眾之中獲得知識,組建基督姐妹團,她然後用街頭知識幫助貧窮、瀕臨死亡的人,並以此方式改變了歷史,她的努力使她榮獲1979年諾貝爾和平獎。特蕾莎嬤嬤也幾乎沒有正規教育,而是憑藉真理和智慧的普遍性知識。 瑪格麗特·米德是第一位獲得博士學位的美國女人類學家,她是野外觀察的先驅,這與她所受的正規教育幾乎無關,而是啟發式觀察技巧推動她考察文化。具有諷刺性的是她直到高中才開始接受正規教育:她那有學問的父母不想讓她成為學校教育體制的犧牲品,他們教會她整體觀,培養她現實地處置生活問題,她在小孩時便學會「觀察」自然,最終運用「觀察」來顯示文化影響著個性,她以此銳利的眼光改變了人類學世界。米德受過伯納德學院和紐約大學極好的正規教育,但隻身前往叢林世界探尋真正的事實,她前往荒蕪的薩摩亞群島和新幾內亞調查各種文化的特性,並找出其原因。 本書中所有十三位幻想家都對各自所在領域絕對通曉,但即使是具備良好正規教育的人,也絕不讓自己的教育束縛自己探尋真理的能力。真正的受教育的本質不是她們的身份,而是她們在紛擾的生活中追求知識和真理的能力。再沒有比偉大的教育家、哲學家卜克利西那莫蒂表述得更好的話了,他說:「你為什麼要成為書本的學生,而不是生活的學生呢?通過你身處環境的壓力和殘酷來發現正確與錯誤,然後你才會真正找到什麼是對的。」艾恩·蘭達告訴傳記作者芭芭拉·布蘭登:「我並不是從學校裡學到價值觀的」,格洛麗亞·斯坦內姆也同意,認為她在史密斯學院度過的光陰,對她以後專業生活的準備毫無用處。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