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哥白尼 | 上頁 下頁 |
一五 |
|
哥白尼生活時期波蘭的貨幣形勢迫切要進行一次根本性改革。提出貨幣改革方案的人中有一位名叫尤斯圖斯·德茨尤什,他是國王齊格蒙特·斯塔雷的秘書。據他計算,當時波蘭市場上流通的貨幣有17種之多。除了16世紀亞歷山大·雅蓋隆奇克和齊格蒙特·斯塔雷時期鑄造的波蘭本土的貨幣外,市場上流通的還有波蘭早期的貨幣,以及立陶宛、普魯士、捷克、匈牙利、意大利、西里西亞和十字騎士團的貨幣。 德茨尤什把其中的一部分稱為良幣,也就是表面價值同其貴重金屬信號相符的貨幣;而另外一部分則稱作劣幣。改革初期,哥白尼只是消極地傾聽有關貨幣問題的討論;不久便作為行政管理人直接接觸了這個問題。有了實踐經驗後,他便成了改革的主要代言人之一,積極發表改革主張。隨著時間的推移,各界的改革呼聲越來越高漲。1516年5月,應普魯士各界代表埃爾布隆格大會的請求,瓦爾米亞主教法比安·盧茲揚斯基派使節向騎士團大首領提出交涉,請他停止破壞金融市場,因為這危害了主教、神甫會和整個王屬普魯士的經濟。 正是在金融危機最嚴重的時刻,哥白尼就任了瓦爾米亞神甫會財產管理人的職務。哥白尼經常就神甫會的財政困難和金融損失問題同周圍人交換意見,並指出了擺脫貨幣困境的出路,為此主教和神甫會曾要求他把自己有關現行貨幣關係的意見寫成書面材料。 在普魯士各界代表責成瓦爾米亞主教提出適當的改革方案以後,這個問題便顯得更加緊迫。哥白尼很快投入準備工作,1517年8月中旬在奧爾什丁用拉丁文寫出了有關貨幣論文的綱要,題目叫《深思熟慮》。 綱要裡包含了後來在長篇論著中加以發揮的思想。這篇綱要受到人們讚賞,於是在1519年普魯士實行貨幣改革時,有關方面專門徵求了哥白尼的意見。後來,哥白尼把這篇綱要稍加修改,又譯成了德文,以便使更多的市民瞭解這一問題。哥白尼為這篇德文譯作取的題目是《造幣方法》。1519年底在托倫召開的代表大會原計劃要討論貨幣問題,但因波蘭—騎士團戰爭的爆發和騎士團對瓦爾米亞的侵略,不得不把這件事推遲了兩年。簽訂和約以後,貨幣問題重新提上了日程。波蘭國王也看到了改革的必要性,於是便鼓勵,甚至指示普魯士各界進行貨幣改革。1522年3月下旬,這個問題正式列入了在格魯瓊茲舉行的普魯士代表大會的議事日程。當時齊格蒙特·斯塔雷國王的使臣、弗沃茨瓦韋克都區主教馬切伊·傑維耶茨基提請大會討論統一波蘭貨幣問題,統一的波蘭貨幣也將在王屬普魯士流通。瓦爾米亞神甫會有兩名代表參加了這次代表大會,他們是蒂德曼·吉斯和尼古拉·哥白尼。兩位代表對十字騎士團非法佔領瓦爾米亞的一些城鎮和城堡正式提出了指控。大會還請哥白尼宣讀了他3年前撰寫的題為《論貨幣的的信譽》的論文。 哥白尼的貨幣價值理論是先進的,遠遠超出了當時的理論水平。中世紀主要流行兩種貨幣理論:唯名論和實在論。兩種理論各有自己的貨幣價值標準,評價的依據也各不相同。唯名論認為貨幣的價值是由法律確定的,也就是說貨幣的價值是由貨幣以外的因素來決定的;而實在論則認為貨幣價值是由貨幣本身決定的。根據唯名論觀點,貨幣的價值是由刻壓的印記加以表示的,而印記的確定是由政權決定的。這是貨幣的名義價值,哥白尼稱這為貨幣的信譽。中世紀貨幣的匯率自由確定,這使一些名義價值相同而金或銀的含量不同的貨幣同時在市場流通。哥白尼認為,貨幣的價值取決於貨幣本身貴重金屬的含量,不取決於貨幣的表面印記。 由此可見,哥白尼是堅決反對唯名論的,這使他不承認統治者有自由確定貨幣名義價值的權利。哥白尼說:「最大的犯罪和無法彌補的過錯是國家統治者、管理者,或者其他愚昧之人想從造幣事業上謀取好處,於是他們就增加正在流通的貨幣數量,而新增貨幣的貴重金屬含量或重量是不足的搞這種名堂的人不僅傷害了自己的臣民,也損害了自己,得到的好處只是暫時的,而且是微小的。他的行為就好像一位吝嗇的農夫,為了節省良種就播種壞種子,到頭來收穫得的惡果要比播下去的壞種子還多。 由此使貨幣的信譽遭到破壞,就好像雜草窒息了禾苗一樣。」哥白尼嚴厲地譴責了騎士團普魯士製造劣幣和偽幣的行徑,充當了小貴族的農民,而首先是市民階層的經濟利益代言人,由於劣幣和偽幣的流通使這些人蒙受了很大經濟損失。 實在論認為貨幣的價值是由其貴重金屬的含量決定的。唯獨含有貴重金屬的貨幣才能成為貿易交換的良好手段。隨著國際貿易的發展、貨款業務的增加,以及金融經濟的發展,實在論贏得越來越多的擁護者,尤其是在市民階層中。實在論反映了當時的主要經濟關係;直到出現了以銀行支票和票據形式的合同貨幣和結算貨幣的時候,實在論才失掉意義。 當看到普魯士貨幣不斷惡化並不斷造成危害的時候,哥白尼又提出了劣幣定律:「當原來比較好的貨幣尚在流通的時候,又發行新的低劣貨幣,那麼這種劣幣不僅會影響原來的良幣,可以說,還會把良幣驅逐出市場。」哥白尼知道,當市場上流通金銀含量不同而名義價值相同的貨幣時,主要是金銀匠可從中漁利。哥白尼說:「當這種災難觸及貨幣,並通過貨幣觸及整個國家的時候,只有金銀匠和熟悉金銀業務的人才能從國家的不幸中撈到好處。因為他們會從各種各樣的貨幣中挑選出原來的良幣,將其中所含的銀提煉出來加以出售,同時又總是用它從無意識的平民中買進含在貨幣中的更多的銀。 當良幣從流通中消失以後,他們又選擇相對較好的貨幣加以收進,而給市場留下最壞的貨幣。於是人們產生了普遍的和不斷的抱怨,抱怨金、銀、穀物的價格、雇工費、手工匠的勞務費,以及社會交往中的一切費用都在上漲。其實,這未免太粗心了!他們沒有想到,貨幣的惡化是一切東西漲價的根源。因為價格,首先是金銀的價格,是隨著貨幣的情況在相應地上漲或跌落。貨幣的價值不是由紫銅或黃銅,而是由金或銀的含量來決定的。金和銀被認為是貨幣的基礎,貨幣的全部價值都是以金和銀為依據的。」 這種現象早在哥白尼之前就被人們普遍認識了,但哥白尼第一個發現了其中的經濟規律。這種規律作為一種法則,在不足值貨幣出現並與良幣同時流通時,就會自動作用。長期以來,劣幣驅逐良幣的定律一直是以晚於哥白尼的一個人——格雷欣的名字來命名的,被稱為「格雷欣定律」。托馬斯·格雷欣是16世紀後半葉英國的一位經濟學家。只是到了上個世紀人們才發現哥白尼關於貨幣的論著,於是這個劣幣法則後來叫:「哥白尼—格雷欣定律。」 貨幣改革在普魯士各界引起爭論,並對它提出許多疑問。尼古拉·哥白尼作為德茨尤什方案的主要批評者被請到格但斯克參加會議,並代表他在會上發了言。7月18日這一天,普魯士各界給德茨尤什寄去了一封辯論信,對他的理論提出了不同意見,複述了「劣幣定律」,反對把鑄造貨幣看成是國王收入的來源,主張統一波蘭主要地區的貨幣。不過,哥白尼希望能為普魯士保留謝隆格,因為它是普魯士具有悠久傳統的貨幣。這封信重複了哥白尼的主張:在每枚貨幣上都刻印上國王的形象、用拉丁文書寫的國王名字和其他各種有關標誌。在每枚謝隆格上,建議刻印波蘭王國國徽和有關的拉丁文字;在貨幣的背面刻印普魯士地區的徽記。通過這種辦法強調普魯士地區從屬波蘭國王。在同德茨尤什進行辯論的同時,哥白尼要求他參與討論普魯士貨幣改革問題。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