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甘地 | 上頁 下頁 |
一 |
|
§第一章 青少年時代 一個瘦瘦的臉孔,兩個大而凸出的黑眼珠,頭上戴一頂白色的小帽,身上穿一套白色的粗布衣,赤著兩足。這就是少年時代的甘地。他食的是飯和果實,飲的單是清水。他在地板上睡覺——睡得很少,只是不停地工作。他的軀體,他好像是絕不留意它。他並沒有什麼驚人的奇相——除了他有一種「無窮的忍耐和無窮的愛」的表情。當皮爾遜在南非洲遇見他的時候,他便不加思慮地想到阿棲棲的聖法蘭西斯。他有一種差不多和孩童一般的天真。他對人的態度是仁慈和虔敬,就是對待敵人的時候,也是如此。並且他又有一顆毫無污點的誠心。 他的謙遜和不敢臆斷的態度使他有時好像是一個怯弱和無決斷力的人。可是,你能覺得他有一股不可屈服的精神。他不做妥協的事,他從未想掩藏過失。如果他錯了,他並不怕承認他的錯誤。權術,他是不曉得的。他回避以口才動人,或者說,他從未想及這件事。他自然而然地,避開專為歌頌他而組成的民眾團體。說得文雅一點,「他是煩厭那讚頌他的民眾」。他不信任「多數」的人,他怕群眾的暴政和無所顧忌的情感。惟有在「少數」的人之中,他才覺得舒適,而在他獨自靜思以傾聽其內心獨白的時候,他才得到最大的快感。 這個人,便是那鼓起了3億人民的革命,搖動了英帝國的根基,和把過去2000年所積聚的最強的宗教原動力引入人類政治生活中的人。 他的全名是甘地·摩罕達斯·卡藍成德。在1868年10月2日,他生於印度西北部的一個半獨立省,在奧曼海岸的一個城邑,叫做坡班達爾,一名叫做「白城」。他所出生的宗族,本是一個勇敢和活潑的宗族。族中的特性,崇尚實際,又具有商業的技能,從亞丁以至三給巴爾的一切貿易,都是該族的人創設經營的。後來這族中的人因為內爭而分為兩派。甘地的父親和祖父都是人民的領袖,都因為他們的獨立精神而受窘迫。他們都因受迫害而逃亡,他們的生命,都在危險中度過。 甘地的家庭,頗稱富裕,屬社會中的農民階級,然而不是超等的種姓。他的雙親都是印度教中耆那派的信徒。這一派的教門,承認亞喜米沙以不殺害生物為其基本的教義。這條教義,便是甘地所要勝利地傳佈全世界的主義。耆那教徒相信走向神台的道路,是愛而不是智。甘地的父親平素甚為慷慨,不以財富和物質上的價值為重,所以他把他的家財,幾乎全數用於慈善事業,並沒有留什麼東西給他的家人。甘地的母親是個甚為虔敬神的婦人,類似聖依利甘地的家中,羅摩衍那是逐日宣讀的。他的第一個教師是一位印度教人,他教他背誦維士努在後日,甘地懊悔自己未能做一個更高深的聖斯克裡特的學者。他對英國教育的抱怨,有一條便是說它使土人失去了他們自己的語言的寶庫。可是甘地仍是一位高深的印度經典學生,雖然他只是讀吠陀和優婆尼沙曇的譯本。 在他小時候,他曾經過一回嚴重的宗教危機。看厭了印度教人有時執行的拜神禮節,他便變為——或者他想他自己已變為——一個無神論者。因為要證明宗教對他並沒有價值,他和幾位朋友甚至於食肉,這是教徒褻瀆神最利害的舉動。因此,甘地便害上了噤口和脫疽的毛病,差不多絕了他的生命。他在8歲訂婚,在12歲結婚。在19歲,他被送到英國倫敦大學的法學院去完成他的學業。在他離開印度以前,他的母親命他立3個耆那教的誓:戒酒、戒肉、戒色。 他在1888年9月抵倫敦,起初幾個月,飄遊不定,花費了許多時光和金錢想使自己成為一個英國人。隨後,他又做苦工,嚴格地規範自己的生活。有幾位朋友送他一部聖經,但是他還未達到能夠明瞭它的時候,他第一次覺察到了巴格哇季達的美麗處,而傾心於它。這便是那已經被放逐的印度人所尋求的光明,它恢復了甘地的信仰。他覺得他自己只有從印度教中才能得救。 在1891年他回歸印度。這一次回歸家很憂悶,因為他的母親剛逝世,而在他回歸以前並不知道這個消息。回家後沒有多久,他便在孟買的最高法院中當律師,過了幾年,他覺得這種職業是不道德的,因而便把它放棄。但是在他當律師的時候,他常常對他的主顧說定,假如中途他覺得他所辯護的案件是不公道的,他有權利可以把它放棄。 在這期間內,他遇到了好些決定他前途和使命的人物。其中有2人對他的影響最大,一位是「孟買的無冠之王」達達海巴爾斯;一位是哥黑爾教授。哥黑爾是印度的主要的政治家之一,他是提倡改良教育的第一人,而達達海巴爾斯,依甘地所說,卻是印度國民運動的真正的創始者。這兩位都具有最深的學識和智慧,而同時又是絕等的樸素和和藹。為了磨練甘地的青年的銳氣,在1892年,達達海教甘地以亞喜米沙的第一種真正的原則,教他實行英雄式的忍耐主義——假如這兩個字眼能夠綴合在一起的話——於政治生活,這就是說要用愛來征服惡魔,而不是用惡魔來征服惡魔。「亞喜米沙」,是印度給世界帶來的最主要的消息。 這兩位先鋒後來被青年們所遺忘。他們的政治理想已經落後,而他們開路的功績,也被否認。可是,甘地常知道他們的功勞,而真誠地景仰他們,特別是景仰哥黑爾。他對於哥黑爾差不多有一種極深的和宗教上的愛戀。他常常說哥黑爾和達達海這兩個人是「年青的印度」所應當尊敬的。 甘地的活動可以分為二個時期:一是從1893至1914,活動的地方是在南非洲;一是從1914至1922,在印度。 甘地在南非洲活動了20餘年,而對歐洲並未加以任何特別的注意。這種事實,常為一些政治領袖、歷史家、思想家、和信仰家提供攻擊他的證據。因為甘地的心力,組成了一部靈魂的歌曲,這部歌曲,有需求和犧牲的「緊張性」和「永久性」。這在當時那個時代沒有可以和它比擬的,而且它最後的勝利,也是無可比擬的。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