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經濟騰飛路 | 上頁 下頁
一四六


  ※鳴謝

  1995年陳國強開始為我的回憶錄搜集資料。為了協助我,他從行政服務部被借調到新加坡報業控股。總理吳作棟同意我向政府部門和檔案館索閱有關的資料和文件。總理公署的註冊官呂靜卿和她的助手張桂玉、瓦伊嘉燕蒂瑪拉,不遺餘力地—一找出我所需要的文件和資料。在《海峽時報》工作的方月珠和年輕的政治科學系畢業生張家想從旁協助陳國強,徹底地翻查政府保存的文件、重要會議記錄、信件和其他有關的文件。其中最有用的是我在會議和對話後即時口述的記錄。

  陳國強很能幹而且點子多。他負責協調研究人員的工作,組織資料,使我的工作方便很多。方月珠迅速而有效率地從《海峽時報》的資料室和檔案館找出有關的新聞報道和講稿。1997年,隨著工作的擴展,報業控股的華特和林清美,以及新加坡國立大俘的吳愛珍博士也加入了資料搜集小組。外交部官員潘內爾。塞爾萬協助找出我跟外國領袖的交往記錄。國家檔案館館長陳羅玲例提供了許多很有用的文件和征得當事人同意讓我翻閱的口述歷史謄錄本。國大圖書館、國家圖書館及《海峽時報》資料室的職員,也同樣熱心地給予協助。《每日郵報》前通訊員約翰。迪基提供了不少寶貴的意見,尤其是什麼課題會引起英國讀者的興趣。我的好友熱拉爾德是新西蘭前駐新加坡最高專員,後來出任國防部長,他也提了好些不錯的建議。

  《海峽時報》的新聞工作者——張業成(總編輯)、韓福光、華仁、祖雷達、黃碧雲和蔡美芬提出許多修改的建議,使回憶錄更加容易閱讀,特別是那些對我所敘述的歷史事件一無所知的讀者。

  《聯合早報》總編輯林任君把還未翻譯成華文的初稿全部通讀過。從前也在《聯合早報》工作,目前在全國職工總會任職的成漢通一遍又一遍地看過不同階段的初稿,才敲定要譯成華文的文稿。

  《每日新聞》總編輯貢圖爾、社會發展及體育部長阿都拉、高級政務次長再諾以及政務次長麥汀和雅國,針對所有涉及馬來民族的篇章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一直設法避免無意中傷害馬來同胞的感情。

  我的老朋友和舊同僚吳慶瑞、林金山、王邦文、奧斯曼、李炯才、拉欣依薩、莫裡斯。貝克、沈基文、納丹(我們的現任總統)和嚴崇濤,先後閱讀了草稿中的有關部分,幫我確定或糾正我回憶中的事件。

  紀梭(常駐聯合國代表)、陳慶珠(駐美國大使)、比拉哈裡(外交部副秘書)、許通美(巡迴大使)和李曹國(政策研有院院長)也閱讀過初稿。作為外交官、作家和學者,他們提供的寶貴意見使我更加突出了本書的重點。

  時報出版社文字編輯劉詩娃對文字進行了一絲不苟的審閱、定稿。

  我的三名私人助理黃蓮好、盧福德和許建星勤奮地不停工作,往往到晚上還得繼續進行修訂、校正。他們已超出了工作的體分。對以上和其他無數無法—一提及的人,我由衷地表示感謝。本書的失誤都由我個人負責。跟上冊一樣,我的妻子芝多次一頁頁地閱讀,直到她認為我的文字清楚易讀為止。為了讓國內外華文讀者也能在第一時間讀到我的回憶錄,我決定將華文版和英文版同時出版。由成漢通領導的一組《聯合早報》的資深新聞工作者,配合我的撰寫進度,及時把英文初稿譯成華文,並隨時根據我的修訂稿修改華文譯文。

  吳俊剛與汪惠迪兩位對華文譯稿做了大量的修飾工作,務必使譯文在忠於原著的同時,能讓新加坡和國外的讀者,尤其是中國、香港、臺灣和馬來西亞等地的讀者讀來輕鬆,不致誤解。我特別感謝他們。在執行編輯白士德的協調下,文字編輯莫潔瀛與王美燕,翻譯梁文甯、林琬排、陳慧霞與李慧玲,美術編輯李智松,圖片編輯尹伯佳,資料研究和索引編輯韓山元與郭品芬,對他們各自所擔任的工作充滿熱忱,力求把它做好。

  除了他們,我也要感謝《聯合早報》總編輯林任君、南洋理工大學中華語言文化中心主任周清海教授、我的新聞秘書楊雲英女士,還有張清江。他們都通讀了我的初稿和華文譯稿,並提供意見。他們每一位都力求使這部回憶錄華文版的文字、版面設計與編排達到理想的水平。

  李光耀
  新加坡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