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富蘭克林傳 | 上頁 下頁
一三


  這些人成了富蘭克林終生的朋友,對他大有幫助。

  1728年年初,新的印刷設備從英國運到了費城,富蘭克林和梅萊迪斯辭去了在凱梅爾的印刷所的工作。他們在市場街租到一所房屋,年租24鎊。為了減輕租金負擔,他們招了愛好數學的釉工湯麥斯·戈德弗雷一家同住,並在他們家裡包伙。待到拆開鉛字,安裝好印刷機,一家新的印刷所便在費城開張了。

  從此,富蘭克林進入北美殖民地資產階級的行列,開始了他作為一名手工工匠和商人的生涯。

  §不忘讀書

  就在富蘭克林負氣離開凱梅爾的印刷所的前後,1727年秋天,他和幾個朋友組織了一個交流和切磋知識的團體「共讀社」。其中除了富蘭克林和梅萊迪斯外,還有兩名成員也是凱梅爾印刷所的工人,一個是史蒂芬·波茨,一個成年的農家青年,習農活,聰明,有幽默感,善於諧謔,但有些散漫習氣,另一個名叫喬治·韋伯,原是牛津大學學生,因欠債淪為凱梅爾的契約奴,他活潑幽默,性格溫厚,談吐風趣,但生性懶惰,處世輕率不審慎。另一些最早的共讀社社員有:一個放債人的抄寫員約瑟夫·布倫特納爾,是個好脾氣、重情義的中年人,愛好詩歌;自學的數學家托馬斯·哥德弗雷,但除數學外別無所知,發言愛走極端,使談話無法進行,沒過多久就離社而去;測量員尼古拉·斯科爾,愛讀書,偶爾寫寫詩,後來當了測量局長;鞋匠威廉·帕爾遜,喜歡讀書,懂得不少數學知識,後來也成為測量局長;木匠威廉·毛格裡奇,穩重,有主見,做事一絲不苟;青年紳士羅伯特·格雷斯,慷慨、活潑、聰明,喜歡開玩笑,善交朋友;最後是威廉·科爾曼,給一個商人當文書,頭腦極為冷靜清醒,心地最善良,為人也極為正直。後來成為有名的商人,賓州檢察官之一,是富蘭克林終生的朋友。

  富蘭克林是共讀社的靈魂。是他組織了這個團體,並指導它的活動,是他提出多數在該社進行討論的題目。富蘭克林籌劃這麼一個團體,很大程度上是借鑒了「鄰里互助會」的活動。「鄰里互助會」是彼士頓的一所教堂的一個會社組織。當「鄰里互助會」活動時,它有制訂好的10個一套的問題在每一次會上讀出來,作為進行討論的指南,每一個問題和下一個問題之間留有足夠的時間。富蘭克林為共讀社擬定的會章在1728年開始實行,它就仿效了「鄰里互助會」的這一做法,但問題的內容不同。例如:

  「一、在你新近讀到的書中,你遇到什麼知識,特別是關於歷史、道德、詩歌、醫學、旅行、機械技術或其他知識,值得評論或適於向共讀社傳達嗎?……最近有什麼你知道的市民經商失敗及你知道那是什麼原因嗎?……七、最近你觀察到或聽說了什麼由酗酒、輕率、衝動或其他什麼惡行或蠢行引起的不幸嗎?……九、你或你的熟人最近生過病或受過傷嗎?如果是這樣,用了什麼治療方法,效果如何?……十二、自上次開會以來,你聽說了什麼值得幫助的外地人來到城裡嗎?據你聽到或看到的,他的品行或事蹟如何?你認為共讀社能否按他所應得的那樣去幫助他或鼓勵他?……十六、最近有人對你的名譽進行攻訐嗎?共讀社能做些什麼來保護它?十七、你想得到什麼人的友誼而共讀社或它的哪一名成員能幫助你得到嗎?……十九、有什麼人傷害了你而共讀社有力量為你向他索得補償嗎?二十、以什麼樣的方式,共讀社或它的任何成員能對你的任何光明正大的計劃進行援助?……」

  回答這些問題成為共讀社每個星期五聚會活動時的儀式。社貝們先是在一家酒館,後來在一所屬于格雷斯的房屋裡租下的一個房間裡聚首。會章還要求每名社員輪流提出一兩個研討道德、政治或自然哲學的問題,供大家討論;每隔3個月要提出並宣讀本人的一篇習作,題目自定。討論由一位主席主持,並以探求真理為目的,而不是以為了爭辯而爭辯或一味求勝的態度來進行。為了防止社員有過激的情緒擾亂討論問題,後來還規定,凡正面提出意見或直接反駁他人意見的均為犯規,須繳付一小筆罰款。

  共讀社的年輕人在宜人的季節裡,每月一次到河對岸的野外舉行聚會、討論問題;每年一次,在歌聲和祝酒聲中聚餐。可以說,共讀社的活動在探討知識之餘,又具有聯誼的性質。這一點,加上富蘭克林始終如一的興趣和毅力,共讀社這個小團體得以活躍了30年之久。

  共讀社的活動既有益於增長知識,又適合於年輕人的趣味,一些社員便想介紹自己的朋友入會。但富蘭克林為首的部分社員反對打破從一開始就決定下來的12人的限額,因為他們的這一團體一直處於秘密狀態,以免有不便拒絕的不良分子申請入社。因此,富蘭克林提議每名社員分頭設法組織一個公社,採用相同的活動方式,但不公開它們同共讀社的聯繫。富蘭克林認為,這樣做可以使「更多的青年公民可以通過我們的社團得到提高;又由於共讀社的社員可以在分社中提議討論我們討論研究的題目,並向共讀社報告各分社討論的經過,我們就可以在特定的時機更好地瞭解一般居民的看法;還可以通過更廣泛的推薦和介紹,增進我們各人業務上的利益;由於把共讀社的主張和看法傳播給各分社而加強我們的政治影響力和為社會服務的力量。」

  富蘭克林的計劃通過後,組織分社的活動展開了,但成功的只有五六個分社。這些分社的建立正如富蘭克林所言,在後來的一些特殊事件中發揮了影響公眾輿論的作用。

  在和同伴們共同探討各類問題的過程中,富蘭克林的腦海中常常浮現著這樣的問題:人在社會歷史發展中起著什麼樣的作用?如何起作用?如何保證人們在社會生活和人際關係中有正當的表現以有利於社會進步?為了探求答案,他苦苦地思考。

  1731年5月19日,富蘭克林在閱讀歷史時,得出了以下的感想:「政黨推進和影響著世界大事、戰爭、革命等等;這些政黨的觀點代表著他們當時的利益或他們認為是的當前利益;這些不同政黨的不同觀點引起了一切混亂;當一個政黨在制定政綱時,黨內每一成員都懷有他個人的私利;在政黨達到它的大目標後,其每一成員就一心一意爭取自己的私利,這些錯綜複雜的個人利益相互矛盾,造成政黨的分裂,引起更大的混亂;無論其口頭如何宣稱,政界中人之所為很少是純粹為了國家利益。即使他們的作為確實對國家有益,他們仍然是從個人利益和國家利益分不開這一角度出發的,而並非出於為國盡忠的熱忱;在政界中為人類利益服務的人就更少見了。」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