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將帥系列 > 勝利象徵-朱可夫 | 上頁 下頁 |
二八 |
|
◎第八章 大戰前夜 在蘇聯利用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加緊備戰的時候,希特勒也在緊鑼密鼓地準備對蘇聯實施進攻。 早在1939年8月,希特勒在蘇德條約簽署3個月後竟聲稱:"……我們與俄國是簽有條約,但它只能在有價值時才予以遵守。"言下之意就是,一旦有合適的機會,德國就準備把蘇德條約變成一紙空文。 1940年6月26日,蘇聯對羅馬尼亞發出最後通牒,要求羅馬尼亞立即歸還在1918年搶去的比薩拉比亞省,並限定24小時內做出答覆。羅馬尼亞被迫答應。這對希特勒比"打一個耳光"還要糟糕,因為從此蘇聯逼近羅馬尼亞油田,而希特勒本來是把羅馬尼亞的油田看作自己油料供應來源的,他對蘇聯的做法愈來愈感到不安。 7月22日,希特勒在貝格霍夫召開的秘密會議上聲稱:"俄國問題將以進攻解決,對面臨的戰役計劃應予深思熟慮。"正是在這次會議上,德國最高領導層不僅作出了向蘇聯發動進攻的決策,而且制定了主要戰略目標。希特勒認為,英國把希望寄託在俄國和美國身上。如果俄國方面的希望破滅,美國方面的希望也會跟著破滅,因為摧毀了俄國會大大加強其在遠東的力量。他斷定,英國之所以如此頑固,堅決地繼續作戰,是由於斷定蘇聯最終必將參戰。希特勒說:"在英國出現了一件怪事!英國人本來已經完全倒下,現在又站起來了。我們截獲了他們的對話。俄國對西歐事態的迅速發展感到不快和不安。 "俄國只需向英國暗示一下它不願德國過於強大,英國就會像一個快淹死的人又重新獲得希望,6個月到8個月之內形勢就會完全改變。但是如果俄國被摧毀,英國的最後一點希望也就會破滅。那時德國就會成為歐洲和巴爾幹的主人。決定是,基於這些考慮,俄國必須清除的時間是1941年春天。俄國摧毀得越快越好。" 德軍陸軍總司令認為,要擊潰50~70個富有戰鬥力的蘇軍師,至少需要100個師的兵力。他將進攻蘇聯的具體戰役計劃的制定任務交給了陸軍總參謀長哈爾德,而哈爾德又把這項工作交給了第18集團軍參謀長馬克斯少將,該集團軍駐紮在蘇聯邊界附近。 希特勒最初曾設想對蘇戰爭在1940年秋就可開始,而且德軍中許多將軍都贊同這一設想。但時隔不久,希特勒決定放棄該計劃。這並不是因為他確有"愛好和平"的誠意,或"不想破壞"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而是他認為,德軍尚未作好對蘇戰爭準備。當時在蘇聯邊界上的德軍還不能完成展開任務,在波蘭的鐵路等交通線及橋樑無法使重型坦克通過,通信聯繫也未安裝就緒,且缺乏一定數量的飛機場。另外,秋冬季節已經逼近,希特勒不想重蹈拿破崙的覆轍。他認為,拿破崙對俄羅斯的遠征是由嚴寒招致失敗的。 1940年8月1日,即貝格霍夫會議後幾天,馬克斯少將便向哈爾德呈報了對蘇作戰的第一份的確切方案。"閃電戰"思想是這一方案的基礎。馬克斯建議組建兩個突擊集團,其任務是猛烈推進頓河-高爾基城-阿爾漢格爾斯克一線,爾後攻佔烏拉爾。戰爭的重點是攻佔莫斯科,因為"這將導致蘇聯停止抵抗"。計劃預計擊潰蘇聯需耗時9~17周。在此計劃的基礎上,德軍總參謀部又進行了修訂和改正。8月底,德國對蘇戰爭計劃的基本方案已制定完畢,取名為"巴巴羅薩"計劃。 "巴巴羅薩"是德語Barbarossa的譯音,意為"蓄有紅鬍子的人",這是德國皇帝腓特烈一世的綽號。選此綽號為對蘇作戰計劃名稱,其用意就是使對蘇戰爭帶有"聖戰"色彩,進一步有效地"消滅俄羅斯的有生力量"。 1940年12月5日,"巴巴羅薩"計劃送到希特勒的案頭。12月18日,希特勒簽署"第21號指令——巴巴羅薩計劃",批准了德國對蘇戰爭的最終計劃。該計劃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其總目標的概述,第二部分列出了德國在反蘇戰爭中的盟邦,第三部分是有關在陸地、海洋和空中實施軍事戰役的計劃。指令一開頭就指明:"德國武裝部隊必須在英國戰役結束之前就準備好以快攻戰擊潰蘇俄。"計劃規定的當前和最重要的戰略目標是:"在出其不意的戰役中通過坦克的高速奔襲突破",把紅軍主力消滅于西部邊界地區。指令說: "陸軍必須為此運用所有部隊,留下若干部隊用以防止被占國家遭受突然襲擊。海軍仍應集中主力攻打英國!一旦時機來臨,我將在預定開戰前8星期下命令集中部隊攻打蘇俄。需要較多時間準備的工作,如果尚未著手,必須立即開始,而且務必在1941年5月15日前準備就緒。(這個日期據認為是氣候條件所許可的最早日期。)務必極端小心,以防進攻意圖為對方識破。 "必須大膽作戰,坦克分四路深入,以消滅俄國西部的大量俄國陸軍;必須防止枕戈以待的敵方部隊退入俄國的遼闊地區。" 指令中"一旦時機來臨"這句話聽上去好像含糊其詞,但實際上希特勒確實已經打定主意。限定這一時間條件的含意,指令中做了這樣的解釋:"今後高級司令官根據這一指示發佈的命令,都必須飾以此類措詞,萬一俄國改變對我們的態度,這種命令就可看作預防措施。"實際上,這是希特勒慣用的欺騙手法。希特勒認為,像"巴巴羅薩"方案這種風險性很大的作戰計劃,必須用一個精心策劃的欺騙方案偽裝起來,因為對敵人、對自己的人民都需要欺騙。希特勒的部屬當中,有不少都擔心入侵俄國要帶來種種風險,特別是因為這意味著兩線作戰,因此,希特勒認為裝出一種留待最後決定的樣子才是上策。 "巴巴羅薩"計劃的理論基礎是"總體戰"和"閃電戰",體現了德軍的主要軍事學說。這一被法西斯德國譽為德國軍事藝術"最高成就"的計劃,是德軍在準備對外擴張的年代裡,在對丹麥、挪威、比利時、荷蘭、法國和英國戰爭中積累起來的。"巴巴羅薩"計劃處於極為嚴格的保密之下,因此當時只複製了9份文本。其中1號、2號、3號文本分別呈報陸、海、空三軍司令部,其它6份由德軍最高統帥部存檔。 對如此機密的"巴巴羅薩"計劃及其制定過程,斯大林及蘇聯最高領導層是不清楚的,但他們已清醒地認識到同強大的德國作戰已不可避免,而且戰爭愈來愈迫近。據蘇軍情報部門統計,從1939年10月到1941年6月,德國偵察機飛越烏克蘭和白俄羅斯邊境達500多次。對敵機的意圖,蘇軍統帥部是十分清楚的,但為了避免同德國正面發生衝突,命令邊防部隊禁止向入侵飛機射擊。 與此同時,蘇軍也在緊張地制訂、修改作戰計劃和動員計劃,一直到大戰爆發,這項工作一直沒有間斷。計劃修訂以後立即上報斯大林,批准以後馬上下達各軍區。計劃的具體制定由總參謀部組織實施。在朱可夫任總參謀長之前,主要是由沙波什尼科夫、麥列茨科夫和瓦杜丁負責。 但是,蘇軍作戰計劃出現了一個戰略性的錯誤,即主要防禦方向的選擇出現了戰略性的偏差。這一錯誤來源於1940年秋天對原作戰計劃的修改。當時認為最危險的戰略方向是西南方向的烏克蘭,而不是西部方向的白俄羅斯。而實際上,德軍統帥部在大戰爆發時正是在白俄羅斯方向集中使用了最強大的陸軍和空軍集團。使得蘇軍慌慌張張把早已集中在烏克蘭和後來調往那裡的第19集團軍全部和第16集團軍的許多部隊,轉移到西部方向,加入西部方面軍的編成內在行進間匆忙進入戰鬥。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