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將帥系列 > 勝利象徵-朱可夫 | 上頁 下頁 |
二四 |
|
◎第七章 從軍區司令到總參謀長 朱可夫急匆匆趕赴基輔軍區任職之時,國際形勢日益緊張,歐洲的事態已發展到了危急關頭,正是"山雨欲來風滿樓"。 自德意法西斯在歐洲點起戰火起,斯大林就多次倡議西方國家與蘇聯聯合起來,共同制止侵略,維護歐洲和平。但西方大國特別是英國和法國統治集團卻採取綏靖主義政策,企圖通過"禍水東流",借希特勒之手消滅蘇聯。因此,英、法政府在德意法西斯面前唯唯諾諾、一讓再讓,使得希特勒更加肆無忌憚。 1938年2月,希特勒警告奧地利總理庫特·馮·許施尼格說:"不要以為世界上有任何人能阻礙我實行我的決定!英國不會給奧地利任何幫助。至於法國?法國要幫忙也來不及了。"一個月後,德軍毫不費力地佔領了維也納,宣佈解散奧地利共和國。隨即,希特勒又把戰矛對準了捷克斯洛伐克。英國、法國政府不但不制止侵略,反而準備把捷克斯洛伐克奉送給希特勒。他們向希特勒表示,在任何情況下他們都不會捲入軍事衝突。不僅如此,他們還向捷克斯洛伐克施加壓力,並於1938年9月29日上午,和德意一起召開旨在犧牲捷克斯洛伐克的慕尼黑會議。1939年3月15日,在英、法政府的慫恿下,德國軍隊侵佔了捷克斯洛伐克,把這個有著1278萬平方公里土地和1500多萬人口的年輕的國家瓜分得支離破碎,用希特勒的,是"從地圖上抹掉了"。 但是,希特勒並沒有就此罷休,他的貪欲是無止境的,在佔領捷克斯洛伐克之後,他得寸進尺,又虎視耽耽向東窺望波蘭。 面對希特勒咄咄逼人的攻勢,蘇聯政府再次發出"聯合起來制止法西斯侵略"的倡議。為了應付國際輿論,英國政府3月31日向波蘭政府提出保證:"如果發生任何明顯威脅波蘭獨立的行動,而波蘭政府認為必須動員本國軍隊加以抵抗時,英國政府將感到自己有責任立即給波蘭政府以全力支持。"英國首相張伯倫還向法國政府建議,他們兩國同波蘭和蘇聯一起發表一項正式聲明,宣佈四國將立即協商制止在歐洲發生進一步的侵略行徑。 非常遺憾的是,這只是英、法所做的姿態,實際上,他們根本不信任蘇聯,而對希特勒則抱有期望,他們最終的目的,還是要讓戰火燒向蘇聯。幾天後,蘇聯外長李維諾夫提出馬上召開歐洲會議,採取共同行動來制止希特勒的侵略,還建議英國和法國同蘇聯締結三邊互助條約,並對中歐和東歐所有認為自己受到納粹德國威脅的國家作出擔保。結果,英、法政府都以"條件尚不成熟"加以拒絕。與此同時,英法領導人還背著蘇聯同德國進行秘密談判,鼓勵納粹反蘇反共。當時在野的丘吉爾抨擊倫敦遲遲不接受蘇聯人建議時很痛心地說:"如果沒有蘇聯的積極協助,要組成一條反對納粹侵略的東方戰線是決不可能的。" 一代梟雄希特勒把握住了英法領導人的心理。在4月27日的講話中,希特勒宣佈一方面廢除英德海軍協定和與波蘭簽訂的互不侵犯協定,另一方面卻小心翼翼低格調地對蘇聯進行攻擊。此時國際局勢處於十分複雜而又微妙的狀態。斯大林密切關注著各方的態度。對於西方國家"禍水東引"的企圖,斯大林十分擔心。他深深地知道,如果西方國家這一陰謀得逞,蘇聯不僅是同希特勒單獨作戰,而且是同得到英、法乃至整個資本主義世界支持的希特勒作戰,這種情況的後果將是災難性的,關係著蘇聯的生死存亡。在與西方國家結盟屢遭拒絕而德國又有友好表示的情況下,斯大林不得不決定採取權宜之計,避開希特勒進攻的鋒芒,以與希特勒進行某些妥協來換取蘇聯對戰爭的準備時間。 這時,德國一再向蘇聯示好。隨即,蘇聯作出了反應,先後發出兩個信號。第一個信號是蘇聯外長李維諾夫的辭職。李維諾夫一直為通過反侵略的集體協議而奔波,他的離職說明了這個計劃已經失敗了。希特勒後來對他的將軍們說:"李維諾夫的去職是有決定意義的。在我看來它像一發炮彈,像一個信號,說明莫斯科對西方國家的態度改變了。"李維諾夫辭職的6星期後,蘇聯又發出第二個信號。最高蘇維埃外交事務委員會主席日丹諾夫在《真理報》發表文章說,英法同蘇聯進行的談判毫無進展。他認為,英法都不想同蘇聯結盟,也不準備制止希特勒。 對此,德國暗暗高興,他們立即準備同蘇聯簽訂一個互不侵犯條約。德外交部長在回憶錄中講了這個想法的來龍去脈。他說,和蘇聯簽訂協議是他自己的想法,他勸希特勒接受這個想法,以造成和西方的均勢,並使俄國在德國和波蘭發生衝突時能保持中立。當斯大林發表了他那篇著名的聲明,表示蘇聯無意為某些西方大國"火中取栗"時,裡賓特洛甫拿了一份副本給希特勒看。希特勒經過一陣猶豫,讓裡賓特洛甫起草了一份德蘇互不侵犯協定。 8月23日下午,裡賓特洛甫便飛往莫斯科去見斯大林和莫洛托夫,代表德國政府同蘇聯進行談判。在當天午夜之前,德國和蘇聯擬定了一個互不侵犯協定。第二天清晨,蘇聯《真理報》便全文刊登了協定的內容,主要是:簽字國的任何一方都不單獨或與別國一起侵犯另一方。在簽字國一方受到第三國襲擊時,另一方將保持中立。兩個簽字國並承擔責任,不參與任何直接或間接針對另一簽字國的國家集團。在協定簽署的同時還有一份"秘密附加議定書",提出兩國在東歐勢力範圍劃分的界限。在波蘭,勢力範圍是以納雷夫河、維斯瓦河和桑河為界的。 由於德國政府企圖稱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脹,這一協定是不牢固的、暫時的。比如就在協定簽署的第8天,德軍就向波蘭發動了進攻,並侵佔了屬蘇聯勢力範圍的大片地區。斯大林為保護本國利益,不得不命令紅軍於9月17日越過波蘭-蘇聯邊界,防止戰火東延。然而,儘管協定不能真正捆住希特勒的手腳,但從協定所起的作用看,畢竟還是延緩了蘇德戰爭的到來,給蘇聯政府進行戰爭準備提供了寶貴時間。 在這個關鍵時刻,斯大林決心就遠東、蘇波等實戰中暴露出的問題,對紅軍的幹部制度以及戰略戰術進行徹底的改革。恢復軍銜制,提高軍人的地位,修改軍事條令,大量開辦軍官培訓班等,而最引人注目的是放手提拔一批具有現代軍事科學知識和軍事領導才能的軍官放在重要崗位。朱可夫就是其中的一位。 基輔特別軍區是紅軍最重要的軍區之一,兵多將廣,訓練有素,各項工作在紅軍中都處於前列。軍區許多指揮員都與朱可夫認識,其中有參謀長普爾卡耶夫將軍,炮兵司令亞科夫列夫將軍,兩個集團軍的軍長穆茲琴科和科斯堅科將軍,還有作戰部長巴格拉米揚上校。因此,朱可夫到軍區後不久,就熟悉了主要的幹部,並把這批精幹的幹部隊伍團結到了自己的周圍。 特別是作戰部長巴格拉米揚(他後來成為蘇聯元帥),他和朱可夫是列格勒高等騎兵學校的同學。老同學分別15年後又重逢,格外的激動。巴格拉米揚對朱可夫有一段精采的描繪: "格奧爾基·康斯坦丁諾維奇變得不太多。他仍然很壯實,他的頭髮稍稍少了一些,臉上的皺紋加深了,使他的表情顯得更嚴肅了一些。不過15年以來,他比其他同學更為一帆風順。他有這樣的成就我並不感到奇怪。在戰前幾年所有飛速提升的軍事指揮員中,他無疑是最傑出的最有才能的人。在我們一道在列格勒學習的時期,我們這些人中就數他不僅最有達到既定目的的鐵一般的毅力,而且最有創見。在我們演習時,他經常有些出乎意料的表現使我們感到驚異,他做出的決定經常引起最大的爭論,而他總能以少有的邏輯性來為他作辯護。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