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風雲人物 > 盜世奸雄-希特勒 | 上頁 下頁 |
四一 |
|
希特勒看了一下這個宣言,很快就在上面簽了字,使張伯倫大為滿意。這位蒙在鼓裡的英國首相當然不知道,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就在這次慕尼黑會議中已經商量好,時候一到,他們就"並肩"對英國作戰。 張伯倫"勝利"地回到了倫敦,達拉第也同樣地回到了巴黎。得意洋洋的張伯倫揮舞著他同希特勒簽署的宣言來迎接擁到唐寧街來的人群。他們向他高喊"好樣的尼維爾!"還對他高唱"因為他是一個刮刮叫的好人"。張伯倫笑逐顏開,站在唐寧街十號三樓的陽臺上向他們講了幾句話。 "我的好朋友們,"他說,"在我國歷史上,這是第二次把光榮的和平從德國帶回到唐寧街來。我相信,這是我們時代的和平。""從今以後,整整一代人的和平有了保障。"他揮舞著《英德宣言》,在陽臺上高呼:"我相信這是我們時代的和平……我建議你們安然睡覺去吧!" 《泰晤士報》宣稱,"沒有一個征服者從戰場上得勝歸來的時候曾帶著比這更高貴的桂冠。"居然有一個自發的運動來籌集一筆"全國感恩基金"來向張伯倫致敬,不過,他謙虛地拒絕了。只有海軍大臣達夫·古柏一個人因此辭職。在繼之而來的下院辯論中,當時仍然在野的溫斯頓·丘吉爾在那篇值得紀念的發言中說:"我們遭到了一場全面的十足的失敗。"然而,據他自己後來回憶,他被迫停了下來,一直等到暴風雨般的抗議聲平息以後才能接著講下去。 布拉格的情緒當然大相徑庭。9月30日清晨6點20分,德國代辦把捷克外交部長克羅夫塔博士從床上叫起來,交給他慕尼黑協定的文本和一份要捷克斯洛伐克派兩名代表參加"國際委員會"下午5點在柏林舉行的第一次會議的邀請書。這個國際委員會是負責監督協議的執行的。 貝奈斯總統整個上午都在赫拉德欣宮中同政界與軍界的領袖們會商捷克的前途。英國和法國不但拋棄了他的國家,而且如果他拒絕慕尼黑條件的話,它們還將支持希特勒使用武力。下午12點50分,捷克斯洛伐克投降了。為此發表的官方公報說,它是帶著"對全世界提出抗議"投降的。新任總理西羅維將軍在下午5點向捷克人民所作的廣播中憤懣地解釋說:"我們被拋棄了,我們是孤獨的。" 一直到最後,英國和法國都還在對被它們誘騙、出賣的國家施加壓力。這一天,英國、法國和意大利的公使見了克羅夫塔博士,想確實弄清楚捷克人會不會在最後一分鐘起而反對投降。克羅夫塔意味深長地說,"我們是被迫落到這種地步的;現在一切都完了,今天輪到的是我們,明天輪到的就是別人了。" 貝奈斯總統在柏林的要求下於10月5日辭職,後來因為看到他的生命有危險,就飛到英國,開始度流亡生涯。從這時起,這個國家的名字就在捷克和斯洛伐克之間,正式加上了一個連接號。 波蘭人和匈牙利人在揚言要對孤立無援的捷克斯洛伐克採取軍事行動之後,就像食屍的餓鷹一樣,乘虛而入,各分得了一塊土地。除此而外,柏林還逼著這個肢體殘缺、防務蕩然的國家成立一個顯然具有法西斯傾向的親德政府。人人都了然,從此以後,捷克斯洛伐克只是在第三帝國元首的鼻息下苟延殘喘而已。 第十五章 欲壑難填 希特勒根據慕尼黑協定,得到了他所要求的一切。強迫捷克斯洛伐克割讓了1.1萬平方英里的土地,上面住著280萬蘇台德日耳曼人和80萬捷克人。在這個地區內有著大量的捷克工事,它們構築了在當時來說是歐洲最堅強的防線,只有法國的馬奇諾防線可與之媲美。 這還不算,捷克斯洛伐克的全部鐵道、公路、電話和電訊系統都被打爛了。根據德國人的統計,這個國家被肢解以後,喪失了66%的煤,80%的褐煤,86%的化學工業,80%的水泥工業和紡織工業,70%的鋼鐵工業和電力工業,40%的木材工業。好端端的一個富庶繁榮的工業國,僅僅在一夜之間就被瓜分豆剖而破產蕭條了。 希特勒,這個昔日維也納的流浪漢,在僅僅四年半的時間內,就使一個在政治上一片混亂、在軍事上被解除武裝、在經濟上接近崩潰的德國,一躍而成為歐洲大陸最強大的國家,所有其他的國家,甚至英國和法國,都在它的面前發抖。在這個令人目眩的躍進過程中,沒有一個凡爾賽條約的戰勝國阻擋它侵略擴張的道路,即使在它們有力量這樣做的時候,也沒有這樣做的膽量。事實是,在他取得了最大的勝利的慕尼黑會議上,英國和法國還曲意予以支持。而且想必使希特勒自己也最感詫異的,也肯定使貝克將軍、哈塞爾以及參加他們那小小的反對派的一夥人莫名其妙的,是主宰著英國和法國政府的那些人當中,竟然沒有一個人看到,由於他們對這位納粹頭子的每一步侵略行動都不加回擊而造成的後果。 在英國統治集團中,似乎只有溫斯頓·丘吉爾一個人看到了這一點。再沒有別的人比他在10月5日在下院的演說裡把慕尼黑的後果講得透徹的了。他說,"我們遭到了一場全面的十足的失敗……我們正處在第一等的大禍之中。到多瑙河的門戶……到黑海的門戶已經洞開了。"他進一步指出,所有中歐的和多瑙河流域的國家,都將一個接一個落入以柏林為中心的龐大的納粹政治體系中,不要以為這是結尾,它只不過是剛剛開始。然而,丘吉爾並不是在朝之臣,他的話並沒有引起英國統治集團的關切和注意。 張伯倫對希特勒要什麼就給什麼的這種執迷不悟的態度,他的伯希特斯加登和戈德斯堡之行,還有最後那一次決定命運的慕尼黑之行,挽救了希特勒,使他有了下臺的梯子,把他在歐洲、在德國、在軍隊中的威信,提高到幾個星期以前還無法想像的程度,這一切也把第三帝國同西方盟國相抗衡的力量提高到無可估量的程度。 對法國來說,慕尼黑是一場大災禍。法國的統治集團,由於他們政治上的短視,居然沒有認識到這一點。法國在歐洲的軍事地位毀了。原來法國擁有一百多個正規師,而且還同東歐捷克斯洛伐克、波蘭、南斯拉夫和羅馬尼亞等較小的國家建立了同盟,這些國家加在一起的軍事力量是足可以制服希特勒的。慕尼黑會議後,情況發生了很大變化。捷克被肢解了。原部署在堅固的山地工事中的35個訓練有素、裝備精良的捷克師,牽制著比這個數目還要大的德國軍隊,現在法國軍隊失去這支力量,無異等於失去一條臂膀。然而,這還不是一切,在慕尼黑事件之後,法國在東歐剩下的盟國還有哪個能對它的旦旦誓言相信呢?同法國的結盟還有什麼價值呢?在華沙、布加勒斯特和貝爾格萊德能聽到的答覆是:價值不大。這些首都都爭先恐後地想在為時尚未太晚的時候,同希特勒搭上橋,謀求保全自己,免遭大害。 然而,對希特勒來說,慕尼黑的結果並沒有使他滿足。他認為,征服奧地利與捷克斯洛伐克,只是在東方大規模奪取生存空間和在西方同法國在軍事上決一雌雄的前奏。在德軍進佔蘇台德區還不到10天,希特勒就著手軍事部署來併吞默默爾和殘存的捷克斯洛伐克了。 默默爾是波羅的海沿岸一個大約有4萬人口的港口,是在凡爾賽條約以後從德國劃給立陶宛的。既然立陶宛比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還要小,還要弱,奪取這一城市對德國軍隊來說,實在算不了一回事,而希特勒在這個命令中也只是說,它應予"歸併"。對捷克斯洛伐克,則要求"必須在任何時候都能夠掃蕩殘存的捷克斯洛伐克"。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