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風雲人物 > 如鋼似鐵-鐵托 | 上頁 下頁 |
七五 |
|
鐵托同這個班子的每個成員都有特殊關係。很難瞭解這些關係中哪一些稱得上友誼。鐵托比他所有親近同事都年長20來歲,唯莫薩·皮雅傑除外,鐵托同他早已建立了友誼。但是別人都把鐵托看作是與眾不同的人。他們對鐵托充滿敬意的描繪說明了這一點。而且可以肯定,他自己也是這樣認識的。這一點並不妨礙他同他們一起消遣、開玩笑、打獵、下棋和從事其他娛樂。年事雖高而外表年輕,這對他很有利。也許是由於身心健康,精力旺盛,他總是喜歡同年輕人在一起。他對他的兩個最活躍的同事吉拉斯和基德裡奇有一種特殊的感情。兩人都是精力過人,足智多謀,雄辯健談,才華出眾,都不是標準的工人階級出身的共產黨員。 吉拉斯出身於門的內哥羅一個貧寒但絕不是最貧苦的家庭。他的父親是南斯拉夫王國軍隊的陸軍中尉,但在密洛凡童年時代就已去世。他的家史,正如吉拉斯後來敘述的那樣,是一部典型的門的內哥羅家史小說,每一代都發生宿仇、謀殺和暴行。而吉拉斯對這部小說也貢獻了自己的一份情節。「我父親的祖父,我自己的祖父的祖父和外祖父,我父親和我叔叔都被殺害,好像遭到了可怕的詛咒似的。……我覺得似乎我生下時雙眼就沾染了鮮血。我看到第一樣東西就是鮮血。」這可以說明吉拉斯性格中的某些東西,說明他為什麼全心全意信奉共產主義,後來又強烈地反對它,說明他的多情善感和奔放不羈的理想主義。博裡斯·基德裡奇則大不一樣。他是盧布爾雅那一個教授的兒子。 還在學生時代就成了共產黨員。他曾被監禁,後來出國到布拉格、維也納和巴黎為黨工作,但他寧願回到自己的家鄉斯洛文尼亞從事地下活動,而不願意在30年代去莫斯科共產國際受訓。 1945年,戰時掌握全權的最高參謀部變為在新的國家管理政府的領導班子,這種轉變無需多少調整,因為人員大體未動,黨組織未變,政治局保持了權力的延續性。政治局的每個委員如同戰時那樣管一個方面。莫薩·皮雅傑繼續從事立憲,即國家的理論和法律基礎的制定。這是他從1943年起就已從事的工作。蘭科維奇繼續掌管極其重要的安全工作。他組織各種情報機構,反間諜機構和令人生畏的秘密警察,為了保衛鐵托和新的革命國家,殘酷無情而卓有成效。 年復一年,他搜集國內一切重要人物的秘密情報,以此為基礎建立了一個最後被認為是危險的個人王國。吉拉斯成為在文學和宣傳方面負特殊責任的副主席。卡德爾專門從事他戰時就已開始的對外關係工作,處理日常外事,偶爾擔任特殊出訪使命。鐵托本人則負責國際關係……協調整個班子的工作。但顯然他無法過問在許多領域內同時進行的工作的實施細節。國內事務的瑣事,只得委託別人。 這個班子,戰後很快確定了南斯拉夫黨的工作任務。 首先是推進社會改革,以便促進本國生產力的發展。南斯拉夫學習蘇聯的榜樣,進行了國有化和土地改革。這兩項工作進行得都很順利。 在抓社會改革的同時,直接抓經濟建設。按照蘇聯的模式,南斯拉夫很快制定了五年計劃。五年計劃的宗旨,在於開發本國工業的潛力。這個計劃對南斯拉夫共產黨人有極強的吸引力,因為它將帶來新建工廠生產的商品,較高的生活水平,給工人以就業機會從而形成一個工業無產階級,造就一批未來的共產黨的精華。博裡斯·基德裡奇受命承擔了落實計劃的任務。為了使這個計劃取得成功,他不知疲倦地工作,但未能堅持到它的成功:1953年他患白血病去世。 在做法上,五年計劃被分解為年度計劃、月計劃、周計劃,甚至日計劃。 中央為每個共和國、每個工廠、每個部門規定任務。工廠被告知生產什麼產品,被告知銷售價格和銷往何處。據說僅年度計劃一項全國用紙即重達3300磅左右,聯邦和各共和國的270名部長向數以百計的企業負責人下達命令,後者再向下屬下達命令,而企業負責人自己每年得發回約600—800份報告。 可惜的是,計劃雖然在理論上看來完美無缺,包羅萬象,而在實踐中得到的卻是可怕的結局:計劃人員忘掉了許多如針、梳子、別針一類的生活必需品,致使老百姓在國營商店買不到它們,黑市價格暴漲。對某些商品,諸如拖鞋等,需要則明顯地估計過高,致使它們充斥商店,無人問津。而尤其使領導人作難的是,國家自己不能積累出計劃中規定的重工業所需的主要資金。 但正像鐵托所說的那樣,人民是好樣的,人人都拼命勞動。 另一方面的工作是加強政權建設。這是鐵托和他的戰友從不放過的頭等大事。 鐵托成功抵制和頂住了彼得國王回國的「建議」和壓力。他答應成立由國王政府成員參加的聯合政府,並且給了他們重要的職務。後來,他又接受了國王「攝政」的方案,由反對派組成了「攝政委員會」,隨後,鐵托制定並由議會通過了新憲法,憲法中規定南斯拉夫實行共和制,逼迫攝政委員辭職,「還政於民」。在新的政府中,鐵托成為名副其實的政府總理。 在鞏固人民政權方面,最大的威脅是德拉紮·米哈伊洛維奇的存在。 內務部制訂了徹底消滅「切特尼克」武裝、活捉米哈伊洛維奇的計劃。 1944年開始,由於米哈伊洛維奇政治上的失敗,「切特尼克」內部發生了極大的混亂。在人民軍解放塞爾維亞時,米哈伊洛維奇從塞爾維亞撤到了波斯尼亞中部。在這裡,他的殘部距德軍30公里駐紮,實際上是希望繼續得到德國人的掩護。 德國人保護著德拉紮·米哈伊洛維奇的左翼。當1945年4月南斯拉夫軍隊開始向德國人發動最後一次進攻、德軍在希雷姆被擊退時,德拉紮·米哈伊洛維奇的左側失掉掩護,這時,他決定帶著幾千人逃到塞爾維亞去。 他從波斯尼亞北部出發向南,然後轉而向東,以便躲開博斯納河。他的這一行動本是可能完成的,因為當時幾乎所有的遊擊隊都投入了對德國人的最後戰鬥之中。 但是,他的部隊士氣低落,沒有糧食吃,而且,他把軍隊帶得很糟。5月12日,德拉紮·米哈伊洛維奇的部隊被對付他們的國民警衛隊和地方民兵攔腰斬斷。他率領著殘部到了接近蘇捷斯卡河的地方。這裡是1943年同德國和意大利人在第五次攻勢中作過戰的有名的地段。決戰開始了。「切特尼克」防線被突破。5月13日的淩晨,德拉紮·米哈伊洛維奇的司令部受到攻擊。 他在這裡丟掉了全部電臺、自己的行李、帆布背包,甚至還有他的望遠鏡。 這次戰鬥以後,米哈伊洛維奇身邊僅有100人了。他企圖帶著他們向北逃走。 1945年5月19日至20日的夜裡,他遭到遊擊隊的伏擊,損失40人。 接下來,他又一次遭到伏擊,最後只剩下17人了。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