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將帥系列 > 史迪威 | 上頁 下頁
七八


  接到史迪威的回電,馬歇爾立即按照他的想法起草了一份備忘錄,並通過參謀長聯席會議于7月4日呈交羅斯福總統。備忘錄建議總統把史迪威晉升為上將,並致電蔣介石,要求他授予史迪威指揮所有中國軍隊的權力。備忘錄還坦率地指出:自1943年5月「三叉戟」會議以來,由於忽視提高中國陸軍的戰鬥力;把主要的租借物資都交給陳納德,導致了「指揮上的嚴重失誤」。儘管這一批評明顯地包含了羅斯福,但羅斯福還是馬上同意了這些建議,因為在當時的緊急情況下,他沒有別的選擇餘地。

  7月6日,羅斯福給蔣介石發出了一份態度十分強硬的電報:

  我認為,目前的危急形勢要求我們授權於一個人,來協
  調同盟國在華的所有軍事力量,包括共產黨的軍隊。
  我想我完全瞭解你對史迪威將軍的心情,不過我認為,他
  現在已經清楚地顯示了富有遠見的判斷力和在組織、訓練,特
  別是指揮你的中國軍隊作戰方面的才能。我不知道還有誰有
  能力、有力量、有決心來消除目前的災難,這一災難威脅著
  中國,也威脅著我們戰勝日本的整個計劃。我準備晉升史迪
  威為四星上將,並建議你立即考慮把他從緬甸召回中國,置
  于你的直接領導之下,讓他指揮所有的中國和美國軍隊。你
  應授予他協調和指揮作戰的全部責任與權力,以阻止敵人的
  進攻勢頭。我覺得,中國的局勢是如此的危急,以至如果不
  採取大膽而適當的實際措施,我們的共同事業就會遭受嚴重
  挫折。

  ……我向你保證,就我來說,絲毫沒有在有關中國的問
  題上向你發號施令的意思;不過,整個亞洲的未來,以及美
  國在那個地區已投入的巨大努力,都處在危險之中。因此,我
  有理由對這個問題表示嚴重關注。請記住,意大利、法國和
  太平洋地區的事實都已清楚地表明,單憑空中力量是無法阻
  止頑強的敵人的。

  蔣介石拿著羅斯福的來電,臉上一陣紅,一陣白。電報中不僅要求他把中國軍隊的指揮權交給一個自己屢次要求撤換的美國人,而且還完全否定了他極力推崇的「空中戰略」,特別是還要求史迪威來指揮共產黨的軍隊。這幾項要求,像一根根鋼針紮在他的心窩上。他曾設想了「拒絕」、「接受」和「緩和」三種應付辦法,並權衡了三者的利弊。羅斯福的強硬態度恐怕容不得他「拒絕」,從切身利益來說又萬不能「接受」,最後他決心以「緩和」處之。

  7月8日,蔣介石複電羅斯福,表示「在原則上完全同意你的建議」,但接著又提出,為了便於史迪威行使對中國軍隊的指揮權,需要有一個「準備階段」;並要求羅斯福派遣一名「全權代表」,以調解他和史迪威的關係。

  羅斯福沒有看透蔣介石的「緩和」企圖,而對他的答覆感到非常滿意。在7月9日的回電中,儘管他也催促蔣介石「為史迪威承擔指揮權鋪平道路」,但這實際上等於承認蔣介石關於需要一個「準備階段」的托詞,同時,他同意向重慶派遣一名美國政治代表。羅斯福的答覆雖然仍保持著強硬態度,但已給蔣介石留下了可乘之機。

  7月23日,蔣介石再次致電羅斯福,提出了賦予史迪威指揮權的三項先決條件:第一、共產黨的軍隊在未接受中央政府領導之前不能交給史迪威指揮;第二、必須首先議定史迪威的職權範圍及其和蔣介石的關係;第三、租借物資「必須全歸中國政府或其最高統帥接受」。顯然,在美國方面派出全權代表,並就三項條件達成協議之前,蔣介石就可以理直氣壯地繼續「準備」」下去。

  8月10日,美國方面通知蔣介石,將由赫爾利將軍擔任總統的全權代表,並將在近期內赴華。8月23日,羅斯福對蔣介石的三項要求作出了回復。關於共產黨軍隊問題,羅斯福認為:「讓史迪威將軍指揮的部隊應該不受任何限制。大敵當前,災難隨時可能降臨,在這種情況下,拒絕那些願意打日本的人援助顯然是沒道理的。」關於史迪威的權限,羅斯福表示,他應在蔣介石的直接領導下指揮中國軍隊,兩者應該是「國家元首和他的前線指揮官之間的關係」。關於租借物資,羅斯福指出,準備作出一項新的安排,「讓史迪威卸掉這個負擔」。他知道,蔣介石一直想掌握租借物資的控制權,這是引發他和史迪威之間矛盾的一個重要原因。美方當時的設想是成立一個中美雙方的聯合委員會,來負責租借物資的分配。

  兩天以後,赫爾利從華盛頓起程,經蘇聯和印度飛往重慶。

  在美國政府和蔣介石頻繁交涉的過程中,史迪威正在錫蘭康提的東南亞戰區司令部。當時蒙巴頓去英國開會,他臨時來這裡主持工作。馬歇爾把羅斯福與蔣介石交涉的情況都電告給了他,並告誡他要盡力避免觸怒蔣介石,還要他以更多的精力發展與羅斯福總統的個人關係。史迪威很樂意聽從馬歇爾的勸告,但在這方面他卻一直難以做好。

  8月2日,美國正式公佈了晉升史迪威為四星上將的任命。當時美國陸軍中享有這一軍銜的口右馬歇爾、阿諾德、麥克阿瑟和艾森豪威爾,史迪威能進入這一行列,自然是一件值得慶賀的事。陸軍部長史汀生給他發來電報,把對他的任命稱作是「我所簽署的命令中,最令我滿意的一個」。

  8月30日,史迪威離開康提飛往印度新德裡,準備在那裡迎接總統特使赫爾利,而後與他一同飛往重慶。

  史迪威非常清楚此次重慶之行的艱巨性,但他仍抱有強烈的使命感,抱有堅定的信心和希望。他覺得,只要能說服蔣介石授予他指揮權,他就有信心重整中國軍隊的防線,打退日軍的進攻,把日本人趕出中國。他完全相信4.5億中國人民和400多萬中國軍隊的力量,只要給他們提供現代化的武器裝備,實施正確的組織和指揮,就一定能戰勝日本人。正是:「一號作戰」攻勢凶,為挽危局再銜命;重任在肩升上將,壯懷激烈赴山城。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章分解。

  ◎第二十二章 壯志難酬

  躊躇滿志馭三軍,熱血豪情赤誠心;
  禍起蕭牆臨大辱,含悲離別中緬印。

  話說1944年9月4日,史迪威在印度新德裡見到了羅斯福總統的私人代表——帕特裡克·赫爾利少將。雖然史迪威已身為上將,但仍然十分尊重赫爾利,因為他知道這是一位很有實力和影響的人物。

  赫爾利生於1883年,與史迪威同歲,早年從事律師職業,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曾作為軍事使節在歐洲服役,顯示了巧言善辯、縱橫捭闔的政治和外交才能。在1929年至1933年的胡佛總統任期內,他作為共和黨的活躍分子擔任了陸軍部長職務。反法西斯同盟建立以後,他再次擔任協調同盟國關係的軍事使節,被授予少將軍銜。

  史迪威與赫爾利有過一些愉快的交往。1943年11月,赫爾利為安排開羅會議事宜曾到過重慶,並在史迪威的陪同下會見了蔣介石。赫爾利當時告訴史迪威,在美國人們把他稱作「中國的救星」。赫爾利還對別人說:「我和史迪威的立場完全一致。」史迪威也對赫爾利留下了很好的印象,稱他是「真正的美國人」,並把他的重慶之行喻為「吹來一陣清風」。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