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風雲人物 > 縱橫捭闔-斯大林 | 上頁 下頁 |
七七 |
|
8月23日,德國第六軍團已抵達斯大林格勒正北的伏爾加河一帶。兩天以前,卐字旗已插上18481英尺的厄爾布魯斯山,這是高加索山脈最高的一座山峰。8月8日,佔領了年產石油250萬噸的邁科普油田,雖然德國人發現油田已幾乎全部遭到破壞。8月25日,克萊施特的坦克部隊已進駐莫茲多克,距格羅茲尼四周的蘇聯最大產油中心只有50英里,距裡海也只有100英里。31日,希特勒催促高加索方面的司令李斯特陸軍元帥糾集所有可以調集的力量向格羅茲尼作最後進攻,以便他能夠拿到油田。同一天,隆美爾也向阿拉曼發動進攻,力圖向尼羅河突破。 希特勒妄圖一箭雙雕。他命令第六軍團和第四裝甲軍團在攻佔斯大林格勒以後,沿伏爾加河北進,形成一個大規模的包圍行動,從東西兩面進逼俄羅斯中部和莫斯科。他認為蘇聯人已經完了,決定性的勝利已經在握;據哈爾德說,「元首」當時曾談到分兵越過伊朗進駐波斯灣的問題。他眼看便可以與日本在印度洋會師了。德國情報部門9月9日的一份報告說:蘇聯在整個前線的後備力量都已消耗殆盡。希特勒對這份報告的正確性竟深信不疑。 他在8月底與雷德爾海軍元帥舉行會談時,他的心思已從蘇聯轉移到英美方面。這位盜世好雄說,蘇聯在他的眼中正是一個「不怕封鎖的生存空間」。 他確信,不用多久便可迫使英美達到「可以談和的程度了」。 與希特勒的看法相反,差不多所有戰地將領都和總參謀部的將領們一樣,看出了這幅美麗圖畫上的破綻。正如蔡茨勒將軍後來回憶時所說的,「儘管大可樂觀,卻如鏡中幻影」。首要的問題是,德國缺乏人力、槍炮、坦克、飛機和運輸手段等種種資源,來實現希特勒執意要達到的目的。當隆美爾試圖就埃及情況向希特勒指出這一點時,希特勒命令他到賽麥林山中去養病。 當哈爾德和李斯特陸軍元帥也想就蘇聯前線情況指出這一點時,他們被撤了職。 雖說在德軍咄咄逼人的情況下,蘇軍處境比較困難,但是在斯大林的卓越領導下,紅軍在高加索和斯大林格勒的抵抗日益頑強,秋雨季節又日益臨近,這時就連最外行的戰略家也會看出,德國軍隊在蘇聯南部面臨著日益嚴重的危險。第六軍團的北翼戰線極長,從斯大林格勒沿頓河上溯到沃羅涅什共長350英里,毫無掩護。希特勒在這一線部署了僕從國家的三個軍團,這些軍團的戰鬥力都不可靠自不用說,他們的裝備也不充足,缺乏裝甲、重炮和機動能力。還有,他們的兵力十分分散。羅馬尼亞的第三軍團只有69個營,卻守衛著一條105英里長的戰線。德國自己騰不出足夠的兵力來填補這個缺口。同時,正如希特勒對哈爾德所說,由於他認為蘇聯人已經「完了」,因此他並不為頓河側翼這條暴露在敵人面前的漫長戰線過分操心了。但是,這條戰線卻正是掩護斯大林格勒的第六軍團和第四裝甲軍團以及高加索戰線上的「A」集團軍的關鍵。如果頓河側翼垮下來,不僅斯大林格勒方面的德軍要受到被包圍的危險,而且高加索方面的德軍也有被切斷的危險。 1942年7月23日,正當德軍攻勢進入高潮時,納粹頭子又在進行另一次賭博。當時蘇軍正奉斯大林的指示在頓尼茨盆地和頓河上游之間全線後撤,一路迅速向東撤到斯大林格勒,一路向南退守頓河下游。德國必須當機立斷:是集中力量拿下斯大林格勒、封鎖伏爾加河;還是把主要矛頭指向高加索,以奪取蘇聯的石油。早在月初希特勒便已反復考慮了這個決定大局的問題,但他拿不定主意。最初,石油氣味的引誘力很大。「B」集團軍所屬的第四裝甲軍團本來已經推進到頓河河曲一帶,離斯大林格勒已經不遠,但是希特勒卻於7月13日把它從「B」集團軍中抽調出來,派到南方去幫助克萊施特的第一裝甲軍團越過羅斯托夫附近的頓河下游,繼續向高加索油田推進。這時,第四裝甲軍團本來也許可以奔襲輕取幾乎沒有防衛的斯大林格勒。 但是,等到希特勒發覺自己犯了錯誤,為時已經大晚了。接著他一錯再錯。 兩個星期以後,當第四裝甲軍團回師北上,向斯大林格勒進發時,蘇聯人已經充分恢復過來,足以抵擋德軍了;第四裝甲軍團撤離高加索前線,又使克萊施特的力量大受削弱,無法完成向格羅茲尼油田進軍的任務。 納粹頭子不顧哈爾德和前線指揮官們的勸告,作出了同時拿下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的狂妄決定。這是希特勒在戰爭時期所作的對德軍命運最有決定意義的一項決定。因為過不了幾天,這項決定便得到了兩頭落空的結果,從而導致德國軍隊有史以來最為丟臉的失敗。為此,德軍大本營曾出現了一場激烈的爭吵。總參謀長哈爾德極力主張集中主要力量打下斯大林格勒,並試圖解釋說,德國陸軍根本沒有力量能在兩個不同方向同時進行兩場強大的攻勢。希特勒反駁說,蘇聯人已經「完了」。哈爾德便竭力使他相信,根據陸軍的情報遠非如此。 「對敵人的力量一直作過低的估計,達到了可笑的程度,並且越來越具有危險性。在這裡要想認真地進行工作已經不可能了。」7月16日晚上,哈爾德在日記上憂鬱地寫道:「憑著浮光掠影的印象,作出病態的反應,對形勢及其發展前景毫無估計的能力——這些使所謂『領導』具有一種極其特別的性質。」哈爾德擔任總參謀長職務的日子也已經屈指可數了。後來他在回想當年的情況時寫道:「希特勒的決定,與自古以來公認的戰略、戰術原則不再有共同之處。他的決定是一種狂暴的天性在一時衝動下的產物,這種天性不承認可能性是有限度的,而只憑願望和夢想行事……」 關於哈爾德所說的納粹頭子「對自己力量不恰當地估計過高,對敵人力量有害地估計過低」的情況,他後來談過這樣一樁事情:「有一次,有人把一份非常客觀的報告念給他聽。報告上說,斯大林於1942年在斯大林格勒以北、伏爾加河以西地區仍能集結100萬到125萬生力軍,在高加索的50萬人還不包括在內。這份報告並證實了蘇聯為前線生產的坦克每月至少達1200輛。希特勒未等聽完,便攥著拳頭,嘴角上掛著白沫,把念報告的人大罵了一頓,不許他今後再念這種愚蠢的廢話。」「用不著有未卜先知的天才,也能預見到,」哈爾德說,「一旦斯大林把這150萬大軍用於斯大林格勒和頓河側翼,將會出現怎樣的局面。我十分清楚地向希特勒指出這一點。但是,結果卻是解除了我陸軍總參謀長的職務。」這事發生於9月24日。早在9月9日,哈爾德聽凱特爾說,握有高加索方面軍隊最高指揮權的李斯特陸軍元帥已被革職,他便料到下一個該輪到他了。凱特爾還告訴他,「元首認為他在精神上已不能符合他所任職務的要求」。 關於這個問題,希特勒在哈爾德24日向他辭行時對他作了詳細的解釋:「你我的神經都太緊張了。我有一半是為了你的緣故。我看不值得再這樣拖下去了。我們現在需要的是國家社會主義的熱情,而不是專業的能力。在你這樣的舊式軍官身上,我是得不到這種熱情的。」哈爾德就這樣下臺了。 然而,調換一個總參謀長並不能改變德國陸軍的處境。這時分兵兩路進攻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的德軍,受到蘇軍的頑強抵抗,阻滯不前。斯大林決心力挽狂瀾,此時此刻他正在蘇軍最高統帥部籌劃一次震驚世界的大戰役,不久一場厄運就降臨在作惡多端的希特勒頭上了。 正是:胡作非為食惡果,大難臨頭竟不知。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文分解。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