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風雲人物 > 縱橫捭闔-斯大林 | 上頁 下頁 |
一五 |
|
第六章 保衛蘇維埃 革命政權岌岌危,外國列強合力摧; 工農紅軍齊奮戰,武裝干涉被粉碎。 雖說十月革命勝利了,但形勢仍十分險峻。俄國無產階級不僅面臨國內階級敵人的負隅頑抗,而且還有帝國主義列強的嚴重干涉。不論新誕生的蘇維埃政府怎樣三番五次地提出建議,英、法總是斷然拒絕舉行任何和談。列寧主張,為了拯救年輕的共和國,必須結束戰爭,復員沙皇舊軍隊,趕快同德國議和。 在中央委員會裡,列寧的儘快單獨同德國議和的主張,遭到以布哈林為首的「左派共產主義者」的強烈反對。他們不顧一切地反對和平,主張繼續進行戰爭。反對派對於一國建設社會主義沒有信心。對此,托洛茨基施展權術,裝作站在「中間」立場上,實際上支持布哈林派。布爾什維主義的所有反對派,都是以托洛茨基的論點為出發點,即認為假如國際革命的正式援助不能及時到來,蘇維埃共和國將不可避免地會遇到悲慘的結果。 從列寧由前線收到的詳細情報中可以看出,軍隊沒有鬥志,再不能打下去了;士兵一心想回家。工人和農民都厭惡長期的戰爭,國民經濟已經完全崩潰。就在這些日子裡,德軍迅速向前推進的消息不斷傳來。德國人利用他們的突擊部隊,很快攻佔了不少城市。 1918年2月18日,列寧在一次中央特別會議上說:「一秒鐘也不能再等待了,已經折騰得夠受了!」他指出,德國的條件,無論多麼苛刻,必須立刻接受。沒有別的選擇,任何別的決定就等於宣佈蘇維埃政權的死刑。列寧說,假如那種玩弄革命詞藻的政策繼續下去,他將退出政府和中央委員會。 他將向黨呼籲,黨是會擁護他的。他將為他的路線而鬥爭。他反復向中央委員會解釋,對德宣戰將會助長俄國資產階級的煽動,將會葬送蘇維埃政府,並使工農在這些日子裡所爭取到的一切化為烏有。「我們必須懂得怎樣退卻,我們必須善於等候時機,我們必須利用這一喘息時機來加強力量。」在中央委員會上,斯大林堅決擁護列寧的政策。他說:「我們必須立刻接受這些條件,簽訂和約。和平將給我們以喘息時機。我們要利用這個喘息時機說服人民,積蓄力量,要他們團結起來,進行鬥爭,並建立一支忠於蘇維埃的人民的軍隊,否則我們將來還會像現在這樣遭受帝國主義鐵蹄的蹂躪。」 由於大多數投票贊成,中央委員會接受了德國的全部條件。但是,烏裡茨基代表布哈林、皮達可夫等宣稱,他們要辭去黨和蘇維埃中的職務,托洛茨基也在這時遞了辭呈。但是,列寧像狂濤中的岩石那樣屹立不動。他們的辭呈嚇不住他。列寧在斯大林等人的支持下,還是堅持立即締結和約的政策。 為了拯救革命,在經過激烈爭吵的會議之後,彼得格勒蘇維埃和全俄蘇維埃代表大會中央執行委員會終於接受了德國的和平條件。和約於1918年3月3日簽訂。根據和約的條款,俄國失去了126.7萬平方英里的領土(包括俄國農田的27%),6200萬人口,26%的鐵路和75%的鋼鐵工業。布爾什維克政權保住了,但是即便在沙皇的統治下,這個國家也從未遭受如此重大的損失和恥辱。後來,當代表團準備把布列斯特和約的正本給列寧看時,他特別指出說:「如果我有任何辦法避免這樣一個和約,我是既不願看它,也不願遵守它的。」 但是,不行啊,「我們沒有軍隊,士兵都不願打了,而圍繞著我們的是全副武裝的帝國主義強盜。沙皇舊軍隊是我們國家的病灶,它和舊勢力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愈早解散愈好。客觀形勢逼迫我們不得不簽訂這樣一個『喪權辱國』的條約。」在緊接著十月革命後的幾個月裡,蘇維埃政權利用簽訂和約這樣一個喘息的機會,開始在俄國中部及莫斯科、彼得格勒等主要城市,牢固地確立了自己的地位。但是,沙皇將軍和官吏、地主、富農和資本家們仍不承認工人階級的勝利。他們在十月革命起初的一些戰鬥中受到挫敗之後,開始在工業無產階級力量小而富農勢力大的頓河地區、庫班地區和烏克蘭地區聚集並鞏固反革命武裝力量,繼續和新生的革命政權進行殘酷的較量。因此,在俄國大地上,一場暴力、仇恨和殺戮的風暴席捲全國。這是歷史上最殘酷的內戰之一,它在俄羅斯廣闊的平原上展開,成千上萬的人卷了進去,其規模之大是前所未有的。 這場內戰並非突然爆發的。正如一場地震之前有預震一樣,內戰遠在南方先開始了。與此同時,在彼得格勒地區破壞事件一個接一個發生。1918年3月,黨中央把首都從彼得格勒遷到莫斯科。這項決定是作為權宜之計倉促做出的。列寧說:「如果德國人把彼得格勒連同我們一舉拿下,革命就完蛋了。但是另一方面,如果政府在莫斯科,那麼彼得格勒的失陷只是嚴重的局部挫折。」這次遷都在蘇俄歷史上以及在斯大林個人生活中都是具有深遠意義的變化。 莫斯科和彼得格勒這兩個城市在俄羅斯民族歷史上具有不同的特徵。莫斯科是古都,俄國就是在它周圍誕生的。在那裡,由亞洲和東正教傳統混合而成的古老的俄羅斯沙皇帝國,被奉若神明。幾個世紀以來,俄國人一直把它視為聖地。克里姆林宮是一座神秘可怖的城堡,裡面教堂的金黃色圓屋頂更增添了它原始的美,它仍然保留了作為沙皇宮殿的特色,受人尊敬,令人畏懼,具有絕對的權威。如今,它又成了新生的蘇俄革命領導機關的所在地了。 彼得格勒是彼得大帝在18世紀初建造的一座雄偉壯麗的城市。它是西方思想和技術輸入的大門,體現了俄國同西方的密切關係。革命前這兩個城市代表著俄羅斯兩個不同的發展階段。彼得格勒人認為,莫斯科是俄國生活中一切保守和落後東西的中心。另一方面,莫斯科人則把彼得格勒斥為危險的暴發戶。莫斯科人以懷疑的眼光看待西方,並為自己作為古老的、自給自足的和優越的莫斯科生活方式的衛士而感到自豪。如今,作為革命誕生地彼得格勒的人民,更為他們把偉大的西方革命學說馬克思主義引進俄國而感到驕傲。列寧和布爾什維克的多數領導人,在精神上屬彼得格勒。他們面向西方,期望著國際無產階級的聯合。但是,斯大林從他青少年所受的教育和社會影響來說,更多地帶有亞洲特性的莫斯科傳統。 在蘇俄領導機關遷到莫斯科後,列寧和他所領導的蘇維埃政府全部移住克里姆林宮。列寧的住所包括5個小房間,他自己使用的房間面積只有16平方米。裡面有一張小書桌,一張鐵床,兩把椅子,一扇窗子。在1918年,那時走廊上裝著一架電報機,從列寧的屋子通到他的辦公室和人民委員會。 日夜都有電報打進打出。辦公室的隔壁是克里姆林宮的電話總機所在,這裡有專線通到各人民委員部,通到斯大林的屋子裡,通到彼得格勒和其他一些城市,通到各個戰場,從這裡把命令發出去。列寧和他所領導的黨中央,在指揮著一場驚心動魄的保衛蘇維埃的戰爭。 戰爭的第一階段在1918年1月就開始了。沙皇軍官米哈伊·阿列克謝耶夫將軍逃到了南方,加入了在頓河地區已建立哥薩克政權的阿列克謝·卡列金的隊伍。在那兒,阿列克謝耶夫招兵買馬,組織了一支「志願軍」,即由舊沙皇軍官、士官生和其他反革命分子組成的白匪軍。列寧和斯大林隨後派主力部隊進入頓河地區,打垮了卡列金反革命政權。阿列克謝耶夫的自衛「志願軍」也被迫退到庫班地區。在嚴寒刺骨的冬天,許多人死在通過淒涼大草原的途中。得到庫班軍隊增援以後,改由科爾尼洛夫指揮的白衛「志願軍」,向駐有3萬多紅軍的葉卡捷琳諾達爾發動進攻。經過4天的殘酷戰鬥後,科爾尼洛夫被紅軍的一發炮彈打死,進攻被粉碎了。5月初,德國軍隊佔領了羅斯托夫,白匪軍又回到頓河地區,這兒成了反革命分子的集結點。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