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風雲人物 > 縱橫捭闔-斯大林 | 上頁 下頁
一〇


  列寧認為《委託書》有特別重大意義。列寧剛剛得到《委託書》的原文,就採取一切辦法,使它在下期《社會民主黨人報》上發表了出來。在把這篇文章送往印刷所去排印的時候,列寧在《委託書》上寫道:「一定要把原稿交還!不要把它弄髒。保存這個文件是極端重要的。」列寧在致《真理報》編輯的信中主張:「一定要把這個給彼得堡代表的委託書用大號字登在顯著的地位。」布爾什維克黨因為善於把公開的和秘密的工作結合起來,在第四屆國家杜馬選舉中贏得了輝煌的勝利。根據工人選民團的選舉,有6個布爾什維克代表在幾個主要的工業省份當選到國家杜馬中去。大選之後,中央委員會俄國局即負責直接領導布爾什維克代表的活動。在11月間開幕的第四屆國家杜馬會議上,布爾什維克代表利用沙皇杜馬的講壇,號召工人為俄國制度的民主化而鬥爭。列寧主張杜馬中的布爾什維克代表前去克拉科夫,並寫信給斯大林,要他一定與代表們同去。

  1912年12月末,斯大林前往克拉科夫去見列寧,以便參加中央和党的工作者的聯席會議。為了保密起見,這次會議被稱為「二月會議」。其實,會議是1912年12月28日在克拉科夫開幕的。它的主要目的就是總結工人階級最近幾年來的革命鬥爭經驗。會議之後,列寧與斯大林共同制訂了改進《真理報》編輯部工作的方針。克魯普斯卡婭回憶說,在1913年年初克拉科夫會議時,「伊裡奇跟斯大林就民族問題談了很多,他高興地會見了真正關心這個問題並對它很有研究的人。」

  在工人運動高漲的年份內,沙皇政府和資產階級一再試圖用資產階級民族主義的毒素來麻醉工人階級,從而粉碎工人階級的統一。布爾什維克黨負有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給民族主義一個反擊,使群眾不受一般「時疫」的傳染。因為社會民主黨,而且只有社會民主黨才能負起這個使命,用久經考驗的國際主義的武器,用統一而不可分的階級鬥爭去對抗民族主義。斯大林受黨中央的委託,肩負起完成這個任務的責任。

  斯大林所著的《馬克思主義與民族問題》於1913年初脫稿,發表在1913年3月至5月布爾什維克《啟蒙》雜誌第三期至第五期上。斯大林所著的《馬克思主義與民族問題》一書,是布爾什維克黨在戰前國際舞臺上對民族問題所發表的重要的論著,被稱為「布爾什維克主義關於民族問題的理論和綱領宣言」。

  斯大林於1913年2月下旬回到彼得堡。他和斯維爾德洛夫共同執行列寧關於《真理報》的指示,更加廣泛地吸收先進工人來參加報紙工作,並注意根據形勢的變化不斷地引導工人注意鬥爭策略。當1914年春天,彼得堡許多廠主實行大規模歇業抵制,致使工人不宜於實行群眾罷工的時候,《真理報》就號召工人採取其他鬥爭方式,例如在工廠中召集群眾大會,在街道上舉行示威。當時在報紙上不能公開寫明這點,但覺悟的工人能理解這種號召,因為他們讀到了列寧用《論工人運動方式》這一通常題目所寫的一篇論文,說目前必須用工人運動的更高方式來代替罷工,這意思就是號召工人舉行群眾大會和遊行示威。

  《真理報》不僅注意報道工人生活、工人罷工和遊行示威的情形,同時也用一定的篇幅報道農民的疾苦和鬥爭。列寧在《真理報》上發表的《俄國地主的大地產和農民的小地產》一文中,很清楚地向工農群眾指明有怎樣多的地產握在寄生地主手中。僅僅3萬個大地主就佔有土地約7000萬俄畝,而1000萬農戶總共也只有這麼多土地。每個大地主平均佔有土地2300俄畝,而農民,連富農包括在內,每戶平均不過7俄畝,其中有500萬,即占全體農戶一半的貧苦農戶,每戶不過1至2俄畝。這些事實具體證明,農民遭受貧困和饑餓是因為有大地主土地佔有制,即農奴制度殘餘存在,農民只有在工人階級領導下進行革命,才能改變這種不合理的狀況。《真理報》經過那些同鄉村有來往的工人深入農村,去喚起先進農民加入革命鬥爭。

  《真理報》有個龐大的工人通訊網。它在一年內就刊載了1.1萬多份工人的稿件。但報紙與工人的聯繫並不限於寫信和通訊。每天都有很多工人從企業中跑到編輯部來訪問。黨內的組織工作有很大一部分是集中在《真理報》編輯部裡面。地方黨支部代表,常在這裡同領導機關接頭。各地黨組織的消息往往由這裡接收。彼得堡黨委會和黨中央委員會的指令往往從這裡轉達。

  由於布爾什維克兩年半來為重建革命工人政黨而與取消派進行堅決鬥爭的結果,由於《真理報》通俗地深入地宣傳黨的政策,到1914年夏天,俄國積極工人已有4/5是擁護布爾什維克黨,擁護「真理報派」策略的了。

  1914年捐款援助工人報紙的7000個工人團體中,有5600個捐助布爾什維克刊物,而捐助孟什維克刊物的卻只有1400個團體。但孟什維克在自由資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中有很多「富足的朋友」,他們供給了孟什維克報紙所需要的大部分經費。

  當時布爾什維克被稱為「真理報紙」。隨著《真理報》成長起來的有一整代革命無產階級,這一代人後來便進行了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真理報》受到數萬以至數十萬工人的擁護。在革命高漲年代(1912—1914年)奠定了布爾什維克黨堅固的群眾基礎,沙皇政府在帝國主義大戰時期所採取的一切壓迫手段都沒能把這一基礎摧毀。

  1913年2月23日,彼得堡布爾什維克黨組織在加拉施尼可夫交易所會場舉行晚間演奏會,為《真理報》募捐。來觀看這次演奏會的多數是工人,他們以捐助的資金來支持自己的報紙。斯大林到這次晚會上來跟党的工作者碰頭,向他們傳達黨中央的指示和委託。而出席這次晚會的奸細馬林諾夫斯基把斯大林出賣了,他向警察署告了密。斯大林於是被捕,這對布爾什維克黨是一個很大的打擊。為此,列寧立刻寫信給《社會民主黨人報》編輯部:

  「我們的被捕情況是很嚴重的。柯巴被抓走了……柯巴幸而寫完了一篇關於民族問題的長文章。很好!要為真理而戰,反對崩得和取消派的分裂主義者和機會主義者。」斯大林被監禁5個月之後,於1913年7月2日被流放到圖魯漢斯克邊區,經常處於警察公開的監視之下,期限4年。加里寧寫道:「我希望讀者,特別是青年讀者,要密切地注意斯大林的秘密生活和活動的紀事。秘密工作、逮捕、牢獄、流放、逃跑。又是秘密工作、逮捕和流放等等。多麼簡單、平凡!然而在這『枯燥無味』的圖畫後面卻隱藏著極殘酷的階級鬥爭。整個沙皇政府的機器都在無情地打擊著那些以無產階級的組織力量去反抗它的勇士。不消說,它特別打擊那些抱著推翻沙皇專制制度和資本主義這種目的的人。」圖魯漢斯克流放地是最偏僻的,流放者的處境也是最艱難的。

  起初,斯大林被押送到一個不大的名叫科斯廷諾村的流放地去,但沙皇當局怕斯大林逃跑,於1914年3月將他轉解到北極圈以北的庫萊卡村流放地,警察並對他嚴加監視。

  西伯利亞北部的葉尼塞一圖魯漢斯克地區,是一大片荒涼地帶,從那兒逃跑實際上是辦不到的。氣候嚴寒,黑暗的冬季漫長,生活極其單調;盛夏時間短暫,蚊蟲滿天飛;冬天令人生畏的暴風雪,猶如颶風,把整個村莊埋在風雪之中。這一切使人更覺得孤獨。生活就是像原始人那樣要與大自然搏鬥。許多流放者發了瘋,自殺現象層出不窮。在這個地方,只有那些剛強健壯的人才能活下來;而這種經歷在他們身上也永遠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