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風雲人物 > 臨危受命-丘吉爾 | 上頁 下頁 |
一〇二 |
|
「英國人民的決定已經記錄在今天公佈的選票中。因此,我已卸下你們在陰暗的時期交給我的職責。我感到遺憾的是我沒有機會完成對於日本的工作。然而這方面的一切計劃和準備都已做好,而且結果的來臨可能比我們目前所預料的要快得多。國內外無限的責任落在新政府的身上,我們大家應該希望他們成功地擔負起這個責任。 「現在唯有向在危難的歲月中我曾為之服務過的不列顛人民表達我深厚的謝忱,以報答他們在我工作中所給我的不屈不撓的支持,以及對他們的公僕所表達的許多厚意。」目前丘吉爾面臨的問題是下一步怎麼辦。許多接近丘吉爾的人士認為,他應該退出政治舞臺,在晚年享受他在戰爭年代所贏得的榮譽,而不應該滿足於在下院擔當次要的反對黨領袖的角色。此外,當時議會需要決定的,已經不是戰爭年代中的巨大問題,而是和平建設時期的日常工作和社會經濟問題。但是、丘吉爾從來沒有把這些問題放在心上。還是在戰後最初的一些日子裡,當丘吉爾領導過渡政府時,他就和莫蘭說過:「沒有戰爭,我感覺很孤獨。」丘吉爾的許多朋友勸他離開議會,去編寫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 這些勸告是真誠的,但也並非完全如此,他們在某種程度上希望擺脫丘吉爾。 因為他作為保守黨的領袖在1945年選舉中犯了一系列嚴重錯誤,這些錯誤是造成竟選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 但是,丘吉爾並沒有聽從這些勸告,他不承認自己已經徹底失敗而永遠退出政治舞臺。如果他離開保守黨的領導崗位和議會反對黨的領導崗位,那麼他再也不能做首相了。這時丘吉爾已經年滿71歲,但他自我感覺良好,並相信一定會返回唐寧街10號。他說:「工党政府下會永久存在,上帝保佑,在我們返回之前,國家不要遭受更多的損害。我們應當回去。我們一定回去,這是必然的,就像太陽明天必然會重新升起一樣。」丘吉爾採取這樣的決定以後,他在議會的主要任務就是千方百計地破壞工党政府的威信。他對工黨政府的譴責是從兩方面進行的。他斷言,工黨政府所採取的各項措施完全不是為了社會需要,而是為了滿足對特定的社會主義學說的信仰。他預言,工黨政策的直接後果,就是英國經濟不可避免的破產。 同時,丘吉爾還到處兜售反蘇反共的「冷戰」演說。從1945年底到1946年初,丘吉爾在美國度過了幾個月。在那裡,他會見了美國總統杜魯門和國務院領導人以及其他活動家。通過這些會見,丘吉爾打算發表世界政策演說,並確定了演說的總方針。2月10日他和杜魯門總統商量了演說的基本內容。 丘吉爾在佛羅裡達州療養地住了幾周,在這裡修改並完成了自己的講稿。1946年3月5日一切準備就緒,他和杜魯門一起去密蘇裡州的富爾頓城,在威斯敏斯特學院發表了「著名」的演說,奠定了「冷戰」的開端。 可是,這些活動還沒有用完丘吉爾的全部精力。他還用了很多時間去畫畫,並把自己的畫送到皇家美術院展出。他對農業也很感興趣。丘吉爾在恰特韋爾附近買了500英畝土地,建立了牧場。儘管他已年邁,但他迷戀於賽馬,他養的賽馬雖然算不上第一流的,但也相當出色。 在他所有的工作中,最主要的是撰寫六卷本的長達數百萬言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丘吉爾曾說過,他在當首相時就已開始準備創作這部書。 他吸取了《世界危機》一書的全部經驗。丘吉爾以前做過張伯倫政府的大臣,以後又當首相,他搜集了他所經手的所有主要文件的抄本。他喜歡把自己所想的事情寫成文字,對許多問題都寫成便條、備忘錄和手令。他和羅斯福、斯大林的來往信件,不是做為政府官方文件而是作為私人信件形式,這些抄件都被他仔細地收藏起來了。所有這些文獻和其他補充材料都集中到丘吉爾手中,並成為他寫作的基礎。按照丘吉爾的傳統習慣,他不是寫,而是由他口述,別人記錄。他每天分兩班工作,大約每天口述8000字到9000字。 同時,丘吉爾大登廣告,宣傳這本書即將出版。《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一書的稿費大大超過了丘吉爾以前得到的全部稿費。美國和英國的雜誌競相爭取得到首先連載丘吉爾著作的權利。據說美國《生活》週刊花了將近200萬美元購買了這個權利。如果再加上其他出版機構和許多國家以六卷本出版的稿費,合在一起是怎樣一筆鉅款呀!1965年《星期日泰晤士報》寫道: 「20世紀很少有人比丘吉爾拿的稿費還多。」有一次,一個出版商問起丘吉爾是否同意把自己的著作交給他出版,丘吉爾答道:「我不是寫書,而是積累財富。」在丘吉爾看來,歷史不過是敘述以默默無聞、無所作為的人民群眾為背景進行活動的善良或兇惡的英雄們的事蹟。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他就是以這種觀點寫的。顯然,事件的中心人物就是丘吉爾自己。給人們的印象,似乎他就是歷史事件的中心人物,就是世界歷史的中心。在戰爭年代裡,所有正確的明智的決策,首先是他的功勞。所有錯誤和失敗,都被解釋為由於希特勒的狡詐,或被解釋為由於英、美、法和其他國家的國務活動家的愚蠢或外行。儘管如此,丘吉爾的著作仍披露了大量的歷史文件和事實,對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戰有一定的幫助;也正因為這樣,《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獲得了諾貝爾獎金。 在離職的這些年裡,丘吉爾在戰爭後期變得衰弱的身體明顯地好轉了。 正如G·佩林所指出的,部分原因是由於渴望復仇而使他的精力充沛並勇氣十足。但是歲月無情,他青年時所愛好的各種運動漸漸地和他疏遠了。可他仍是壯心不已。丘吉爾的主要目標是恢復自己和自己政黨的政權,「改變1945年選民們對他的判決」。 然而,年歲不饒人,丘吉爾終究是老了,猶如夕陽西下。 正是:金井梧桐一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燕知社日辭巢去,雁折蘆花過多鄉。欲知丘吉爾晚年生活如何,且看下章分解。 第三十六章 桑榆晚景 時來運轉贏大選,年邁體弱不竟天; 秋風蕭瑟吹枯葉,辭去首相度晚年。 1951年11月英國大選,年邁體衰的丘吉爾時來運轉,終於以321票的微弱多數獲勝,使他第二次也是最後一次當上了英國首相。 丘氏政府中的主要職位都由老保守黨的人擔任。按照慣例,艾登擔任外交大臣。根據新的形勢起草了黨內的綱領性聲明的巴特勒擔任了樞密院院長。丘吉爾的老助手,當時已被命名為徹韋爾勳爵的林德曼教授出任郵政大臣。根據戰時的實踐經驗,丘吉爾自己擔任了國防大臣,海軍、陸軍、空軍大臣均隸屬于他。但由於精力不濟,不久便辭去了這些兼職。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