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將帥系列 > 曼施坦因 | 上頁 下頁


  ◎第一章 曼施坦因收義子

  普王開疆憑武功,功名利祿賜扈從;
  征戰殺伐成職業,將台築自白骨成。

  德國東部的天氣,在每年11月份的時候,時常是寒冷而乾燥。

  在這個季節中,來自大西洋的暖濕空氣,就像一個溫柔多情而又性格柔弱的小夥子,往往抵擋不住來自亞洲大陸像一位剽悍、粗獷的大漢一樣的寒冷氣流。

  這位來自大西洋的癡情小夥子,又不甘心就這樣離開盤桓達數月之久的豐腴而多情的姑娘——東部德國的廣袤起伏的大地,也時常會像所有熱戀中的情人一樣,與競爭者挺身而鬥。決鬥的結果,來自大西洋的這位溫文爾雅的小夥子自然不是西伯利亞大漢的對手,被殺得精疲力竭、滿身傷痕,然後依依不捨地離開自己心愛的戀人。只等那位西伯利亞的大漢肆虐一個冬天之後,自己隨著春天的腳步,再重新回到戀人的身邊,挾帶著多情淚水般的充沛雨水,灌溉著饑渴了一個季節的田野。

  每逢這兩種分別來自東北和西南的氣流交鋒的時候,也正是當地的農人收穫的季節。那德國在全歐洲而言,雖非天府之國,卻也是自給有餘。德國北部的平原土地肥沃,多為農田和牧場;尤其是易北河中游的黑鈣土帶,農作物生長所需的肥料充足;加之德國中北部的森林附近的棕色土壤,比較適合於農田耕作,倒也吃穿不愁。他們把每三塊土地中的一塊,種上小麥、甜菜、燕麥和黑麥,而讓另外的兩塊休閒,待來年之後,再換種這經過休閒的兩塊地中的一塊;這種耕作方法被形象地稱之為「三田制」,反正打下的糧食已經足夠一年的吃用,樂得清閒。

  每當冬季的第一場雪之後,這些勞累了一年的人們便拾掇好農具,圍起火爐,喝起了上一個季節釀好的燕麥啤酒,這裡盛產啤酒,味道醇美是遠近聞名的。家境稍好的人,往往就近找一個啤酒館,在品嘗啤酒甘美的同時,聽一聽豐滿的日耳曼姑娘動人的歌聲,再即興跳一會兒充滿原始活力的舞蹈,於是,整個勞作季節的辛苦,就像啤酒上面的泡沫一樣,煙消雲散了。

  在德國東普魯士,卻生活著一些不靠農事勞作而過活的人,他們靠的是另一種更加危險、更加充滿刺激的方式,那就是殺戮和戰爭,他們效勞于普魯土邦國的邦主,替他來開疆獵土,博取功名;他們不必從事一般的勞作,如果沒有戰事,他們的任務就是進行軍事訓練,造就一個強健的、具有充沛體力和作戰技能的軍人。

  普魯士國王自是不會虧待這些賣命的武士,他依賴他們,他們也依賴他;由於掌握作戰的技能要比掌握農民稼穡的技能困難得多,這些武士自然而然地實行了世襲制,以便在這些家庭中出生的孩子,自幼就接觸武功的薰陶,一旦長成,就能效命於王室。

  慢慢地,久而久之,就在普魯士形成了職業軍人的家族,這些家族中,依仗與王室的密切關係和握有兵家權柄,其名聲和地位遠在經商、從政等職業的社會地位之上。

  單表這其中一個家族,姓李文斯基,其祖上最初乃是普魯士國王的親隨侍衛,跟隨國王沙場征伐,屢屢出生入死,積有戰功,被普魯士國王分封了爵位,並賜采邑,是以祖輩相傳。

  那歷代的普魯士國王,可算得上是馬背上的皇帝。大約是在公元19世紀初,普魯士還是由日耳曼民族組成的400多個邦國中的一個。以後普魯士日漸發達,普魯士國王尤其重視武功征伐,逐漸吞併許多小邦,1815年,組成「德意志同盟」,日耳曼邦國從360個合併為39個。

  1871年,以普魯士為中心,組成了近代德意志帝國。這是位於歐羅巴洲中部的一個強大帝國,它西北瀕臨北海,東北靠著波羅的海,北面是丹麥,東面是波蘭,東南臨捷克斯洛伐克,西南與瑞士和法國為鄰,西面同盧森堡、比利時、荷蘭接壤,面積約35萬平方公里,人口數千萬。但其內部成員仍然有26個,包括22個王國、3個城市和1個帝國直轄區。這些成員有著相當大的獨立性。26個邦國中,以普魯士邦國面積最大,占德國總面積的2/3,其他較大的有巴伐利亞、薩克森等。1871年到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這48年間,一直都是普魯士國王兼任德意志帝國的皇帝。

  構成普魯士人口的主要民族,就是大名鼎鼎的日耳曼民族。這個民族的出現,要比那些邦國的出現早得多。

  日耳曼民族,雖然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民族,但早先卻不是德國境內的居民,而是通過不斷的遷徙來到這裡的。

  大約從公元前5世紀開始,日耳曼人居住在波羅的海南岸一帶,尚處在原始部落。公元3世紀到4世紀,羅馬帝國的國界是在萊茵河和多瑙河。後來,日耳曼民族的原始部落隨著鐵制生產工具的發展,實力不斷增長,逐步向南面擴張,把原先居住在這裡的主要居民——克爾特人逐出德國中部和南部。

  那被趕出家園的克爾特人,其經濟發展和文明程度,原本高於日耳曼人,掌握冶鐵技術也較日耳曼人為先,但卻打不過驍勇善戰的日耳曼民族,皆因日耳曼人把冶鐵技術主要用於製造殺伐武器,如刀、劍、戈、矛;而克爾特人卻多把此項技術用於生產工具,如鏵犁之類;因此戰鬥力自是不如日耳曼人。

  日耳曼人後來竟越過了萊茵河侵入高盧,同奴隸制已經高度發達的羅馬人發生了衝突,屢次侵擾羅馬帝國的邊界。到了公元5世紀末,日耳曼人顛覆了西羅馬帝國,因此就引起了日耳曼民族的大遷徙。

  那最先越過萊茵河的一支。被高盧人和克爾特人稱為「日耳曼人」。日耳曼民族的稱謂,最早見於史書是在公元前的98年,古希臘人波息同尼烏斯的《歷史》一書中。從古羅馬的愷撒大帝以來,古羅馬的文獻也把「日耳曼」作為對當時萊茵河右岸的原始部落的通稱。

  何謂「日耳曼人」?經過一位著名的德國學者,也是無產階級的導師卡爾·馬克思在其《摩爾根(古代社會)一書摘要》中考證,原來那「日耳曼」在羅馬語中,乃是「令人生畏的、好戰的戰士」之意。

  日耳曼民族自形成以來,非常崇尚武功,這也從一個角度為日後的兩次世界大戰均是起源於德國,作出詮解。早在公元前l世紀,日耳曼部落就形成了軍事民主制度,部落中的軍事首領掌握大權,部落內的軍政事務往往集於一身。部落內的大事多由戰士大會決定。日耳曼民族中最強大、最好戰的一支——蘇維匯人,把整個部落分為100個區,每個區選出1000名年輕剽悍的男子當戰士,其餘男子和婦女留在家中耕種土地,照顧家畜。

  戰爭和掠奪成了日耳曼部落生活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掠奪戰爭的結果,有時是滿載而歸,有時也不儘然——在一次與羅馬人的戰爭中,日耳曼族中的一支條頓部落和基姆布利人,青壯年男子全部戰死,部落中餘下的婦女、老人和兒童為了不當俘虜,竟然集體自殺。

  自古道:兵無常勝,水無常形;日耳曼人征服別人,自己也免不了被別人征服。在公元前後,日耳曼人就曾為愷撒大帝的羅馬征服,使日耳曼人也飽嘗了亡國奴的滋味。羅馬人所寫的《羅馬史》中記載道:「羅馬征服者來到這個被征服的國家時,這個國家是富裕的,而這些征服者卻是一些窮光蛋;當他們離開的時候,他們成了富翁,而這個國家卻成了窮光蛋了。」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