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風雲人物 > 專制魔王-墨索里尼 | 上頁 下頁 |
六 |
|
卡波雷托的敗北和人民對戰爭的不滿情緒,加速了意大利政府的倒臺。10月26日,博澤利政府辭職,奧蘭多上臺組閣。11月8日,意軍總司令卡多納被解職,由阿芒多·迪亞茲繼任。 卡波雷托戰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一次大戰役。雙方投入的兵力超過250萬人。德、奧在戰役開始時,原只打算粉碎意軍的進攻,首戰告捷後,又能不失時機地乘勝追擊,因而取得意外的大勝。意軍被俘33.5萬人,傷亡13萬人,損失了大量火炮、機槍和其他軍事物資,使戰線西移100公里。 卡波雷托失敗的消息傳來,舉國大嘩。墨索里尼如喪考妣,連續七夜不能安眠。後來朋友們替他打嗎啡針,方才好轉。這個時期他和社會黨左翼的關係愈來愈壞。在這以前,他雖然早已被社會黨開除黨籍,但仍在他的報紙上標明是「社會黨日報」,而現在由於和社會黨關係進一步惡化,則把他的報紙說成是「奮鬥人與生產人的機關報了」。為了鼓舞士氣,扭轉敗局,墨索里尼連續發表文章,批評悲觀情緒,並預料歐戰最後一定會得到勝利。他在1918年10月一篇社論中寫道:「威尼西亞平原不久便有大戰。戰爭的失敗,古今如出一轍。協約國方面的缺點,就是只知固守戰壕,不能出奇制勝。現在逐漸改變了戰略戰術,我們凱旋的戰事大概就要開始了。」 11月2日,他又寫道:「歐戰的勝負可能取決於意大利邊境的戰爭。從前我們所怕的,是怕燃料將盡,食物將盡。現在所怕的,乃是鋼鐵將盡,槍彈將盡。因為,我們不怕饑寒,只怕侵略,受人侵略是一件很可恥的事。假如我們能克服饑寒、戰勝侵略,最後的勝利一定是屬我們的。」 此後,意軍和協約國軍隊協同一致,士氣大振,拼命死戰,果然大敗奧軍於威尼托,轉敗為勝而雪卡波雷托之恥。以前的失地也逐步收復。1918年11月4日,意軍佔領特蘭托與的裡雅斯特。奧地利要求休戰。意軍四年之間,犧牲了70萬人的生命,居然凱旋了。墨索里尼在時評上說:「機會至矣,吾人回想戰爭之苦,能不顫慄嗎?我們只有拭淚說:『意大利萬歲!』」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以德、奧集團咄咄逼人的攻勢開始,又以德、奧集團的徹底失敗而告終。協約國集團最終之所以取得勝利,其主要原因是它比德、奧集團擁有更多的人力和物力。隨著戰爭的進行,直接參加英、法、俄方面同德、奧集團作戰的國家有20多個,其中有美國這樣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而德、奧一方僅有四個國家,就人力物力來說,遠遠不如協約國。在大規模的持久戰中,人力物力是起決定性作用的。戰爭期間,協約國生產了9000多輛坦克,而德、奧生產的坦克為數甚少;協約國擁有的空軍比德、奧多一倍以上;協約國的海軍力量更比德、奧居優勢。就總的兵力而言,協約國擁有4835.5萬官兵,能夠建立起525個師;而德、奧、土、保四國同盟用盡一切辦法,也只能動員2516萬官兵,建立372個師。在這場帝國主義戰爭中,資源和軍事上擁有優勢的一方往往易於取勝。 停戰之後,意大利的退伍軍人,一致擁護墨索里尼為領袖。墨氏也經常著文呼籲國家對參戰士兵給予種種優待。他說:「我們不要忘記身經百戰的人。應當給他們以相當的報酬,因為全國將來的幸福,仍舊寄託在他們身上。」但是他的議論,並沒有人理會。返國的士兵,經過一度的歡迎後,也無聲無息了。墨索里尼怒形於色地說道:「流血的事件還沒有完,恐怕還要在街衢中流血,以紀念死者。」四個月之後,他又說:「我們鋼鐵的生活還是重整旗鼓才好。」他痛駡各國政府對於士兵待遇之冷淡,並擬出一個具體計劃,登在報上。他聲嘶力竭地叫嚷:「殺!殺!殺!」 貢比涅停戰協定簽訂後,意大利統治集團同英、法、美、日等幾個主要戰勝國就各懷鬼胎,為巴黎和會的籌備工作忙得不可開交。1919年1月18日,這一舉世矚目的帝國主義列強的分贓會議在法國巴黎開幕了,會議一直到1920年1月21日才告結束。這次會議規模之大,參加國之多,時間延續之長,在世界外交史上是空前的。 巴黎和會是在凡爾賽的鏡廳中開幕的。東道國法國之所以選擇這個地方作為大會的開幕地點,是有其用意的。大會開幕這一天,正是48年前普魯士戰勝法國後在這凡爾賽宮的鏡廳中宣佈德意志帝國成立的日子。法國總統彭加勒致開幕詞,他以勝利者的口吻,譏諷戰敗的德意志帝國:「生於不義,自當死於恥辱。」法國資產階級通過這位總統之口,首先提出了嚴厲制裁和分裂德國的要求,以防止德國軍國主義東山再起,不讓德國對法國的戰爭重演。但英、美出於自身的利益,不願過分削弱德國。 在美、英、法、意四國政府首腦組成的「四巨頭會議」中,意大利總理奧蘭多只不過是一個跑龍套的配角,沒有起多大作用。因為意大利在戰爭初期腳踏兩隻船,參戰後的作用又不大,加之經濟上又依賴于英、美、法,所以奧蘭多的主張很少被採納,意大利的欲望不能得到滿足。對此,奧蘭多滿腹牢騷,有時只得憤然離開會場。但其他與會者根本不予理睬,他又只好悄悄回到會場。所以,美、英、法三個帝國主義首腦成了大會的太上皇,是整個大會的中心人物和一切重要問題的「仲裁者」。 為了實現稱霸世界的野心,美國竭力干預歐洲事務,計劃建立一個受美國保護的巴爾幹聯邦;力圖阻止英、法兩國力量的過分強大,以確立美國對這次戰爭中遭到削弱的國家的控制;搞垮英、日同盟,削弱日本在遠東的影響,使美國在中國的「門戶開放」政策獲得國際承認。為了上述目的,威爾遜一再堅持他在1918年1月所發表的《14點》原則,大談什麼「進行公開外交」、「海上航行自由」、「拆除經濟壁壘」、「裁減軍備」、「公正地處置殖民地」、「建立國際聯盟」等。在《14點》中,威爾遜還裝模作樣地提出關於奧匈境內、巴爾幹各國和土耳其境內的各族人民「實行自決權」的問題。顯然,威爾遜的《14點》也是為了抵消由列寧簽署的《和平法令》所產生的影響,在貌似「公正」而充滿虛偽的和平主義詞句和加強國際合作和安全的幌子下,掩蓋美國向外擴張的真正目的。 法國和意大利反對美國過多地干預歐洲事務。墨索里尼和鄧南遮大肆鼓噪,煽動人民起來反對。但是,意大利按其實力和地位來說,同美、英、法相比只是一個第二流的帝國主義國家。在和會上,奧蘭多提出了獨霸亞得里亞海的侵略綱領,要求得到阜姆港,使之成為意大利向巴爾幹擴張的重要基地。奧蘭多甚至以沒有阜姆他不能回國和意大利人民將起來暴動相要挾。在整個和會的過程中,各帝國主義國家彼此唇槍舌劍,吵嚷不休,充滿了激烈的爭奪。每個帝國主義國家的代表,都有自己的掠奪計劃,都想在會議桌上多撈一把。 根據《凡爾賽和約》,戰前德國在海外的殖民地坦噶尼喀、盧旺達一布隆迪、喀麥隆、多哥、西南非洲(納米比亞)、加羅林群島、馬紹爾群島、薩摩亞、瑙魯和新幾內亞等地,均被英、法、日、比和南非聯邦所掠奪,面積共達300萬平方公里,人口共計1300萬。《凡爾賽和約》不僅使德國海外殖民地喪失殆盡,而且對德國的疆界也做了很大的變動。德國喪失了原有國土的1/8,全部人口的1/10。此外,條約還對戰後德國的軍備作了種種限制,並確定德國向戰勝國賠款總額為1320億金馬克。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