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將帥系列 > 麥克阿瑟 | 上頁 下頁 |
三九 |
|
9月5日上午,肯尼出動96架C一47運輸機將503傘兵團的1700名官兵空降到萊城西面的納德紮布機場。在不到5分鐘的時間裡,空降部隊即全部著陸,並迅速佔領了機場。在整個行動中,麥克阿瑟在他的"巴丹"號B一17轟炸機上觀看跳傘。他沒有暈機,因而看到"一切都進行得像時鐘一樣準確無誤"。由於這次飛行,麥克阿瑟意外地得到一枚空軍勳章,這使他感到格外高興,也覺得有點過意不去。 9月8日,日軍開始從薩拉馬瓦以強行軍回防萊城,但為時已晚。9月10日,肯尼把澳軍第9師空運到納德紮布,開始從西面向萊城推進。9月12日,薩拉馬瓦完全落入盟軍手中,日軍殘部撤到萊城。此時,日軍大本營已改變方針,著手加強絕對國防圈,令萊城守軍翻越薩拉瓦克山,退守休恩半島北岸。到9月15日,9000餘日軍撤出萊城,逃往北部山區,澳軍第7、第9師在萊城勝利會師。 萊城既已拿下,麥克阿瑟決定一鼓作氣,乘進攻之勢正盛之機,提前實施下一步行動——進攻位於休恩半島東端、控制維蒂阿茲海峽的芬什港。兩個澳大利亞師接到命令後,馬不停蹄地向前推進。瓦齊將軍的第7師奪取了卡亞皮特和杜姆普,直抵拉穆山谷;第9師乘船於9月22日在芬什港附近實施兩栖登陸,遇到4000余日本守軍的頑強抵抗,經過激烈戰鬥於10月2日拿下該地。10月中旬,日軍第20師沿新幾內亞北海岸向東反擊,企圖奪回芬什港。雙方進行了兩個月的拉鋸戰,最後日軍的戰鬥力消耗殆盡,被迫向西北馬當地區撤退。至此,盟軍基本上控制了休恩半島,取得了進軍新不列顛島和向西躍進的跳板。 麥克阿瑟對他在萊城和芬什港的勝利洋洋自得,然而更使他激動不已的是美國的三軍元老潘興將軍對他的評論:"一個指揮官不是經常都能達到包圍敵人、消滅敵人的理想的。而麥克阿瑟以其劣勢兵力,在最近18個月內,在科科達、米爾恩灣戰役,在俾斯麥海以及現在包圍萊城和薩拉馬瓦的戰鬥中,連續三次告捷。"實際上,麥克阿瑟在萊城和薩拉馬瓦所取得的戰績是有限的。像在布納和米爾思灣的戰鬥一樣,他並沒有消滅多少敵人,而是逐走了敵人。況且,他的兵力也並非完全處於劣勢。 "車輪"行動的右翼於l1月1日進到了布幹維爾島。根據原計劃,哈爾西的兩栖部隊要在該島南岸登陸,但鑒於那裡有敵重兵防守,哈爾西決定採取"攻其不備"的戰法,選擇該島西海岸防禦薄弱的奧古斯塔皇后灣實施登陸。哈爾西在征得麥克阿瑟的同意後即著手制訂他的行動計劃。 為了支援布幹維爾登陸,麥克阿瑟指示肯尼全力打擊拉包爾。10月 12日,肯尼出動349架飛機轟炸拉包爾,給這塊基地造成嚴重破壞,他誇張地稱"這次戰鬥標誌著西南太平洋戰爭的轉折點"。此後,肯尼又對拉包爾進行了5次大規模空襲,有力地支援了哈爾西的行動。11月1日,南太平洋部隊順利地在布幹維爾登陸,並建立了堅固的環形防禦陣地。日軍對這次登陸迅速作出了反應,從特魯克基地向拉包爾調去了大批飛機和艦船,企圖粉碎盟軍的登陸行動。 11月5日和11日,哈爾西兩次出動航母艦載機對集結於拉包爾港內的日艦隊進行轟炸,共炸傷巡洋艦6艘、驅逐艦4艘,使拉包爾成為日本的"小珍珠港"。在這兩次空襲中,肯尼的第5航空隊有力地配合了哈爾西的行動。至12月下旬,布幹維爾島上的美軍進一步擴大了登陸場,兵力增至4.4萬人,已牢牢控制了該島西海岸。雖然戰鬥時斷時續進行到第二年春,但島上的殘餘日軍對盟軍已構不成多大威脅。 11月20日,金海軍上將等待已久的中太平洋攻勢也終於開始了。尼米茲的部隊分別在吉爾伯特群島的馬金島和塔拉瓦島登陸。在塔拉瓦島,美軍遇到4000餘日軍的頑抗,付出了傷亡3000餘人的代價,才於29日攻佔這塊彈丸之地。 11月間,麥克阿瑟開始為攻佔"車輪"行動左翼的下一個目標——新不列顛島做準備。他首先撤換了他的海軍(3月份改稱第7航隊)司令卡彭德。在他和肯尼、薩瑟蘭看來,卡彭德平庸無能、過於膽小,在前一陣的兩栖作戰中沒有很好地完成支援任務。此外,他還好管閒事,不按程序辦事,經常直接同金和尼米茲保持通訊聯絡,這不可避免地引起了總司令部的反感。接替他的是托馬斯·金凱德海軍中將。金凱德是原太平洋艦隊司令金梅爾的妹夫,在來澳大利亞前任尼米茲的北太平洋部隊司令,剛剛指揮過阿圖島和基斯卡島登陸戰役,有著豐富的海戰經驗。他的到來像肯尼一樣,受到麥克阿瑟及第7艦隊官兵的熱烈歡迎。潛艇部隊司令克裡斯蒂在日記中寫道:"今天是第7艦隊的快樂日子;一種清新的和顏悅色的溫厚態度出現在全體人員當中。" 麥克阿瑟指定由美國海軍第1陸戰師和第112騎兵團來實施新不列顛島登陸。與此同時,澳大利亞部隊將繼續在新幾內亞作戰,向馬當方向發展進攻。12月15日,第112騎兵團在新不列顛島南岸的阿拉維登陸。12月26日,第1陸戰師在新不列顛西端的格洛斯特角登陸。112騎兵團只遇到輕微抵抗,一天之內就奪取了阿拉維。第1陸戰師卻遇到了麻煩,他們發現地圖上注著"潮濕的窪地"的地方,實際上"潮濕到了腳脖子"。為了奪取當地的機場,他們在泥水很深的沼澤地裡與日軍第17師苦戰了三天,以陣亡300人、傷1000人的代價,才在那裡站住腳跟。這次戰鬥是美國海軍陸戰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最後一次叢林戰。 在新幾內亞,澳軍在拉穆山谷受阻後,掉頭向西北方向的馬當挺進。澳軍第9師則從芬什港出發,沿海岸向西前進,迫使從馬當打回來的日軍第20師再次向西面的賽多爾撤退。為了加速追擊,麥克阿瑟令澳軍第5師增援第9師,同時指示克魯格立即在賽多爾實施兩栖登陸,以切斷日軍的退路,從東、西兩面夾擊撤退中的日軍。1944年1月2日,美軍第32師的一個團約6000人在賽多爾登陸,隨後向東進軍以包圍日軍。但狡猾的日軍指揮官足立將軍在盟軍的鉗子夾緊之前,卻率部向南繞過賽多爾,然後再轉赴馬當,致使麥克阿瑟的圍殲目的未能達到。儘管如此,日軍在艱難的潰逃途中,由於給養匱乏、精疲力竭,病餓致死的仍有數幹人。像在布納、萊城一樣,麥克阿瑟未能大量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幾次都讓眼看到手的獵物從手指縫中溜掉了。 1943年l1月,中、美、英三國首腦和美、英、蘇三國首腦分別在開羅和德黑蘭實現了首次會晤。在開羅,美英聯合參謀部討論了1944年盟軍的戰略計劃,重申了在太平洋戰區兩路並進的方針。根據這個計劃,麥克阿瑟的西南太平洋部隊將沿新幾內亞北海岸推進,從棉蘭老島進入菲律賓,而尼米茲的中太平洋部隊將攻佔馬紹爾、加羅林和馬裡亞納諸群島。兩路進攻部隊將在呂宋——臺灣——中國大陸三角圈內會合,然後北上進攻日本。在這兩條路線孰輕孰重的問題上,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的計劃人員認為:"中太平洋的戰局預示從那裡能較快地向日本推進。"這顯然是又把重點轉移到了中太平洋。麥克阿瑟對此毫無例外地再次提出抗議,認為中路"既浪費時間又要大量消耗海軍力量和運輸力量,甚至還可能失敗"。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