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將帥系列 > 蒙哥馬利 | 上頁 下頁
六五


  但是,後勤供應帶來的困難卻減慢了盟軍前進的速度。按照「霸王」計劃的簡單預計,支持沿塞納河擺開處於靜止狀態的英美部隊,也得充分利用佈雷頓的一些港口,每天運來1.4萬噸物資。然而在當時,一個港口也未到手。結果是所有的供給品都得先通過灘頭陣地向諾曼底的後勤供應區輸送,然後再從諾曼底通過公路運出去,或者用飛機直接從英國空運。這樣,蒙哥馬利不得不讓他的3個軍中的1個軍停步不前,而且前方一點物資儲備都沒有。

  然而,比後勤供應更為重要的是,盟軍最高統帥部沒有一個意見一致的作戰計劃。艾森豪威爾竭力推行他的全線挺進、全面,出擊的「寬大正面」戰略;蒙哥馬利則主張採用「單一衝擊」戰略,即在單一司令官的指揮下,集中第12和第21兩個集團軍群的40個師,以壓倒優勢兵力向北發動大規模進攻,橫掃日趨崩潰的德軍,從阿登高原的北面側翼打過去,迅速佔領魯爾區,最終奪取柏林。

  在諾曼底戰役最後階段戰鬥結束之前,蒙哥馬利就已擬好了「單一衝擊」計劃,並於8月17日飛赴布萊德雷的司令部,向他談自己的計劃。布萊德雷當即表示完全同意。8月20日,艾森豪威爾在他的指揮所召齊參謀人員會議,商討今後作戰設想。蒙哥馬利派德·甘岡去出席這次會議。會上主要作出了兩項決定:1.從9月1日起,指揮系統有所變更,由艾森豪威爾親自指揮各集團軍群;2.第12集團軍群應直搗梅斯和薩爾,在那兒與龍騎兵會師。蒙哥馬利不同意這些決定,就讓德·甘岡帶著他的便條去說服艾森豪威爾。結果,蒙哥馬利的意見被否定了。於是,蒙哥馬利決定面見艾森豪威爾,就邀他8月23日前來共進午餐。艾森豪威爾欣然同意。

  蒙哥馬利希望在和艾森豪威爾見面之前,再同布萊德雷談一次,便於23日一早飛往布萊德雷的司令部,但使蒙哥馬利吃驚的是,布萊德雷已改變主意,而全力支持他的集團軍群向東往梅斯和薩爾方向挺進。於是,蒙哥馬利馬上返回自己的作戰指揮所,以便及時與艾森豪威爾會晤。

  在艾森豪威爾的參謀長參加會談之前,蒙哥馬利與艾森豪威爾單獨談了1小時。蒙哥馬利說:「應該決定主攻方向並在主攻地區保持強大的兵力,以便迅速獲得決定性戰果……必須把汽油和彈藥集中在經過選擇的突破線後面,若在全線平均分佈,戰事無法定局……若採用全線挺進、全面出擊的『寬大正面』戰略,那麼,挺進就不會有力,最後非停止不可,德軍就有喘息的機會,戰爭將拖到整個冬季,甚至到1945年。」然後,他向艾森豪威爾談了他提出的、布萊德雷原先已經同意了的計劃,並指著地圖,詳加標述,說明這樣做,獲勝的可能性很大。

  同時,蒙哥馬利還告訴艾森豪威爾,作為最高統帥,他不能把自己降為地面部隊總司令投入地面戰鬥。最高統帥應運籌帷幄,對涉及陸海空三軍、行政管理、政治問題等整個錯綜複雜的全域了如指掌。陸地戰鬥可由別人代替他指揮。他們在諾曼底就是因為有了統一而不分散的地面作戰指揮,才打了大勝仗。這一點十分重要。但考慮到美國輿論,可以請布萊德雷負責地面戰鬥的統一指揮,他本人樂於當他的副手。

  但無論蒙哥馬利怎麼說,艾森豪威爾仍然頑固地堅持一種鉗形攻勢:一路沿蒙哥馬利所竭力推崇的北線衝擊,另一路向東,向阿登高原以南衝擊,最終目標是由薩爾進入德國。蒙哥馬利無法說服艾森豪威爾讓美軍停下來,以便為北面的40個師的進攻保障物資供應。艾森豪威爾所能作出的最大讓步也只不過是向蒙哥馬利提供一點有限的增援部隊。此外,艾森豪威爾還拒絕了蒙哥馬利要再設地面部隊總司令的主張。

  蒙哥馬利的爭辯毫無結果,「寬大正面」戰略勢在必行。蒙哥馬利雖不信服,但照例服從了,因為他現在僅處於和布萊德雷同樣的地位。

  正當他陷於這一糾紛並感到失望的時候,他於8月31日晚收到了首相的一封信。信上寫道:「非常高興地通知閣下,經我提議,英王陛下極為愉快地批准,自9月1日起晉升閣下為陸軍元帥。王室對閣下親臨法國指揮這場值得紀念的也許是決定性的一戰所建立的卓越功勳,深表嘉獎。」

  這是蒙哥馬利在戰爭期間第二次在戰場上晉級提升。第二天早上,英國廣播電臺在新聞節目中發佈了這個消息。艾森豪威爾立即向蒙哥馬利發去一份熱情洋溢的賀電。這多少使他心裡好受了些。當蒙哥馬利越是想到應該動手做些什麼時,他就越感到「寬大正面」戰略不對頭,因為它違反了集中兵力的原則,意味著更多的傷亡和戰爭的拖延。但英國的經濟和人力狀況要求盟軍在1944年就取得勝利,不能再拖。因此,蒙哥馬利決心說服艾森豪威爾接受他的「單一衝擊」戰略。由於蒙哥馬利和艾森豪威爾在「單一衝擊」戰略還是「寬大正面」戰略這兩個針鋒相對的方針上的爭論,使他們之間的關係有好幾個月一直不好。

  那麼,蒙哥馬利的「單一衝擊」戰略究竟有什麼可取之處呢?在德國人被趕出諾曼底之後的那些日子裡,似乎可以肯定,第三帝國已經處於崩潰的邊緣。德軍第7集團軍的人員和裝備的損失非常巨大,要在節節勝利的盟軍和德國邊境之間築起一道強大的屏障是難以想像的。盟軍的40個師一齊出動,可以說是一支無堅不摧的力量。毫無疑問,倫敦對蒙哥馬利的戰略是完全贊同的。在伊斯梅左右工作的伊恩·雅各布爵士從公正的立場看問題,他認為「當時所有在倫敦的美國人都覺得,正確的戰略是在魯爾的北面進行單一衝擊,進入德國北部平原,其他各線停止不動」。

  儘管蒙哥馬利的設想在軍事上百分之百地可行,但在政治上卻是絕對地不可行。8月23日,艾森豪威爾在與蒙哥馬利談話時曾一語道破天機。他說:「美國公眾對這種做法絕對不會贊成,而輿論足以贏得戰爭。」不僅美國公眾不贊成,也很難想像羅斯福、馬歇爾和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會同意這種似乎是背叛的行為。雖然艾森豪威爾曾不止一次地提醒蒙哥馬利注意,但他似乎從來沒有意識到在高層戰略中,政治因素有時會與純軍事考慮具有同樣的重要性。

  因遭到挫折而悶悶不樂的蒙哥馬利決心進行一次作戰以表明他也能像巴頓一樣迅速前進。結果,蒙哥馬利的坦克部隊在一周之內向東橫掃了250英里。在地圖上用粗大的箭頭表示的衝殺看起來的確很壯觀,但明眼人一看便知,大部分進軍都是機械化奔馳,同美國人大踏步前進的情況一模一樣。當警衛裝甲師于9月3日突入布魯塞爾、第11裝甲師於9月4日沖進安特衛普時,在那些對戰爭厭倦透頂的居民中引起了狂喜。這兩個師遇到一些局部抵抗,不過,這已絲毫稱不上是一條戰線了,德國人已無力建立戰線。一切顯得輕鬆愉快,令人振奮。在這些大都市的街道上,酒液飄流,人們熱烈擁抱、親吻解放者。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