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將帥系列 > 蒙巴頓 | 上頁 下頁
二三


  丘吉爾十分清楚打敗德國的決戰地點是在歐洲大陸,所以即使在英國最困難的時候,也先後任命凱斯、蒙巴頓等人建立聯合作戰總部和組訓登陸部隊,以準備重返大陸。但他認為,現在的時機還不成熟。

  「第二戰場」一詞是俄國人喜歡用的一個概念,這個名詞意即強調了蘇德戰場的主戰場地位,強調了蘇軍的作用。英美的政治家和軍隊將領們很反感使用這個詞匯,而俄國人卻不理會那一套硬是經常在與對方的來往電文中使用它,英美抗議無效也只好默默地接受了這個詞匯。但是,接受了這個詞匯不等於在解釋它的內容上沒有分歧。按英美的說法,盟國空軍轟炸德國、英美海軍在大西洋同德國海軍作戰,以及後來盟軍在北非、中近東等地進行的戰役,都算是對德戰爭的第二戰場。而按照蘇聯政府的解釋,第二戰場就是歐洲戰場,更準確地說,是法國北部的戰場,因為這一戰場的開闢能直接威脅德國本土的心臟地區,可牽制德國約60個師及其僕從國20個師,從戰略上可成為俄國戰場的補充。

  針對蘇德戰爭一爆發,斯大林就要求英國軍隊反攻法國的主張,1941年夏,丘吉爾認為俄國人對軍事戰略「一無所知」,「不懂得登陸戰役的特點」,「不懂得大部隊在敵岸登陸有不可克服的困難」。而俄國人譏諷他,「每個隔岸觀火的人,都自詡是戰略家」,指責英美「在拉芒什海峽彼岸,或者說在大西洋彼岸靜觀蘇聯人民同侵略者進行艱苦卓絕的鬥爭,血流成河,而不讓實力劇增、日益強大的英國和美國的武裝力量冒險」。

  歷史經驗證明,德國在兩線作戰總是失敗。俾斯麥、毛奇和施利芬都害怕兩線作戰。希特勒遵循他們的遺訓,力圖各個殲滅對手,戰爭爆發以來,他在初期也達到了這一目的,在基本控制了西歐以後才開始進攻蘇聯。

  在當時情況下,在歐洲開闢第二戰場是否可行?蘇聯政府認為,根據德國發動進攻以來的軍事戰略態勢,當時德軍大多數兵力都已用在東線,在西歐(法國北部)和北歐(北極地區)開闢第二戰場是完全可能的,這樣做既可大大改善蘇聯的軍事形勢,還可以改善英國的軍事形勢。斯大林稱,他十分瞭解建立第二戰場的難處,也估計到這將付出巨大的犧牲,然而為了與共同敵人作鬥爭的事業,為了英國本身的利益,必須儘快地建立第二戰場。

  1941年7月,斯大林致函丘吉爾,向英國政府第一次提出了上述要求。丘吉爾立即拒絕蘇聯關於馬上開闢第二戰場的建議,指出:「現在對法國實施重兵登陸,勢必意味著流血與失敗。」9月3日,斯大林又致函丘吉爾:「德國人認為西線的危險是虛的,並且深信現在和將來在西線都不會出現任何戰場,可以不受懲罰地將全部兵力從西線調到東線。」對斯大林的激將法,丘吉爾不為所動,再次回信告訴斯大林,英國在這樣短的時間裡單獨開闢第二戰場是根本不可能的。

  同年12月7日發生日本偷襲珍珠港事件後,美國在對日本宣戰的幾乎同時,也向德國宣了戰。有美國參戰,盟國是否能夠開闢第二戰場已經不成問題了,唯一的問題仍是什麼時候這樣做。

  在蘇聯政府頻頻的外交努力下,性急的美國人準備響應斯大林的呼籲,以英國為基地進攻西歐的德軍佔領區。1942年5月,羅斯福總統和他的首席顧問哈裡·霍普金斯,答應蘇聯政府在當年開闢第二戰場,在西歐登陸的兵力規模不少於100萬人。在英國國內,某些輿論和政界上層人物,也敦促丘吉爾趕緊採取大規模軍事行動,支持蘇聯。他們認為,1942年的夏季對俄國戰線來說可能是決定性的,英國必須先派遣8至10個師的兵力越過英吉利海峽,在西歐海岸登陸,以牽制和減輕德國對東線形成的強大壓力。儘管這些登陸部隊有可能全軍覆滅,但這是無關緊要的,因為如果俄國的戰線垮了,盟國的整個戰爭前景也就渺茫了。

  丘吉爾對上述看法不以為然,他以自己對共產主義制度長期研究的經驗,認為蘇聯的體制和多年形成的社會結構適於戰爭,能夠經受得了殘酷戰爭的捶打,根本不必擔心它會像波蘭和法國那樣,向希特勒舉手投降。用不著急不可待地為俄國去兩肋插刀。同時,他根據自己的情報系統偵察,認為整個法國海岸都「大炮林立,佈滿了鐵絲網、堅固火力點和岸防地雷」,面對德軍在法國西海岸築成的一道所謂「大西洋壁壘」,他本人「必須要關心美、英兩國的青年,不能讓他們的鮮血染紅大海,不能讓他們的屍體堆滿海灘」。當然,無庸置疑,做為一個老牌反共政治家,丘吉爾希望在長期戰爭中削弱納粹德國的同時,削弱共產主義蘇聯的力量。

  對英國的無動於衷,斯大林派代表質問丘吉爾:「如果說英國人在德國狂轟濫炸之下能在7天內從敦刻爾克撤走30多萬部隊的話,那麼,為什麼不能把同樣多數量的部隊再運送回大陸開闢新戰線呢?」丘吉爾回答道:「撤退和進攻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撤退是以保存力量為目標,進攻則是為了取得和發展勝利,我們不可能像敦刻爾克撤退那樣,連私人遊艇都動員起來去進攻敵人。」

  他嘲諷俄國人的「奇談怪論」,是讓德國人打昏了頭,居然能進行這樣愚蠢的類比。

  蒙巴頓在如何確定開闢第二戰場的時機上,是緊緊追隨丘吉爾的。蒙巴頓在開始時即堅持認為,盟軍在1942年7月以前不可能集結起一支大規模的登陸部隊。他從接管聯合作戰總部的時候起就存有這樣的印象。具有不同特殊功能的登陸器材是反攻成功的先決條件,而指望一些粗製濫造的船隻和不具備兩栖戰經驗的士兵是不可能的。為了執行特殊使命,需要有各種登陸艇,每條艇的操縱人員都要受過專門訓練。需要有大型和小型登陸艇,載人的和載武器的,配備重型和輕型武器的,裝載火箭、探照燈、坦克或槍支的,可以用來攀登峭壁、架設橋樑或梯子的,等等。為了製造這些不同種類的登陸艇,需要有新的科學技術和新的工業部門,而在1942年春天的時候,二者都還處於初期階段。更為嚴重的是,如果現在就集中僅有的少數登陸艦船用於進攻法國,就不能用它們來訓練將來掌握新一代艦艇的人員了,實際上會妨礙今後的大反攻。

  關於未來登陸反攻選擇的突破口,蒙巴頓也有獨到之處。眾所周知,1944年6月英美軍隊勝利實施了諾曼底登陸,這次宏偉的戰役,其規模之大、企圖之廣、實施之巧妙,都是戰爭史上沒有先例的。其實,還在諾曼底登陸實施的兩年多以前,蒙巴頓就已經選擇了這個地點。

  不論丘吉爾內心是怎麼想的,1942年春天,在蘇聯政府屢屢呼籲和美國政府的敦促下,英國軍方確實認真研究了重返大陸的有限行動,並把它命名為「重錘行動」,準備隨時付諸實施。當時,這一行動計劃提交給聯合作戰指揮部以後,空軍指揮部指揮官肖爾托·道格拉斯和本土部隊總司令伯訥德·佩吉特強烈要求在加來海峽登陸。主張在加來登陸的關鍵論據是此處海峽較窄,便於得到空中掩護,可以把德國空軍吸引出來,然後將其全部或者部分摧毀。他們提出這樣的看法還有地理方面的原因,因為在勒圖凱和布洛涅之間登陸比在諾曼底登陸距離萊茵河要近150海裡,距安特衛普港只有130海裡。此外,沿這條線路進攻,塞納河和索姆河都不會造成障礙。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