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風雲人物 > 身殘志堅-羅斯福 | 上頁 下頁
四一


  同大多數美國人一樣,羅斯福也因緊張局勢的「緩和」松了一口氣,認為全世界暫時逃脫了戰爭的恐怖。但是,他也有所警覺:慕尼黑只不過是戰爭道路上的一個小站而已。果然沒有過一個星期,布利特大使就從巴黎報告說,達拉第預料德國會在6個月內提出新的領土要求。羅斯福為此憂愁滿腹,在他眼前出現的仿佛是一片黑暗,他不知道未來帶給他的是什麼。就是在休假期間,他也一直密切注視著局勢的發展。他字斟句酌地審閱著將在1939年1月4日在國會發表的一系列國情咨文。

  羅斯福在國會講話中警告說,中立和綏靖不能防止侵略。他強調指出,雖然戰爭已經避免,但是和平還沒有保證,美國必須著眼於自己的防務。他一方面要求廢除中立法中的強制性武器禁運條款,另一方面要求撥出20億美元的防務經費,其中大部分用於加強美國的空中力量。為減少孤立主義的反對,羅斯福邀請了參議院軍事委員會委員,向他們秘密介紹情況。他直率地表示,他擔心希特勒一心想稱霸歐洲,從而危及美國的安全。有人告訴一位記者,總統說過萊茵河是美國的疆界,孤立主義者紛紛對他進行攻擊。羅斯福義憤填膺,把這種說法斥之為謊言,說是出自「一個笨蛋」之口。

  當羅斯福為修正中立法所作的努力在國會擱淺時,希特勒再次發動了攻勢。1939年3月15日,他撕毀了在慕尼黑簽訂的協議,佔領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其餘領土。德軍在使人目眩的暴風雪中開進布拉格,從家裡出來觀看的幾個居民在震驚的狀態中凝視著他們。希特勒站在雄偉的赫拉德冒尼古堡上,透過朦朧的天色俯視著展現在他面前的這個城市,他宣告說:「捷克斯洛伐克已不復存在了,它從地圖上消失了!」過了幾天,德軍佔領了位於波羅的海沿岸的,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移交給立陶宛的德國城市梅梅爾。一個月以後,墨索里尼橫渡亞德裡亞海,佔領了山鷹之國阿爾巴尼亞。佛朗哥攻佔了馬德裡,結束了西班牙內戰。在東方,日本法西斯軍隊,在侵佔了中國華中、華南的主要城市之後,進而佔領了南沙群島,以便就近向菲律賓、香港和新加坡發動進攻。

  希特勒又取得了一次沒有流血的勝利。但是,他低估了佔領捷克斯洛伐克所引起的震動。希特勒的每一個行動都被說成是為了消除《凡爾賽和約》引起的不滿。但是,就捷克斯洛伐克而言,德國不僅吞併該國的少數民族日耳曼人,而且征服了一個斯拉夫國家。英國人和法國人終於認識到不能相信希特勒的諾言,他們決心保衛波蘭,因為波蘭很有可能成為希特勒下一個獵取目標。發動這場神經戰的藉口是奪回1919年從德國領土分割出去的「波蘭走廊」,收復已經成為「自由城」的波羅的海港口但澤。

  美國公眾對德國佔領捷克斯洛伐克的反應同倫敦和巴黎一樣強烈。總統顧問伊克斯說,羅斯福對希特勒「越來越惱火了」。他還想同德國斷絕關係。國務院發表了一項措詞強烈的聲明,譴責德國毀滅一個自由、獨立的國家,並宣佈美國將不承認對捷克斯洛伐克的吞併。美國海關對德國政府補貼的出口商品提高了關稅,並督促國會修改中立法。

  羅斯福對參議員湯姆·康納利說:「我們要是繼續執行這項法律,那就是站在了希特勒一邊。如果我們能取消武器禁運,那對民主國家就是一個支持。」但是他的話無濟於事,這項建議仍然受到了像參議員博拉這樣的孤立主義者的堅決抵制。總統把博拉和其他國會領袖邀請到白宮,親自發出呼籲,但是博拉絲毫沒有改弦更張之意。博拉宣稱:「我們不去打仗,我們反對打仗,反對結盟!」副總統加納問其他國會領袖,修改中立法計劃是否有可能通過,他們都回答說沒有可能。

  然而,羅斯福在尋求和平的問題上還不肯就此作罷。4月15日,他採取了「星期六突然行動」,呼籲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用實際行動來證明他們一再談論的和平願望。他在電報中列舉了31個獨立國家,建議這兩個獨裁者保證至少在10年裡不對其中任何一個國家發動進攻。他許諾說,如果他們作出這樣的保證,美國將支持促進世界貿易和裁軍的努力。這項令人吃驚的建議得到了美國公眾、倫敦和巴黎的支持,但是軸心國卻嗤之以鼻。

  墨索里尼收到羅斯福的電報時,納粹德國的第二號人物戈林正在對他進行拜訪。據意大利外交部長齊亞諾說,領袖開頭連看都不屑一看,戈林說根本不值得給予答覆。墨索里尼認為這是「小兒麻痹症的結果」,而戈林的印象是「羅斯福害了初期神經病」。美國總統在給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的電報裡,提出了一個直率的使他們難於回答的問題:

  「你們是否願意作出保證,聲明你們的武裝部隊不會進攻或者侵入下列獨立國家的領土?」

  下面開列了31個國家的名單,其中包括波蘭、波羅的海諸國、蘇聯、丹麥、荷蘭、比利時、法國和英國。總統希望這種不侵略的擔保有效期「至少應有10年」,或者「1/4世紀,如果我們敢於看得那麼遠的話」。羅斯福提醒希特勒說:「你曾一再聲明,你和德國人民並不想再戰爭。如果這是真的話,世界上就不需要戰爭了」

  現在看起來,這似乎像一個天真的呼籲,但是「元首」卻感到頗為狼狽,因而不得不表示他要答覆,要在德國國會4月28日專門召集的一次會議上發表公開演說,逐條予以「駁斥」。與此同時,德國外交部在4月17日一份電報中,向除了波蘭、蘇聯、英國和法國四個國家而外所有羅斯福曾提到的國家,提出了兩個問題:它們是否感到自己受到德國的任何威脅?它們曾否授權羅斯福作這一呼籲?

  納粹外長裡賓特洛甫在發給駐在上述各國的使節的電報中說,「我們毫不懷疑,對兩個問題的答案都將是否定的。但是,雖然如此,為了特殊的理由,我們想要立即得到確鑿的證實。」所謂「特殊的理由」,到希特勒4月28日演說的時候就完全清楚了。4月22日,德國外交部向「元首」提出報告說,絕大部分國家,包括南斯拉夫、比利時、丹麥、挪威、荷蘭和盧森堡在內,都「已經對兩個問題作了否定的答覆」。實際上這些答覆都是違心的,都是在納粹德國的壓力下被迫作出的。波羅的海邊上的小小的拉脫維亞,開頭不知道到底要它作出什麼樣的答覆,德國外交部馬上就給它駐在裡加的公使說,「要是門特斯先生不能對我們的問題乾脆答『不』的話,我們就要把拉脫維亞算在那些甘願做羅斯福先生的同黨的國家裡面去了。」「今後引起的一切嚴重後果,要由拉脫維亞政府承擔責任」。

  這些「答覆」都是給希特勒的「彈藥」。在1939年4月28日這個宜人的春日裡,當他口若懸河地在國會演說的時候,他充分地利用了這些材料。他雄辯滔滔,機鋒橫溢,極盡尖酸刻薄、虛偽狡詐之能事,這種本領已經達到空前未有的高峰。演說不僅在全在德國電臺上廣播,而且在全世界幾百家電臺上廣播,在美國也由各大廣播公司轉播。在此以前和以後,都不曾有過他那天那麼遍及全世界的聽眾。

  在通常一上來先訴說一通凡爾賽和約的罪惡以及它所加在德國人民頭上的種種不平和長期痛苦的開場白以後,這篇演說首先對英國和波蘭作了答覆,這個答覆震動了憂心忡忡的歐洲。希特勒先表示了一下他對英國的欽佩和友誼,然後就攻擊英國對他不信任,攻擊英國對德國實行新的「包圍政策」,他宣佈廢除1935年的英德海軍條約。他說,「它的基礎已經消失了」。對波蘭也是一樣,「元首」公開了一直保守秘密的、他關於但澤和走廊地俗向波蘭提出的建議,把這個建議稱做「為了歐洲和平的利益而可能想得出的最大的讓步」,並且告訴德國國會,波蘭政府已經拒絕了這個獨一無二的建議」。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