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風雲人物 > 身殘志堅-羅斯福 | 上頁 下頁
一一


  6月28日,斐迪南檢閱完軍事演習後,惜同妻子乘敞篷汽車,在總督和市長陪同下,傲然自得地前往薩拉熱窩市政廳。當車隊行駛到鬧市中心時,事先埋伏在路旁的波斯尼亞青年查卜林諾維奇沖上前去,向斐迪南乘坐的汽車投擲了一枚炸彈,但沒命中,車隊繼續開往市政廳。當斐迪南夫婦參加完市政廳舉行的歡迎儀式,乘車返回,行駛到一個街口的轉彎處時,隱蔽在路旁的塞爾維亞族愛國青年加弗利爾·普林西普,快步上前、用手槍對準斐迪南夫婦連發兩槍。這個狂妄、傲慢的帝國主義分子連同他的妻子當場被擊斃。

  斐迪南是個臭名昭著的軍國主義者,他的遇刺被人民群眾視為對帝國主義戰爭狂人的一個懲罰。奧國把這一事件看作是侵吞塞爾維亞的好機會。從此,以英國、法國、俄國、塞爾維亞和意大利一方。以德國、奧國和土耳其等國為另一方的世界戰爭就這樣爆發了。而且戰爭的規模愈來愈大,捲入的國家和地區也愈來愈多。

  大戰爆發後,美國沒有馬上參戰。美國政府從壟斷資產階級的利益出發,採取了坐收漁利的政策。它指望交戰列強在戰爭中相互削弱,最後由它來收拾殘局,奪取世界霸權。威爾遜在1914年8月4日發表了美國「中立」的聲明。8月19日,他又假惺惺地發表了告美國人民書,要美國人民「在思想上和行動上同樣做到不偏不倚」。美國用所謂「中立」的虛偽面紗巧妙地掩飾了它坐收漁人之利的政策。

  羅斯福由於家庭背景、社會關係以及他認為德國對西半球懷有帝國主義野心,因而一直保持戒心,所以幾乎從戰爭一開始他就採取了親協約國的立場。他為英國部隊登陸、阻止德國向比利時的挺進而興高采烈。一天,羅斯福同英國大使塞西爾。賴斯爵士在大都會俱樂部共進午餐時,發現德國大使約翰·馮·伯恩斯托夫坐在鄰近的一張餐桌旁,試圖偷聽他們的談話。羅斯福說:「我完全清楚,要按我的主張辦事,我就不那麼中立。」羅斯福的這番話與威爾遜總統的主張是背道而馳的。

  1915年5月7日,英國丘納德輪船公司的「露西塔尼亞」號客輪在愛爾蘭附近海域被德國魚雷擊沉,使1195人葬身海底,激起了美國人民對德國的仇恨。但是,威爾遜為使美國不捲入戰爭,只發表了一個措詞不太嚴厲的聲明。為此,西奧多和富蘭克林這兩個羅斯福都十分不滿,他們竭力主張要針鋒相對。當時美國輿論分成兩派,一派擁護西奧多·羅斯福,呼籲靠戰爭為美國的榮譽報仇雪恨,使世界免遭德國的主宰;另一派願意為和平作出任何犧牲。站在中間的則是威爾遜總統,他好像被左右夾攻,無所適從,實際上在絞盡腦汁,尋找有利時機,為美國統治集團撈取最大的利益。

  到了1916年冬天,協約國的處境正明顯地變得岌岌可危,德國人的氣焰則相應地變得越發囂張。富蘭克林·羅斯福前去拜見總統,請求他為了美國的安全,下令把艦隊從關塔那摩調回,作好戰爭準備。威爾遜聽完了他的意見,最後斬釘截鐵地說:「很遺憾,羅斯福先生,我不允許這麼做。」

  「但我們已經到了戰爭的邊緣,」羅斯福喊了起來,「我們可等不得啊!」

  威爾遜的下巴伸得很長,他說:「不,我不願意調艦隊北上。我們必須讓世界輿論說出,美國在被迫參戰以前,沒有做任何一件給戰爭火上加油的事情。」

  當時,整個美國在戰爭與和平問題上鬧得不可開交,但絕大多數美國人主張有備無患。富蘭克林·羅斯福為了建立一支強大的海軍,不遺餘力地進行工作。他四處遊說,再次要求增加三萬名海軍現役人員,並建立一支20萬人的海軍。在群眾輿論和形勢的逼迫下,威爾遜向國會提出了擴軍備戰的計劃,建議:增加陸軍;擴大艦隊和增加海軍人員,建造商船、軍艦;建立諮詢委員會,以開發國內一切經濟資源。根據威爾遜的建議,國會通過了1916年造艦計劃,規定在三年內建造26艘各種不同類型軍艦,總價值約5至6億美元。1916年6月3日,國會批准了國防法,規定增加常備軍和國民警衛隊,在各大專院校內設立預備軍官訓練團。

  美國政府在進行了一系列參戰準備工作之後,伺機直接參戰。1917年初,在德國宣佈恢復無限制潛艇戰之後,協約國與中立國的船隻遭受慘重損失。150艘德國潛艇,肆無忌憚,橫衝直撞。1月份擊沉商船181艘,2月份259艘,3月份325艘,4月份達423艘。丘吉爾當時發出哀歎:「愛爾蘭西南的巨大海運線,正變成英國船舶的真正葬身之所。」美國「孟菲斯市」號、「伊利諾斯」號和「維吉倫提斯」號等10多艘船隻也在沒有任何警告的情況下被德國潛艇擊沉。在美國統治集團中又一次掀起了反德聲浪。美國參議院和眾議院根據威爾遜的提議,分別於4月4日和6日通過了對德宣戰決議。12月7日,美國又對奧匈帝國宣戰。

  美國的參戰,進一步打擊了德奧集團,使整個軍事形勢向著有利於協約國方面轉變。從美國向德國正式宣戰之日起,羅斯福就立即著手執行動員海軍的任務。他連續派出魚雷艇前往英國,協同英國艦隊在歐洲海面作戰。1917年6月5日,34艘美國驅逐艦從昆斯敦出發,參與大西洋上的反潛艇戰。稍後,又有6艘戰鬥艦加入北海方面的英國海軍,另有3艘開赴愛爾蘭沿海。美國在布加勒斯特、直布羅陀、亞速爾群島等地,都建立了專用的海軍基地,以供美國的巡洋艦、潛水艇及其它艦船使用。至於陸軍,宣戰時,美國只有30萬人。為了解決兵力不足的問題,從1917年5月18日開始實行義務兵役制,逐步動員了275萬人加入正規軍。除義務兵外,在國民警衛隊、海軍和海軍陸戰隊中,還有志願人員。到大戰結束時,美國陸軍差不多達到475萬人,海軍達到50萬人。

  為了制止威脅最大的德國潛水艇,早在參戰前,羅斯福就在醞釀一個富有想像力的計劃。為什麼非要在行無蹤跡的汪洋大海捕捉這些機械鯊魚?難道就不能把它們阻攔在巢穴裡嗎?這個計劃要求在從奧克尼島到挪威的北海咽喉處布下一道水雷網。經過與海軍官兵的精心研究,他們發明了一種「布朗潛水炮」,它使北海水雷網的計劃變得切實可行,因為靠蛛蜘網一樣四面散開的致命的天線,每顆水雷的能爆區域就大得多了。只要船碰到一根銅絲,大炮就響了。布朗的這一發明,大大鼓舞了美國及其盟國海軍的土氣。北海水雷網於1918年春夏季布下,每顆水雷內裝有300磅黃色炸藥。這道用高能炸藥建造的波動長城,可以把德國潛艇部隊拒之於公海之外。這在摧毀德國海軍的土氣方面起了有力的作用,使他們一服不振,從此再也神氣不起來了。

  指揮一場現代化的戰爭決非易事,為了增加實戰經驗,富蘭克林·羅斯福決心到前線作一番視察。他說:「在華盛頓的每個海軍部的頭頭,都應該親自去看一看戰爭的進程,不然的話,就像一個在黑暗中下棋的棋手。」1918年6月9日,羅斯福乘坐一艘新下水服役的驅逐艦「戴爾」號,橫渡大西洋,先後訪問了英國、法國、意大利和比利時。

  7月31日,羅斯福渡過英吉利海峽到了敦刻爾克,在那裡頭一次見到了戰爭所造成的破壞。這座小鎮三年間幾乎每夜都遭到轟炸,這裡連一所完整的房屋也沒有。在凡爾登要塞,羅斯福碰上了德軍炮火的轟擊。1916年,這裡有近50萬人在戰爭恐怖中死亡。在已被夷為平地的弗勒希村,羅斯福一行停下來想拍張照片,結果遭到德軍炮火的猛烈襲擊。戰爭對人民生命財產所造成的重大損失,給他留下了終生難忘的印象。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