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將帥系列 > 華西列夫斯基 | 上頁 下頁 |
七二 |
|
◎第十七章 進軍至東普魯士 親統大軍人敵境,直搗「狼穴」建奇勳; 「勝利勳章」頒二度,「蘇聯英雄」傳美名。 蘇聯軍人在秋天來臨之前已跨越了同東普魯士接壤的邊 境。自從俄國士兵在德國人的重炮轟擊之下經過這個地方 (退回東方),已經整整過去30年了。而現在,東普魯士又可 以聽到俄語了。但是,現在向西邁進的已經不是過去那種為 了與己無關的目的而在戰場送死的毫無權利的和識字不多的 農民了。現在向西邁進的是偉大蘇維埃國家的戰士,是擔當 解放者的軍人,是為歐洲國家人民帶來自由的反法西斯戰士。 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晚年的華西列夫斯基所寫下的這段話是充滿了複雜感情的。凡是稍微有點兒歷史常識的人都知道,他說的30年前是指1914年。那時,正逢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德國人在東線戰場大敗俄軍,平均三人一條槍、甚至連衣服和鞋襪都供應不上的腐敗的沙俄軍隊一路由加里西亞、波蘭、東普魯士、立陶宛倉皇退回了俄國。其情其狀,確乎丟盔棄甲,狼狽之至。當年19歲的青年華西列夫斯基,就是從這時中斷科斯特羅馬神學校的學業而走上職業軍人的道路的。自然,那時他也是想「報效祖國」。 東普魯士確實是令包括華西列夫斯基在內的每個俄國人都感到傷神或沮喪的地方。不僅1914年是這樣,1918年德軍還曾企圖把這裡作為出發地而奪取舊俄都城彼得堡,那時俄國上下都在惶惶不安之中。而且,像我們已經知道的那樣,這次1941年爆發的蘇德戰爭中,德國軍隊那三路大軍中的「北部」集團軍群也是從這裡突入蘇聯的,而且很快就通過立陶宛直接威脅到了對蘇聯人有著特別重要的政治意義和精神價值的列格勒的安全。現在,當戰爭進入第四個冬季,即1945年1月的時候,蘇軍不但已經把侵略者全部趕出了自己的國土,而且馬上就要在這裡實施對法西斯德國北部本上的反擊了。這怎能不讓人感到興奮並浮想聯翩呢? 現在,華西列夫斯基就要親統大軍進擊東普魯士了。他心裡非常清楚,攻佔這個德國軍國主義的堡壘和法西斯希特勒的老巢,將是歐洲東部戰場上對德軍的致命一擊。它將會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東線戰爭最後階段中的重要一員。 在整個蘇德戰爭的1941—1945年期間,東普魯士對法西斯德國有著極為重要的經濟、政治和戰略意義。從戰爭開始之前直到1944年冬季,法西斯分子自稱為「狼穴」的希特勒德國統帥部大本營一直就設在這裡。它在拉斯登堡附近的一群距地面很深的堅固地堡群中,它的地面上是一片不大的小樹林,用來作為防空偽裝。其地下核心部分共由10個地堡組成,地堡的後部和臥室都在兩米厚的鋼筋混凝土之下。希特勒本人所在的地堡內,除了工作室、臥室之外,還有一間可作小範圍討論的會議室,它們都在裡邊裝著單獨的木板房。到1944年秋季,他的地堡因重新加固而成了水泥巨人,僅木板房外的水泥牆就有7米厚,附近的其他作戰機構也都重新加深加厚了。 希特勒認為保住東普魯士具有很重要意義,它是牢靠地掩護從波蘭北部和立陶宛進入德國並由此通向德國中心地區的要衝。因此,在普魯士境內和與它毗鄰的波蘭北部地區,法西斯在舊有的地堡基礎上又構築了一系列現代化的工事。這些築壘體系,不論在工程技術方面還是火力配系方面,在當時的歐洲和世界都可以說是首屈一指的。它有堅固的正面陣地、斜切陣地和佈滿數不清的永各地下防禦暗堡,而這些,又被幾個大的防禦樞紐部有機地聯繫在一起,其防禦總深度可達150—200公里。該地的地貌特點也極利防守,它有遍地的湖泊、河流、沼澤和水渠,有四通八達的鐵路和公路網,有堅固的石料建築物。像這樣的現代化築壘和天然障礙物相得益彰的防禦體系,就其實力來說,遠不比德國西部的「齊格菲防線」遜色,在某些地段上甚至還超過了後者。 為了阻止蘇軍從這裡突入,除了這些防禦體系外,希特勒和德國統帥部還在這裡部署了重兵。稍早些時候,當其「中央」集團軍群在白俄羅斯地區被殲後,殘部又在這裡獲得了重建,自1月下旬則直接改稱為「北方」集團軍群。其當時所轄部隊,計有坦克第3集團軍、第4和第2集團軍,總計兵力41個師(其中3個坦克師和4個摩托化師)和1個旅,約有58萬人之多,此外尚有20萬人組成的所謂「民眾衝鋒隊」。它們擁有8200門火炮和迫擊炮、7O0輛坦克和強擊炮及第6航空隊的515架作戰飛機。 早在1944年11月間,蘇軍最高統帥部和總參謀部就開始醞釀東普魯士戰役計劃,並曾試圖以白俄羅斯第3方面軍先行突入東普魯士境內。為此,華西列夫斯基被斯大林由波羅的海沿岸地區前線召回了莫斯科。但這次行動沒有能夠成功。後來,大本營只好另行重新策劃,華西列夫斯基因戰事緊急沒有再回莫斯科,只是徵求了他的意見。當時,大本營和總參謀部考慮到,只有及早地粉碎這裡的敵軍集團,才能空出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去增援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正在準備中的柏林方向作戰,而且,這也是事先消除該部敵軍集團可能對柏林方向作戰的蘇軍實施側翼突擊威脅的需要。 因此,還在華西列夫斯基沒有完全脫離開波羅的海沿岸地區的前線事務時,東普魯士戰役便於1945年1月13日開始了它第一階段的作戰。揭開戰役序幕的是切爾尼亞霍夫斯基的白俄羅斯第3方面軍和羅科索夫斯基的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部隊。當時,這兩個方面軍共有14個諸兵種合成集團軍、1個坦克集團軍、2個空軍集團軍及8個坦克機械化軍和1個騎兵軍,總兵力在160萬左右,它們擁有21500門火炮和迫擊炮、近3800輛坦克和自行火炮以及3000多架作戰飛機。這樣,在整個力量對比上,蘇軍的有生力量超過了敵人1.7倍,火炮超過1.6倍,坦克超過3.7倍,飛機超過1.9倍。顯然,優勢是絕對的。 根據大本營計劃,這次戰役的總目標是:切斷守衛在東普魯士的「中央」集團軍群同其他德軍的聯繫,把該集團軍群逼到海邊加以分割並各個殲滅,肅清東普魯士境內的敵人。為此,計劃規定將由白俄羅斯第3和第2兩個方面軍通過實施協調一致的向心突擊來達成戰役任務。首先,白俄羅斯第3方面軍從東北和東部方向突破敵軍防禦,奪取蒂爾齊特、英斯特堡、貢賓南及拉斯登堡等一系列要塞地域,然後直取敵軍重兵把守的哥尼斯堡,將敵人消滅在這座海濱城市。同時,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從東南方向突入,奪取姆瓦拉、德意志一埃勞等地區,從而切斷東普魯士敵軍集團與其「中央」集團軍群及其戰略後方的聯繫,一則實施對東普魯士的深遠迂回,再則也掩護了向華沙、波茲南與柏林方向進攻的蘇軍側翼。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