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將帥系列 > 華西列夫斯基 | 上頁 下頁 |
七〇 |
|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同樣,巧將也難為無兵之戰。現在有了必要的這些部隊,華西列夫斯基便命令巴格拉米揚立即在米塔瓦(葉爾加瓦)至夏烏裡亞一線嚴加部署波羅的海沿岸第1方面軍的前沿和縱深,以便隨時準備擊退德軍的反突擊。此外,為了積極防禦的需要,華西列夫斯基又指示波羅的海沿岸第2和第3兩方面軍立即對裡加實施南北夾擊作戰。 8月10日,馬斯連尼科夫中將的波羅的海沿岸第3方面軍右翼部隊首先在北部打響了塔爾圖戰役。其左翼也開始按計劃沿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邊界地帶向西推進,以策應在南部戰線上已經開始突擊裡加方向的波羅的海沿岸第2方面軍。13日,葉廖緬科指揮的波羅的海沿岸第2方面軍已經攻佔了馬頓那,若以直線計算,這裡距裡加已經不到150公里。但隨後,該方面軍便遇到了強大敵人的頑抗,推進速度明顯地減慢了。其實,這恰好等於給華西列夫斯基以提示,說明敵軍將要在這一線堅持固守,甚至可能就是預料中的反突擊行動。 果然不出所料,在此間獲得的大量情報表明,敵軍正在沿麥麥列河地域建立強大防禦,那裡已集中了7個步兵師,而且還有一個軍隊集團集結在裡加以南的森林中,看樣子可能是要從北面突擊進攻米塔瓦(葉爾加瓦)。同時,偵察部隊還發現,在夏烏裡亞以西地域還有大批敵軍正在集結。據此,華西列夫斯基判斷,敵人可能要從上述兩個方向拔出蘇軍打在裡加灣方面的楔子。於是,華西列夫斯基與波羅的海沿岸第1方面軍首長經過商量,並向最高統帥部請准,在這兩個重要方向上佈置了強大的防禦措施,其中還安排了近衛機械化第3軍的反突擊行動。 8月16日,德軍的突擊行動果然開始了。敵軍同時以6個坦克師和1個摩托化師、兩個坦克旅的強大兵力展開反攻,其中反攻的重點在米塔瓦附近。結果,敵人在夏烏裡亞附近的突擊被擊退,而米塔瓦地域的突擊卻大得其手。雖然遇到英勇頑強的激烈抵抗,德軍最後還是堵住了所謂的「缺口」地帶,從而獲得了一條寬約50公里、長達1000公里的防禦地帶,在它的南端,則經過日穆季直接可達東普魯士邊界。這是德軍在8月下半月在波羅的海沿岸地區取得的最大戰果。 德軍這一反攻行動的得逞,雖然不能說使此前波羅的海沿岸各方面軍的努力前功盡棄;但它重新奪回的那條走廊,已經足夠使其較自如地實行兵力機動,而且也算是恢復了它通往東普魯士的陸上交通線。這表明當時波羅的海沿岸的敵軍還具有相當的實力,也就是說還沒有到強弩之末。相反,從另一方面看,當時蘇軍在該地區也確實沒有實現對敵的強大優勢,大本營預備隊雖然並未用光,但也還有比這裡更重要的作戰方向等待接濟。再就是,隨著戰線的拉長,燃料、彈藥等後勤供應也不能及時到位。大本營對前線各方向的部隊供應都不得不開始執行定量供應辦法。此外,畢竟蘇軍是不間斷連續作戰,部隊的傷亡減員不必說,即便是其有生力量也已相當疲憊了。 最高統帥部自然也考慮到了上述諸種因素,因此並沒有對華西列夫斯基提出任何責備,相反則主動為波羅的海沿岸各方面軍補充了必要的兵力、裝備及彈藥等。根據斯大林的提議,大本營8月29日給華西列夫斯基的訓令還指示說,為了專心致志地部署波羅的海沿岸地區的全部兵力及準備下一次更有效的進攻,所有波羅的海沿岸的3個方面軍均由華西列夫斯基負責協調和指揮,並從他身上卸去了白俄羅斯第3方面軍的責任。 這樣,到9月14日新的進攻之前,波羅的海沿岸3個方面軍和列格勒方面軍的總兵力已達90多萬人,並有近17500門火炮和迫擊炮、3000多輛坦克和自行火炮、2600多架作戰飛機(加上遠程航空兵和海空航空兵則已達到3500多架)。此外,波羅的海艦隊還奉命從海上支援列格勒方面軍在愛沙尼亞地區的作戰。與此相比,他們的當面之敵總數約在70余萬人,大約700多門火炮和迫擊炮,不少於1216輛坦克和強擊炮、近400架作戰飛機。顯而易見,這時敵我戰場上的兵力和兵器對比,蘇軍已經佔有了相當的優勢,但還不能說是絕對或強大的優勢。因為,德軍所特別憑藉的除了堅固的築壘工事以外,還有他們對地形地勢的特別熟悉。此一點,在沿海作戰是十分重要的。 此次作戰,應該說是具有決定意義的,華西列夫斯基對這一點十分清楚。因此在準備實施戰役計劃時,他格外細心,也嚴格要求各方面軍部隊。9月11日,天公不作美,整個波羅的海沿岸地區忽然下起了暴風雪。雖然氣溫還沒有明顯變冷,但雪粒和8級以上的大風也給人們的行動帶來了極大的不便。儘管如此,華西列夫斯基還是堅持在進攻前逐個方面軍和集團軍地檢查了一遍各部隊。直到13日下午,他才風塵僕僕地從波羅的海沿岸第3方面軍趕回他設在第1方面軍的指揮所。 14日晨,整個波羅的海沿岸的3個方面軍在暴風雪的呼嘯裡同時對德軍發起了進攻。17日,列格勒方面軍也轉入了進攻。一開始,德軍沒有想到蘇軍會在這種氣候條件下實施突擊。當猛烈的炮火傾瀉過來以及隨後的坦克群沖到防禦前沿時,德軍次要方向的陣地立時大亂,傷亡損失十分嚴重。但隨後在第二天或第三天,就出現了有組織的抵抗。經過一周多的殘酷戰鬥,蘇軍才推進了80公里,有些地段也就是60公里左右。 然而,在裡加主要方向上,敵軍在當天下午就穩住了戰線。從第二天開始,德軍曾數次組織反突擊行動,戰鬥極為激烈。17日上午,敵軍以兩個坦克師和一個摩托化師的強大兵力,向波羅的海沿岸第1方面軍所屬的近衛第6集團軍正面實施了猛烈的反突擊。近200輛坦克和自行火炮向該集團軍的兩個步兵師結合部猛衝。由於反坦克武器的缺少和後援坦克部隊沒有到達,該部敵軍曾一度突破蘇軍防線達四五公里。只是在晚上,華西列夫斯基派去的坦克第1和第19軍趕到才制止住了敵人的前進。第二天,當敵人再度發起進攻時,近衛坦克第5集團軍也插向了這個方向。這樣,敵人的反突擊被擊敗了。然而,此後,德軍憑藉深溝塹壕和堅固的築壘配系,仍在拼死抵抗,致使蘇軍在這一主要方向上只能一口一口地咬著敵人的防禦緩慢地向前推進。 顯然,這樣的戰役進展不可能取得迅速勝利。更何況每前進一步還都要付出不小的代價。究竟怎麼辦呢? 恰在這時,大本營給華西列夫斯基和巴格拉米揚送來了敵軍的最新情報。稍後,方面軍偵察部隊也印證了這一情報的準確性。這些情報說,在克萊彼達州的德國坦克第3集團軍地段上,敵人的兵力總數不超過8個師,其餘的都被派往米塔瓦(葉爾加瓦)附近去營救那裡的「北部」集團軍群去了。而且,種種跡象表明,敵軍力圖用一切辦法保住其「北部」集團軍群與東普魯士的聯繫通道,以便在必要時將其部隊全部撤離波羅的海沿岸地區。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