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將帥系列 > 亂世梟雄-戈林 | 上頁 下頁 |
三七 |
|
第八章 出鞘之劍 操縱經濟成霸主,四年計劃始施行; 沽名釣譽建空軍,牛刀初試揚惡名。 話說戈林在為自己舉行完隆重的婚禮後,心滿意足,躊躇滿志,似乎整個德國都在圍著他轉,所有的德國權貴都在討好他。不過,無論戈林多麼得意,多麼頭腦發熱,在處理同希特勒的關係方面,他一直很清醒。很明智,從不越雷池半步。他可以把任何人都不放在眼中,唯有對元首的敬意始終不減,從來沒有想過對希恃勒的權威地位發出任何挑戰。在希特勒的親信中,戈林對希特勒的忠誠是最為突出的。希特勒對此也從沒有任何懷疑。也正是因為有了希特勒的信任和支持,戈林才敢有恃無恐地為所欲為。 從1935年起,戈林突然關心起了經濟問題,並以他那種偏執的熱情投入其中,關注著他所感興趣的每一件事情,在沙赫特等人的眼中,戈林是一個對經濟問題一竅不通的門外漢。戈林卻不管別人怎樣看,只是自以為是地指手劃腳,一有機會便插上一手。實際上,戈林在納粹奪取全國政權後,就意識到經濟問題將是決定未來德國能否崛起和稱霸的根本性問題。如果要成功地進行一場對東方的戰爭,德國就必須在今後的幾年裡,將經濟搞上去。他多次在各種場合,包括私下和公開,提到在戰爭爆發後,石油、橡膠、鐵礦石等進口物資很有可能受到敵國的封鎖,而這些物資的充足供應又是打贏戰爭的關鍵因素之一。在1933年12月14日,戈林同法本化學公司簽訂了為他的空軍生產戰時使用的合成石油的合同。可以說,希特勒對戈林的用心是最為瞭解,也最為欣賞的。儘管他身邊不乏經濟學方面的專家,但他還是在1935年春讓戈林去主管汽油和合成橡膠的生產。 戈林的永遠也不會得到滿足的權力欲繼續膨脹,在這一點上希特勒起了很大的作用。說到底,希特勒願意手下有這樣一個忠心耿耿的人為他在一些事務上分憂,儘管這個人有時多管閒事到了令人討厭的地步。其他人由於知道希特勒對戈林的信任,便投其所好,主動勸說希特勒讓戈林在自己分管的部門中兼任一個象徵性的職務。可是,戈林卻不願意只掛一個虛名,他往往喧賓奪主,無所顧忌地行使權力,使那些邀請他的人後悔不迭。最早邀請戈林擔任掛名職務的是國防部長勃洛姆堡,他讓戈林擔任「帝國石油經濟督察員」。不久,沙赫特又讓戈林在其所管的部門中擔任「外匯和原料專員」。 他們的本意一方面是想利用戈林在黨內的聲望,為自己的機構裝裝門面,提高一下自己的地位;另一方面是想以此討取戈林和希特勒的歡心,送個人情給他們。不曾想戈林卻很認真,把這些事情看得很重,他讓希特勒給他下達了正式的任命書。勃洛姆堡和沙赫特很快就發現他們原先的想法是多麼愚蠢,由於戈林的介入,他們最後竟由部門的主管變成了戈林手下的小夥計。 尤其讓沙赫特氣惱的是,戈林嫌沙赫特的機構礙手礙腳,自己又另立一個「總理戈林將軍原料和外匯管理處」,將沙赫特拋在了一邊。同年8月,希特勒又交給戈林一個重要的任務——調解農業部長達雷和經濟部長沙赫特之間的矛盾,協調他們所掌管的兩個部門的關係,這就等於讓他淩駕於這兩個人之上去解決工農業利益衝突的問題。由此也可以看出希特勒對戈林的信任。 戈林自從擔任了一系列經濟領域的職務後,便開始著手實施一個龐大的計劃,這就是復興德國經濟的四年計劃。在準備實施這一計劃的同時,他將一直在納粹黨內被視為經濟專家的沙赫特踢到了一邊,成為納粹德國經濟部門的獨裁者,將整個國家的經濟命脈握在了手中。 戈林的四年計劃的主要內容是:使德國四年後在工業、農業生產上實現自給自足,使德國在戰爭時期,也能在敵國實行全面封鎖的情況下不致於出現經濟室息的情況。具體的作法是將進口減少到最低限度,實行工資和物價的嚴格管制,將股份持有者的紅利限制在6%左右。同時,建立大批的生產合成汽油、橡膠、人造織品的工廠,利用德國出產的低品位的礦石冶煉鋼鐵。 總之,使德國工業生產的機器最大限度地開動起來,為未來的戰爭打下雄厚的物質基礎。 四年計劃開始施行後,德國企業的利潤直線上升,們企業家們並沒有顯得有多麼開心,使他們煩惱的是企業的生產要受納粹的直接控制,生產什麼,不生產什麼,都要經戈林掌管的主管機構批准。當年納粹上臺時,德國的資產階級曾為之歡欣鼓舞,因為納粹政權使有組織的工人運動基本絕跡。可是今天,他們卻被納粹所規定的無以數計的報表和申請文書壓得喘不過氣來。 幾乎所有產品的價格、種類、數量都要受到嚴格的控制,加之沒完沒了的捐獻,使得許多企業家對納粹政權日益不滿,卻又對它無可奈何,只好把怨氣埋在了心裡。 為了進一步控制德國的經濟,戈林又想出廠一個新的花招,解散了一切資本在4萬元以下的公司,禁止成立資本在20萬元以下的新公司;強制德國現有的各種公司和企業分門別類地併入卡特爾,並由納粹經濟部主持設立新的卡特爾壟斷組織的主要形式之一,新成立的公司和企業一律要加入其中,這樣,德國的經濟在納粹國家政權的控制之下,很快就進入了戰時的軌道。 沙赫特對戈林侵入他的領地感到極大的不滿。在戈林插手之前,沙赫特的經濟理論在納粹黨中一直備受尊崇,然而,他現在發現,戈林根本就不理會他的理論。戈林僅憑其直覺來決定一切,並認為沙赫特的理論並不是那樣神秘,他對希特勒說,「沙赫恃能夠做到的,我戈林也能做到,甚至能比他做得更好。」在戈林擔任了一系列經濟部門的要職後,沙赫特大為光火,命令他手下的人不要聽從那位「新出現的獨裁者」的話。 戈林根本就不在乎沙赫特是怎麼想的,他在1936年5、6月份接連召開的幾次外匯管理會議上,對沙赫特的經濟理論進行了激烈的攻擊和無情的嘲諷,同時提出了他自己的「經濟理論」,即擴大出口,利用一切機會和手段賺取外匯,利用外資和賺取的外匯興辦企業,利用本國的資源製造國家急需的一切原料。對戈林的說法,沙赫特儘管在表面上不屑一顧,但心裡卻不得不佩服戈林的想法確有一些獨到之處,發覺此人實屬歪才,無怪乎希特勒對他是那樣地信任和賞識。 戈林執掌德國經濟大權之後不久,將德國企業界的一些頭面人物請了來,其中有大名鼎鼎的弗裡克、蒂森和弗格勒。在與企業界人士會談中,戈林再三強調一旦戰爭爆發,「我們很難從國外得到一滴石油」,他還列舉了亞麻、黃麻、銅、錳等一系列戰略物資,在戰時將會很缺乏,因此,現在就要盡一切力量擴大生產和想法從國外買進。此外,他還指出,橡膠也同石油一樣重要。戈林向企業界的各路大亨呼籲,一定要加強合成石油和橡膠的生產。在6月30日召開的一次會議上,戈林再次提出德國現在面臨著兩個重要的任務,一是要解決全國食品的供應問題,二是儘快武裝全國,「因為,在萬不得已的時候,德國要為自由而進行最後的戰爭。」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