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將帥系列 > 岡村寧次 | 上頁 下頁
七四


  ◎第二十六章 「肅正作戰」

  華北來了惡煞神,屢屢「掃蕩」用兵狠;
  名將左權獻生命,抗日烈焰未消沉。

  在日本的官方文件中,其華北方面軍的正式稱謂叫「北支那方面軍」。它的前身是「中國駐屯軍」。其歷史沿革是:1901年,日本作為「八國聯軍」的參加國,在《辛醜條約》中,與各列強共同獲得了從北京至山海關鐵路沿線的駐兵權。日本遂于同年10月正式編成「清國駐屯軍」。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中華民國成立,日本遲遲於1913年才將駐軍名稱改為「中國駐屯軍」。根據條約規定,它主要駐紮在平津和冀東一帶。「中國駐屯軍」與日俄戰爭後日本建立的關東軍沒有隸屬關係,因為在那時日本就認為「滿蒙地區」不能算中國,包括岡村寧次後來擔任的那個中國派遣軍總司令,也無權指揮東北日軍。關東軍是日本在另一個「國家」的駐軍,怎能歸中國派遣軍管轄呢?這就是日本侵略者的邏輯。

  由此可見,華北方面軍在日本擴大侵華以來陸續成立的諸方面軍中,資格最老。「中國駐屯軍」在1936年6月以前僅有兵力1771人;之後,有兵力近6000人,司令部設在天津的海光寺。發動蘆溝橋事變前後,日軍開始向平津一帶大舉增兵,並於1937年8月31日將「中國駐屯軍」改編成華北方面軍。到阿村上任前的1941年7月,該方面軍下轄第1軍、第12軍、駐蒙軍和直屬第27、第35、第110師團及4個獨立混成旅團,成為日本在華的最大一個方面軍,總共約有18個師團的兵力。

  華北方面軍的司令部設在北平。沿著紫禁城外那條護城河向東行走,沒多遠便是老北京人所熟悉的翠明莊。翠明莊青磚樓房,綠色的琉璃瓦頂,中西合壁,別具一格。在日軍佔領下早已寂寥的北平城內,這片房子給人一種恐怖的感覺,幾百米開外就有持槍荷彈的日本兵站崗,另有步兵遊動哨,還設置了兩座崗樓。這裡就是岡村寧次走馬上任的地方——日本華北方面軍司令部。

  從「七七事變」以來,岡村是第6任華北方面軍司令官,他的首要任務是消滅華北的八路軍,「我就任時的形勢是,對轄區內重慶系軍隊的作戰已大致結束,但周圍幾乎到處都有共軍活動」。這是多田駿留給他的爛攤子。

  在翠明莊,他集中一段時間分析了前任失誤的原因,認為:華北方面軍歷來高度分散部署兵力,由於缺乏確切定期的肅正目標,常常變成靜止的防禦。日軍如不主動討伐、掃蕩和剔抉,則中共方面也不進犯。乍看起來,相安無事,宛如締結了互不侵犯條約。但在雙方共存期間,中共卻在民眾中秘密進行工作,充實其力量,一旦時機成熟,即可一舉轉向進攻。百團大戰就是例證。因此,日軍施策的目標,應是採取主動進攻的有計劃的措施,要劃分地域,限定時間鞏固治安地區,隱蔽准治安地區的兵力,有計劃進入治安地區,並以剩餘的兵力向未治安地區挺進,使之向准治安區發展。最終目標是把華北1億民眾拉到日方。按照這樣步驟去做,既不宜急於求成,也不可坐失時機,必須要有針對性的戰法。

  經過周密策劃,1941年8月14日,岡村下令開始他上任以來的第一次「晉察冀邊區肅正作戰」。日軍主要參戰部隊是:方面軍直屬第27、第35、第110師團和獨立混成第8、第15旅團,第五軍的獨立混成第3、第4旅團主力與第9、第16旅團各一部,第36、第37、第41師團各一部,駐蒙軍的第26師團一部和獨立混成第2旅團,再加上偽軍和配署部,共計約10萬人。日軍號稱此戰為「百萬大戰」,以示對八路軍整整一年前發動「百團大戰」的報復。

  8月18日,岡村飛往石家莊,對第110師團進行視察;19日乘裝甲車去晉縣對第35師團進行視察;20日對保定的第27師團又進行了巡視。在他的親自部署下,日軍採取所謂「鐵壁合圍」新戰術,分13路進攻晉察冀邊區,攻擊重點指向邊區的中心——北嶽區、企圖將北嶽區八路軍主力和邊區軍政首腦機關聚殲于內外長城兩側。「掃蕩」一開始,日軍首先實施封鎖,一部在古北口、密雲佯攻,主力則從四周合圍滹沱河沿岸的無極、深澤一帶;接著主力又集結于平漢沿線,22日以後一齊向地處太行山脈的北嶽區合圍,先後攻佔蓬頭、倒馬關、阜平等地,使大「掃蕩」達到高潮。

  在作戰期間,岡村寧次動員了日偽北平的所有報道機關,對這次「百萬大戰」大力進行宣傳。

  日軍在進行攻擊作戰的同時,更毒辣的手段是對抗日根據地採取「蠶食」封鎖的政策。即通過挖溝、築牆、開河、修路、建碉堡、製造無人區等野蠻手段,企圖切斷根據地與敵佔區,根據地與根據地,根據地與平原之間的聯繫。岡村在華北方面軍的作戰主任參謀島貫武治說:「古時候中國的城市用城牆圍繞起來作為民眾對敵人入侵的防護措施。在中國本土和滿洲、蒙古之間建築了萬里長城。這對外敵入侵究竟能起到多大防禦作用且當別論,但它是保護中國本土及民眾的象徵。值此與中共爭奪民眾之際,把在我保護下的民眾用這樣的隔離線圍繞起來,劃出界限加以防護,不但可保居民安定,對於促使民眾向我方靠攏,也有很大效果。在准治安地區和未治安地區的交界處,修築適當的隔離壕溝或小堡壘,是阻止共軍入侵的有效方法,因而廣泛地採用了這種方法。」

  這種方法多田駿在任時就開始實施,但進展不快。岡村上任後根據他早先在北滿推行的所謂「匪民分離」的經驗,加快了步伐。到1942年10月前,日軍重點針對晉察冀邊區修築完成了兩條戰略性封鎖溝:一條東西走向,東起琢縣經易縣、紫荊關、沫源、靈丘,向西一直延伸到渾源,把北嶽區北部和南部分割開來。另一條是南北走向,北起易縣經滿城、完縣、唐縣、曲陽、行唐,向南直到靈壽,與平漢線平行,借此既可維護鐵路交通,又企圖把冀西山區與冀中平原分割開。同時,日軍還在晉東北與河北省交界處的縣與縣、鄉與鄉,以及日軍據點周圍,鐵路和公路沿線,都挖了封鎖溝,有的溝深、寬各2丈,部分還引河水灌人。岡村就任一年多以後向大本營報告聲稱,他們強迫中國老百姓已累計新挖和完善封鎖溝11860公里,為山海關經張家口至寧夏的萬里長城的6倍,相當於地球周長的1/4。

  岡村寧次的這套囚籠政策,是德克塞的堡壘主義再加上曾國藩對付太平軍的辦法,既有以攻為守的戰略,又有以守為攻的戰略,可謂攻守兼而有之。他把築路挖溝,築壘修堡結為一體,用來圍困八路軍。另外,他吸取前幾任華北日軍首腦根據「治安」狀況劃分區域的經驗,進一步明確:對治安區以清鄉為主,建立各種偽組織,並材編鄉,實行保甲連坐,強化日軍的奴役統治;對準治安區以蠶食為主,一步步走上偽化、特務化道路,廣修封鎖溝牆,築碉堡,製造無人區,防止八路軍的深入活動;對未治安區則以掃蕩和軍事進攻為主,摧毀和破壞抗日設施,襲擊抗日的軍政党首腦機關。

  當時,中共最高領導機關遠在陝北,華北現地的工作主要由彭德懷、左權等人負責。彭德懷後來曾深有感觸地對部下們說:「岡村寧次是一個比多田駿更為毒辣、更為老練的對手。他有很多本事,能實事求是,細緻周密。他不出風頭,不多講話,對部下不粗暴,你從他的講話裡看不出他的動向來。他經常廣泛收集我們的東西,研究我們的東西,是歷來華北日軍司令官中最厲害的一個。」確實,此人上任僅半年,就使八路軍一時陷入被動。華北根據地縮小了,五台只剩阜平,大行只剩涉縣、平順,冀魯豫只剩範縣、觀城加山東一個縣,共剩6個縣城。根據地人口只控制在1300萬左右,為歷來最低時期。對華北根據地發展的這段挫折和滑坡,彭德懷曾多次向中共中央檢討,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他所寫的「自述」中,也提到了這個深刻的教訓,但結果還是成為遭極左勢力攻詰迫害的主要罪名之一。閒話不提。

  岡村寧次稱,八路軍如附骨之蛆,藥勁兒一過便又迅速生長,此頑症令他頭疼。進入1942年,華北抗日根據地又開始恢復和發展0這一年,他麾下的華北日軍總共進行了75次「掃蕩」,其中以冀中平原的「五一掃蕩」規模最大。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