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風雲人物 > 戰爭狂人-東條英機 | 上頁 下頁 |
二四 |
|
事隔不久,1938年1、2月間,德國法西斯由於在歐洲推行侵略擴張政策的需要,向日本提議簽訂德、意、日三國軍事同盟。日本出於不斷擴大侵華戰爭的需要,也不滿足於已有的「防共協定」,渴望簽訂三國軍事同盟,於是一拍即合。5月初,近衛內閣由陸軍、海軍、外務三省(部),擬定了日、德、意三國加強合作以對付蘇聯的基本方案。其後,日德雙方頻頻接觸。日本政府發起進攻武漢戰役時,日本關東軍特種情報機關截收了遠東蘇軍一份密碼電報。其中提到「應在香山洞(位於張鼓峰東北約12公里)以西高地配置兵力」。日本軍事當局決定利用這個機會試探一下蘇聯的反應,也向其德國夥伴表明簽訂反蘇軍事同盟的決心,於是一場蓄意向蘇聯進行軍事挑釁的陰謀就這樣確定了。 張鼓峰臨近中蘇邊界,在圖們江口上游20多公里的東岸,是一個海拔只有150米左右的高地。在天氣晴朗的時候,還可以遙望海參崴海港。沙草峰是位於張鼓峰北方2公里多的一個隆起的山峰,其高度略低於張鼓峰,所說的張鼓峰事件就是日蘇雙方軍隊圍繞這兩個山峰,反復進行決死戰鬥的地方。 7月16日,日本大本營陸軍部東條等人,對駐朝鮮日軍司令官中村孝太郎中將下達命令,要駐朝鮮第十九師團尾高龜藏的部隊集中到邊境一帶,準備向蘇聯進攻。7月30日,日軍一個營搶佔張鼓峰,次日又一個步兵營攻擊位於張鼓峰以北的沙草峰,進行武裝挑釁。8月5日,蘇軍開始反攻,經過5天激戰,擊退了日軍。8月11日雙方簽訂停戰協定。在這次軍事衝突中,日方出動7000人、大炮37門。蘇軍出動大約2萬人,大炮近百門,還有200多輛坦克。由於蘇軍堅持自衛原則,日軍也不敢擴大事端,張鼓峰事件便以日本帝國主義的挑釁失敗而告終。 張鼓峰事件後,日德之間關於簽訂三國軍事同盟的談判繼續進行。不過,這時日本統治集團內部對三國軍事同盟的攻擊對象問題發生了意見分歧。7月間,經五相(首相、外相、陸相、海相、藏相)會議討論決定,軍事同盟為「防共協定」的擴大,日本分別同德國簽訂反蘇軍事同盟,同意大利簽訂攻擊英國的協定。但是,以東條為首的陸軍將領對此表示反對,不同意軍事同盟是「防共協定」的延續,不同意分別簽,而主張簽一個包括針對蘇、美、英、法在內的三國軍事同盟。外務省反對陸軍的主張。 駐德大使東鄉甚至要求停止談判,以免惡化同美、英、法的關係,對日本的將來不利。海軍也不同意陸軍的方案。海軍省次官山本五十六認為,這樣的軍事協定會激起日本同美、英的戰爭,而日本海軍兵力屆時將抵不過美國。海軍和外務省的基調是只以蘇聯為對象。陸軍的主張是全盤接受了德國的主張。德國預計將來對英、法、美作戰,要求不僅把蘇聯,也把英、法、美作為對象。近衛內閣在爭論中下了台。1939年平沼駭一郎組閣後,前後又召開70次五相會議,謀求統一意見。 這時,日本侵略軍長驅直入,攻佔武漢,又陷廣州,中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日本軍事當局東條等人,渴望早日簽訂三國軍事同盟,藉以增加反蘇的資本,為了用反蘇的實際行動推動這一軍事同盟的簽訂,以及對竭誠援助中國抗戰的蘇聯進行武力恫嚇,不使蘇聯通過蒙古就近支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華北抗日鬥爭,日本帝國主義於1939年5月,又在中國東北的西部中蒙邊境製造了諾門坎事件,發動了規模較張鼓峰事件更大的反蘇軍事挑釁。 早在軍事行動之前,日本關東軍就對諾門坎地區蘇蒙兵力的配置及當地地形和自然條件進行了周密的偵察。所謂諾門坎地區,是指海拉爾以南約200公里的地方,即從汗達蓋、將軍廟、阿穆古郎一線到哈勒欣河的地區。 諾門坎周圍是一片廣闊的不毛之地,哈勒欣河東岸到處分佈著沙丘、風淤沙堆和窪地。事件發生當時,又遍地叢生著雜草和灌木。在地形起伏較多的地方,坦克、裝甲車、汽車等都難以行動。浩爾斯丁河從諾門坎中間穿過,把這個地區分成南北兩地。浩爾斯丁河是哈勒欣河的一條支流,它是一條寬3—4米,水深約2米的小河流,但其河谷的寬度約達1500米,是個泥濘地帶。 1935年,日本關東軍測量隊員曾在這條浩爾斯丁河流域被蒙軍抓住。 在發生戰鬥的地方,哈勒欣河寬約30—40米,水深約2米,流速每秒約1米,只要擁有渡河工具,部隊渡河並不困難。 哈勒欣河西岸的臺地,看來比河面至少要高50米。蘇軍炮兵就在這些臺地部署陣地,並充分利用了制高點,猛烈地轟擊日軍。但從日軍一側,卻完全看不到臺地上的蘇軍情況。 日本關東軍在進行了詳細的偵察和部署之後,1939年4月,關東軍司令官植田謙吉就命令所屬各兵團司令官要執行《滿蘇邊境糾紛處理綱要》。綱要指出,一旦發生糾紛,要求前線部隊「斷然採取堅決果敢的行動」,至於對由此而產生的事態進行處理和收拾局面,要「信賴上級司令部」。 5月11、12日,日本侵略軍兩次同蒙古騎兵交火。 15日,日軍駐海拉爾第二十二師團的部隊將蒙軍趕回哈勒欣河西岸。6月,蘇聯集中兵力準備同日軍一戰,7月成立第一集團軍,下轄3個步兵師、2個坦克旅、1個空降旅和1支炮兵部隊。為調整蘇蒙軍事行動,以後貝加爾軍區為基礎,組成遠東方面軍。日軍方面,由關東軍直接出面指揮,6月間出動一批飛機對塔姆斯克機場等軍事設施輪番轟炸,井派第一坦克團的主力增援邊境日軍,一場激烈的軍事進攻就這樣開始了。 據蘇聯前線司令宮朱可夫回憶,日軍狂轟濫炸的目的在於奪取制空權,以保證其部隊將要進行的大規模戰役。後來證實,日軍6月份確實在哈勒欣河地域集中部隊,並正進行準備,以實施根據軍事侵略計劃制定的所謂「諾門坎事件第二階段」的戰役。戰役的當前目標是: ——圍殲哈勒欣河東岸全部蘇蒙軍隊; ——渡過哈勒欣河,前出至河的西岸,以便消滅蘇蒙預備隊; ——奪取並擴大哈勒欣河西岸之登陸場,以保障爾後的行動。 為了實施這一戰役,日本軍事當局陸續增援部隊,並下令組成第六軍,司令部設在海拉爾。第二十三師團、第八邊防警備隊等編入第六軍屬下。日軍的如意算盤是,於7月上半月完成這一進攻戰役,以便在秋季到來之前結束蒙古人民共和國境內的全部軍事行動。東條英機對他們蓄意發動的進攻充滿信心,為了宣揚日軍的「戰功」,他甚至把一些外國新聞記者和武官邀請到作戰地區,觀看他們的勝利進軍。在被邀請的客人中間,有希特勒德國和法西斯意大利的新聞記者和武官。 7月3日拂曉前,蒙軍的蘇聯總顧問阿弗甯上校到巴英查崗山視察蒙軍騎兵第六師的防禦。但是,完全出乎意外,他發現那裡有日軍,他們乘黑夜偷渡了哈勒欣河,正向蒙軍第六師進攻。日軍由於數量上的優勢,在7月3日拂曉前佔領了巴英查崗山及其鄰近地區。蒙軍騎兵第六師退至巴英查崗山西北地區。考慮到新形勢的危險性。阿弗甯上校立即向蘇軍指揮部報告了已英查崗山的情況。很明顯,從這個地域日軍可以毫不受阻攔地對蘇軍主力的側翼和後方進行突擊。 鑒於當時的情況,朱可夫隨即命令所有的預備隊立即向巴英查崗山方向前進,並向敵人展開進攻,同時命令炮兵和轟炸機、殲擊機加強對哈勒欣河渡口的轟炸和炮擊,阻止日軍繼續渡河和在巴英查崗山地域集中兵力。上午9時左右,蘇坦克第十一旅前衛營的先頭分隊進抵巴英查崗山地域。雙方隨即展開了一場激烈的廝殺。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