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風雲人物 > 堅韌不拔-戴高樂 | 上頁 下頁
五四


  然而,戴高樂密切注意的是政治戰略。阿爾及爾是權力和活動中心。雙方都在這裡加緊施加影響。照戴高樂派看來,關鍵的一點是對吉羅施加壓力,使他割斷與維希政府的聯繫。戴高樂的代表卡特魯將軍明確表示,如果要取得諒解,必須清除維希分子。1943年2月23日,他起草了一份「致軍政長官」(吉羅)的備忘錄,呼籲他宣佈1940年的停戰無效,撤銷維希分子的高級行政職務,恢復「共和法」,也就是廢除維希法律。權力競爭到了這一階段,一個不露聲色而又給人以深刻印象的微妙人物讓?莫內出場了。這位對歷史有影響的法國人,最初曾拒絕參加戴高樂的抵抗運動,後來他到了美國。作為一個銀行家和工業家,莫內堪稱典型的專家治國論者。

  然而,多方面的才智使他對政局的複雜性有充分的瞭解。根據哈裡?霍普金斯的建議,在卡薩布蘭卡會議期間,羅斯福決定派莫內去阿爾及爾擔任吉羅的半官方的政治顧問,實際上是教吉羅如何玩弄政治,儘快把戴高樂派統一起來。在莫內的幫助和規勸下,不久,吉羅的辦公室便制定出大量的「共和國」的措施,發出了許多文件。3月4日,頒佈了關於戰士勳章的新條例;3月5日,吉羅宣佈法國沒有種族歧視;3月8日,禁止發行載有貝當最新訓令的一期《北非公報》。吉羅又於3月14日作了一個由莫內起草的精彩的演說。在演說中,他不僅讚揚了自己的部隊,也讚揚了戴高樂的部隊,並呼籲共和國內團結一致。四天以後,維希政府的許多法令被正式廢除了。接著,奠內又說服撤掉了一批維希派顧問,在填補這些新的空缺的人中,有宣佈效忠於戴高樂的德姆維爾。在後來的年代裡,他曾先後擔任戴高樂的外交部長和總理。

  在此情況下戴高樂派的力量雖然有了很大的發展,但他的計劃並未完全如願。英美「竭盡全力」挫敗和限制戴高樂遙控的奪權嘗試。

  1943年4月6日,從華盛頓回來的艾登和懷南特分別警告戴高樂說,如果他接受吉羅的領導,許多好事將會降臨於戰鬥法國。戴高樂回答說:「如果吉羅1940年6月18日就在北非負起責任,拒絕貝當和魏剛的命令而把戰爭打下去的話,我本來是可以全心全意接受他的領導的。但是如今是事情已經過去了。」4月10日,吉羅建議成立「海外領地委員會」。他和戴高樂將是其成員,但並無政治權力。吉羅本人不會使他的軍事指揮權隸屬于這個機構,他準備使它隸屬於盟軍最高統帥部。吉羅的新建議使法蘭西全國委員會大為震驚。在4月15日的會議上,委員會一致支持戴高樂,要求組成一個擁有實權的執行委員會,撤換通敵的維希人員,並要求使法軍總司令(即吉羅)置於委員會的領導之下。同時,現在存在的全國委員會主席戴高樂應有權在不附帶任何條件的情況下去阿爾及爾。

  吉羅的新建議,弄巧成拙,它挫傷了法國人的民族情緒,從此戴高樂的威信進一步提高,吉羅的抵抗已開始崩潰。抗戰運動的洛林十字旗已在阿爾及爾出現,不少人公開致電支持戴高樂。4月14日,當自由法國和英國的軍隊開進突尼斯的斯法克斯時,迎接他們的是一片「戴高樂萬歲」的歡呼聲。這時,戴高樂的力量已有了決定性的增長。他派往國內的抗戰運動的代表讓·穆在5月15日電告,全國抗戰運動委員會業已組成,從而聯合了各種不同的政治信念的組織,一致向戴高樂將軍和民族委員會表示,保證完全服膺他們所確定的原則,並貫徹到底。而且還要求在阿爾及爾迅速成立「以戴高樂為主席的中央臨時政府,並任命吉羅將軍為軍事首腦」。

  在此情況下,吉羅4月27日被迫寫信給戴高樂,說他放棄佔優勢的政治地位,並邀請戴高樂立即前往阿爾及爾,以便商談組建法國中央權力機構的問題。至此,戴高樂確實贏得了第一回合的勝利。

  正是:有勇無謀是吉羅,首次較量走下坡;抗戰領袖得群眾,計謀運籌著數多。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文分解。

  第十九章 確立領袖地位

  吉羅將軍敗下風,抗戰領袖受人擁;
  阿爾及爾決勝負,洛林旗幟插滿城。

  1943年5月30日中午,一架法國戰鬥機把戴高樂送到阿爾及爾的布法裡克機場。隨行的是他提名參加擬議中的法蘭西聯合委員會的勒內?馬西格裡、安德烈?菲利普、帕萊夫斯基和比約特等人。吉羅將軍親自到機場歡迎,卡特魯將軍和美國、英國使團的代表也來了。國民志願軍的儀仗隊向法國抗戰領袖致敬,樂隊奏起「馬賽曲」。連汽車都是法國製造的。這番情景和安法相比,戴高樂感到十分欣慰。這說明戰鬥法國已經在北非取得了勝利。

  公眾不知道戴高樂來到這裡。因為阿爾及爾、倫敦和紐約的新聞檢查機關不許發佈這個消息。因此,在車隊穿過的地區,一般都沒有任何表示。只有那些時刻保持警惕的「戴高樂派」不顧一切地向他歡呼。在阿爾及爾郊區,突然被驚動了的人群跑來高呼「戴高樂萬歲!」但地方當局以「安全」為由,不讓群眾接近車隊。飛機是有意不在白宮機場降落,特在偏遠的布法裡克降落,因此戴高樂一行沒有進城就直奔「避暑大廈」。

  當天中午,吉羅將軍為戴高樂舉行盛大宴會。參加的有喬治將軍、卡特魯將軍和法國各方面的知名人士共40多人。這些形形色色而又相仿的法國人曾被事變的浪潮卷到不同的海灘上,現在又聚集到一起,仍然和戰敗前那樣朝氣勃勃和充滿信心!

  戴高樂在《回憶錄》中寫道:「在今天的宴會上有兩種人。在這兩種人中,力量的鮮明對比是一望而知的。一方是無所不有,另一方是一無所有。這裡的軍隊、警察、行政、財政、報紙、電臺和廣播,都由『軍政長官部,吉羅將軍直接管轄。由於盟國當局,才安排成這個樣子,而盟國當局只是為自己的利益而工作的。至於我——戴高樂,在這裡沒有軍隊、憲兵,沒有銀行存款,也沒有能使人們聽到我的聲音的工具。但是,兩個鐘頭之後,我所看到的人們的態度、聽到的議論以及人們所表現的神情,都向我表明優勢是在哪一方面,每個人內心裡都知道爭論應如何結束。」

  5月30日下午4點鐘,當戴高樂到郵政廣場洛林死難者紀念碑前獻十字架時,成千上萬的支持者神秘地出現,向他歡呼。將軍極為欣慰,唱起了《馬賽曲》,大家也滿懷激情地跟看唱起來。等戴高樂回到格裡森別墅,各方的信件送到這裡來了。他收到的第一封信是前空軍總參謀長維勒曼將軍寄來的。他從1940年慘敗以後,就滿懷悲痛和希望隱居家園。這位將軍以最高尚的詞句,要求戴高樂在戰鬥法國的空軍裡給他相應的軍級,派他擔任指揮一個中隊的職務。從群眾的歡呼聲中,維勒曼將軍的這一行動,更使他看清了事情的實質。在這兒,跟別處一樣,民族感情作了抉擇。因此,他對即將面臨的和吉羅的攤牌更充滿了信心。

  可悲的勾心鬥角,第二天早晨就開始了。5月31日,對立兩派的內圈人物在國立弗羅芒坦中學舉行了一次爭吵激烈的會議,其特點是,戴高樂譴責了當地的維希分子——阿爾及利亞總督佩盧東、摩洛哥總督諾蓋將軍和法屬西非總督布瓦松將軍。會議在戴高樂砰地一聲把門關上驟然離去後結束了。那天下午,在與吉羅單獨會談時,戴高樂重申了他的最後通牒,必須將這三人解職,否則他不能與委員會一起工作。6月1日,戴高樂出於他在選擇時機和自我宣傳方面慣有的敏感,在格裡森別墅召見了法國和盟國的記者,提供了幾條他們所渴望的重要新聞。戴高樂說,他到北非來,目的在於建立一個有效的法國權力機構,以領導民族力量進行作戰,這個機構的建立是為了維護法國的主權,但要將某些代表維希方面的人士排除在外。直到這時,當地還從來沒有聽到過這樣的論調,於是這些話立刻到處傳開了。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