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風雲人物 > 堅韌不拔-戴高樂 | 上頁 下頁 |
三七 |
|
為了表示自己的權威,戴高樂將軍還在10月27日這一天,頒佈了兩項法令。第一項法令宣佈成立國防委員會,行使政府職權。第二項法令,任命卡特魯將軍、米塞利埃海軍中將、德拉米納將軍。埃布埃總督、索托總督、軍醫西塞將軍、卡森教授、達爾讓利厄神父和勒克萊爾少校為國防委員會委員。由戴高樂本人擔任國防委員會主席。為了讓全體法國人認識到布拉柴維爾宣言和同時發表的兩項法令的重要意義,戴高樂在離開布拉柴維爾之前,於11月16日又鄭重地發表了一個「組織宣言」,宣佈他掌權的目的是為了解放整個法國,同時根據1884年的法律譴責維希炮製的所謂「法蘭西國家」是違反憲法的。就這樣經過一番艱苦的努力,戴高樂有了自己的「土地」,再也不是寄人籬下的流浪漢了。在非洲他建立了一個遼闊的作戰基地和一個精幹的行政機構,這是些實實在在的成就,而達喀爾慘敗的恥辱此時已漸漸為人們忘記了。而且,一個以戴高樂為當然領袖的自由法國人的國家業已建立起來了。 戴高樂一回到倫敦,就在考慮和英國一同進軍中東的問題,想乘勝擴大戰果。他在回憶錄中說,「我是懷著簡單的想法飛向複雜的東方的。」在他看來,心中想著兩點就夠了:一點是,那裡將發生重大事件;另一點是,法國應該參加這些事件。蘇伊士運河是中東門戶,又是地中海的門戶,因此是控制非洲的關鍵。所以,戴高樂的頭兩個目標是爭取法屬索馬裡的衛戍部隊和亞歷山大港的海軍部隊。他首先在喀土穆著陸,那裡是蘇丹和厄立特裡亞的作戰基地。不久,蒙克拉爾上校指揮的自由法國新建旅和一個印度師協同作戰,在克侖擊潰了意大利軍隊。但這支自由法國部隊隨後不久就改編為自由法國第一師、派往埃及了。 中東的地位十分重要,關鍵在於蘇伊士運河。這個地方一失,小亞細亞和埃及就對軸心國家打開了大門。相反地,如果能保持住這兒,總會有一天能從東方進至突尼斯、意大利和法國南部,這就意味著一切都要求他們必須堅持作戰,而運河則是戰略要衝。戴高樂知道,從的黎波裡到巴格達,中間包括開羅、耶路撒冷、大馬士革等地,再從亞歷山大港到內羅畢,中間包括吉達,喀土穆和吉布提等地,其中的政治、種族和宗教上的情緒與野心,由於戰爭的刺激而尖銳化了。法國在這方面的地位已經削弱,而且「為各方面所垂涎」。戴高樂認為,當一切都在沸騰的時候,如果法國在歷史上第一次處於被動,那麼它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可能保住其中的任何一塊土地。因此,他在這兒的任務也和其他地方一樣,那就是行動起來,以代替那些不採取行動的人。 戴高樂在回憶錄中寫道:「尼羅河流域的角逐使得英、法、意三國近60年來一直互相衝突,結果英國勝利了。現在意大利人如果最後被打垮,而法國人又顯然一直處於被動和無力的地位,今後的局勢對英國在埃塞俄比亞、厄立特裡亞、索馬裡蘭和蘇丹等地區來說,將是一個多麼難得的機會啊!」在這一段時期,戴高樂在非洲的部隊,捷報頻傳,連續取得戰果。在他的指揮官中戰績輝煌的那位勒克萊爾上校正成為一位傳奇式的人物。勒克萊爾驍勇善戰,而且是一位天生的將才,但由於裝備極差而無法充分施展他的才能。 1941年1月,勒克萊爾派出一支部隊佯攻木祖克,他的真正目標卻是遠離拉密堡的庫弗臘綠洲,西地之間幾乎沒有什麼公路。勒克萊爾很明智地徵集好了大約100輛卡車,運了幾百名士兵,帶了僅有的一門75毫米加農炮,幾門口徑較小的37毫米炮以及幾挺不好使的機槍。3月1日,勒克萊爾迫使庫佛臘的意大利守軍投降,意大利人只是在投降以後才發現,打敗他們的那支部隊人數少得可憐。 在厄立特裡亞和蘇丹作戰基地,由普拉特將軍指揮的部隊,不久前佔領了意大利在基朗高地的防線。蒙克拉爾上校的那一旅和阿斯蒂埃?德?維拉特隊長的空軍在這一戰役中建立了奇跡。至於吉布提的維希軍隊,勒讓蒂約姆將軍雖然和他們接了頭,但他們還沒有下決心反正過來。領地長官諾勒塔則用盡一切辦法來鎮壓傾向於歸附的人,甚至連死刑也用上了。戴高樂決心解放這一地區。3月29日,他乘機前往厄立特裡亞視察,那裡的部隊正進行著緊張的戰鬥,他到達的第二天,普拉特的部隊就一舉攻克多角堡。4月7日,由蒙克拉爾上校指揮的旅,首先攻入城區,並在碉堡裡抓住了敵軍上將,使蒙克拉爾上校得到了接受敵軍紅海艦隊司令投降的光榮,法國分遣隊在戰鬥中總共俘虜了4000人,到馬薩瓦又接受了10000多人的投降。 4月4日,戴高樂將軍回到開羅,高興地讀到丘吉爾發來的一份電報。電報就自由法國在非洲最近取得的勝利中所做出的貢獻表示祝賀。一周之後,戴高樂寫信給韋維爾將軍,正式提出把勒讓蒂約姆將軍指揮的自由法國第一師調往昔蘭尼加一埃及戰場,協助他作戰。但戴高樂明確指出,他認為必須保持該師建制的完整性,並仍由其師長指揮。就在戴高樂的部隊在非洲取得進展的時候,自由法國和英國在這一地區的利害矛盾也加深了。欲知詳情如何,且看下文分解。 第十四章 克服內外危機 錯綜複雜矛盾多,內外危機敲警鑼; 獨立自主斬荊棘,敵人盟友無奈何。 當戴高樂在他那些幅員遼闊的非洲領地之間來往奔走時,他考慮得越來越多的是地中海東部地區的問題。那裡的問題十分複雜,至少涉及到德國人、維希法國人、自由法國人,英國人和阿拉伯人這五個方面截然不同的利益。也許還得加上美國人,因為美國雖然尚未參戰,但它與維希政權的來往對這一時期事態發展的影響不可謂不重要。 然而,在這一地區,德國人仍掌握著主動權。雖說英國中東地區總司令韋維爾在同意大利人作戰中取得了輝煌的勝利,但由於德國人的干預,形勢又發生了急劇的變化。 1941年4月20日,德國人包圍了托卜魯克。在此之前,即4月6日,希特勒用炸彈夷平了貝爾格萊德之後,出兵侵佔南斯拉夫和希臘。與此同時,希特勒在伊拉克的代理人一直在加緊進行策劃,拉希德·阿裡在得到德國的黃金和許諾之後,態度變得強硬起來,於5月2日宣佈成立一個親軸心的政府,並請求德國給予援助。 維希法國和自由法國以互相敵對的態度捲入了這些事件。5月6日,希特勒在巴黎的代表與維希法國代表經過三天的會談,達成了如下的協議:維希政府將為人侵中東地區的德軍提供武器並給予登陸權。作為交換條件,德國人答應放寬對佔領線兩側貿易的限制,為維希法國重新裝備六艘驅逐艦和七艘魚雷艇,把付給德軍的佔領費從每天四億法郎減少到三億法郎,並釋放83000名戰俘。三天之後,第一批德國飛機抵達阿勒頗。5月11日和12日,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