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將帥系列 > 布萊德雷 | 上頁 下頁 |
七九 |
|
麥克阿瑟對仁川登陸作戰計劃守口如瓶,甚至不願向華盛頓當局和參謀長聯席會議透露這一計劃的細節。因此,參謀長聯席會議派柯林斯和範登堡前往東京會見麥克阿瑟,以瞭解作戰計劃的全部內容。布萊德雷聽完柯林斯和範登堡的彙報後,心神不定,總覺得這是一個很大膽但也很冒險的計劃。參謀長聯席會議一致認為,這個冒險行動將投入美軍的大部分預備隊,如果失敗,不僅在軍事上,而且在心理上都是一場全國性乃至國際性的大災難。 為此當月參謀長聯席會議又先後派出兩個調查團,前往東京和朝鮮,進一步嚴密審查麥克阿瑟的作戰計劃。但由於麥克阿瑟計劃周密、論據充足、合乎邏輯、信心百倍,調查團的李奇微、艾夫裡爾·哈裡曼、諾斯塔德都被說服,並堅決支持這一計劃。參謀長聯席會議討論後,贊同在朝鮮西海岸對北朝鮮人民軍的後方進行兩栖攻擊的作戰構想,但對把仁川作為登陸地點表示了疑慮。謝爾曼和柯林斯建議在朝鮮西海岸另選一個風險不大的登陸地點。但麥克阿瑟對仁川計劃表現得心堅意決,不管別人怎樣說,決不動搖。 關鍵時刻,杜魯門總統開始表態,他終於認定「這是一個大膽的戰略設想,堅信它能成功」。8月28日,參謀長聯席會議致電麥克阿瑟,「批准實施兩栖登陸」。總統批准將陸軍第3師和陸戰第1師及「密蘇裡」號戰列艦、「萊特」號航母派往遠東。這樣在很短的時間內將麥克阿瑟在遠東的部隊增加了一倍,從4個多美軍師增加到相當於8個多師。為了填補空白,參謀長聯席會議建議動員預備役部隊。到9月1日,很快就動員了4個國民警衛師,使三軍又增加了25.6萬人。 在此期間,參謀長聯席會議對臺灣問題憂心忡忡,擔心中國共產黨可能進攻臺灣。為此,在一次國家安全委員會會議上,在約翰遜的支持下,提出了以下激進的建議:立即給蔣介石提供「作戰物資和補給品」,向臺灣派出軍事調查團,允許國民黨空軍對中國共產黨軍隊實施空襲和在中國大陸港口佈雷,增派美軍去「保衛」臺灣。但杜魯門和艾奇遜顯然是考慮了問題的另一方面,即給蔣介石過多的軍事援助,會助長他企圖反攻大陸的野心,或刺激中國共產黨採取進攻香港或入朝作戰等重大行動。於是杜魯門採取了比較保守的策略,批准了參謀長聯席會議的部分建議。即同意提供軍事援助,同意派軍事調查團,允許國民黨空軍在大陸邊緣實施不間斷的越空偵察,但不允許空襲大陸。麥克阿瑟對杜魯門的政策難以理解,幹了幾件出格的事。一是親抵臺灣訪問;二是在給海外作戰老兵大會的信上明目張膽地攻擊杜魯門的對台政策。 對此杜魯門大為不滿,甚至讓處理不力的約翰遜丟掉了國防部長職務。總統提名馬歇爾出任該職,儘管遭到共和黨的攻擊,但國會還是批准了總統的提名。9月初,杜魯門總統決定晉升布萊德雷為陸軍五星上將。他把議案提交國會討論,立即得到了參眾兩院的批准。9月18日,杜魯門簽署了這項議案,並把簽署這項議案的筆贈給了布萊德雷的妻子瑪麗作為紀念。9月21日,馬歇爾正式宣誓就任國防部長。9月22日,布萊德雷在白宮宣誓,接受陸軍五星上將軍銜,杜魯門主持儀式並親自將五星徽章釘在布萊德雷肩上。這樣,繼馬歇爾、阿諾德、麥克阿瑟和艾森豪威爾之後,布萊德雷成為參加過二戰的最年輕和最後一名陸軍五星上將。 仁川兩栖登陸作戰的代號為「鉻鐵礦」。為實施這次作戰計劃,麥克阿瑟組建了第10軍,由他的參謀長阿爾蒙德指揮。9月15日,美軍第1陸戰師首先發起進攻,進展非常順利。倉促拼湊起來的第7師3天后登陸,部署在陸戰隊的南翼。2支部隊快速向縱深推進。沃克的第8集團軍奉命於仁川登陸的第二天,即9月16日向釜山防線外圍發起進攻。朝鮮人民軍由於沒有意識到已陷入不利境地,仍在頑強地抗擊著沃克的進攻,足足堅持了一個星期。到9月22日,沃克的部隊終於突破防線,全速向外出擊,並迅速向北和向西推進。9月26日,美第1騎兵師和第7師的部隊在烏山附近會合。第1陸戰師於9月26日和27日攻擊漢城。與此同時,韓國第1軍沿朝鮮東海岸一路無阻,迅速北進。這樣,麥克阿瑟的仁川戰役就成了美軍戰史上最走運的重大軍事行動,布萊德雷形容這次行動是一個「軍事奇跡」。 當時五角大樓正處於約翰遜一馬歇爾交接時期,仁川登陸後12天,也就是9月27日,華盛頓才發給麥克阿瑟一份由參謀長聯席會議起草,經杜魯門、馬歇爾和艾奇遜批准的明確命令。這份命令的基點是國家安全委員會81—1號文件。命令一開頭就指出:「你要繼續作出努力,判明中共或蘇聯是否對你實現目標的行動構成了威脅。一旦如此應以急件向參謀長聯席會議報告。」命令明確規定了麥克阿瑟的軍事目標是「摧毀北朝鮮的武裝力量」。緊接著命令又說:「為實現這一目標,授權你實施軍事行動,包括在三八線以北進行兩栖、空降或地面作戰。實施這些行動的前提是,當進行這些行動時,蘇聯或中共未派遣大批軍隊進入、沒有宣佈打算進入北朝鮮,也沒有發出在北朝鮮從軍事上擊敗我軍行動的威脅。」 由於在仁川戰役中,朝鮮人民軍並沒有被徹底打垮,還有約3萬名正規軍和12.5萬名預備部隊。這2支部隊合在一起,經過整訓,仍將是一支令人生畏的有生力量,足可維持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如何解決當前面臨的問題,美國軍事教材的說法是趁敵立足未穩,實施窮追。麥克阿瑟也許是被勝利沖昏了頭腦,他的虛榮心膨脹起來。美軍的多數高級指揮官(如沃克、艾倫和希基等)和參謀人員都認為應由傷亡不大而且能得到補給的第10軍向北快速推進,實施窮追,殲滅立足未穩的朝鮮人民軍。但麥克阿瑟予以否定,他別出心裁,親自擬定了一個最糟糕的作戰計劃。即非但沒有下令第10軍實施窮追,長驅北進,反而派該軍在東海岸的元山實施第二次兩栖登陸,而向北進攻平壤的主要任務則落在第8集團軍肩上。 第8集團軍前面被困達幾個星期,已經疲憊不堪,又剛從釜山防線衝殺出來,急行軍320英里,補給品消耗殆盡,整個集團軍稀稀拉拉地散佈在從釜山到仁川一線,它必須經過重新整編和補充給養,才能向北實施追擊。可麥克阿瑟自認為其作戰方案是有依據的,他指出仁川不具備既能支援第10軍進行窮追作戰,又能對第8集團軍提供補充給養的條件,而要將大批補給品從釜山運過來是十分困難的;如果他把第10軍調走,使其不再依賴仁川,而從釜山得到補給後進攻元山,那麼運往仁川的所有物資都可運抵第8集團軍,從而加速對該集團軍的補給。其實,麥克阿瑟的如意算盤打錯了,關鍵是他丟掉了一次至關重要的窮追機會,使作戰行動在3個星期之內幾乎處於停滯不前的狀態,使對手贏得了時間,做好了長期固守的準備。另外他派第10軍去完成一個微不足道的任務,而把主要任務交給了2支準備不充足的部隊,分散了兵力和指揮權。布萊德雷認為這是麥克阿瑟的虛榮心代替正確思維的結果,因為同在陸地上單調而費力地跋涉比起來,進行兩栖登陸作戰要「藝術」輝煌得多。 儘管有人認識到麥克阿瑟的計劃有問題,但根據美國傳統的軍事學說,戰場上的作戰行動屬戰區指揮官的職權範圍,參謀長聯席會議、馬歇爾和杜魯門還是批准了這個作戰計劃,並於9月29日發去了正式批准令。布萊德雷事後回憶說,事實證明這樣做是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 10月7日,參謀長聯席會議根據局勢的發展,替馬歇爾起草了一封給總統的信,建議修改9月27日給麥克阿瑟的命令,明確指出中國入朝參戰的可能性。10月9日,經總統批准的這個修改命令發給了麥克阿瑟。當天,麥克阿瑟向北朝鮮廣播了勸降的最後通碟。次日,金日成主席在平壤的廣播講話中,嚴正地拒絕了麥克阿瑟的最後通碟,並直截了當地指出,朝鮮人民在鬥爭中並不是孤立的,他們正得到蘇聯和中國人民的堅決支持。 麥克阿瑟揚言要在感恩節前粉碎一切抵抗,在聖誕節將第8集團軍撤回日本。可是,麥克阿瑟隨後的一系列軍事行動使華盛頓大失所望。由於第8集團軍遲遲難以行動,「追剿」行動被迫停了下來。到10月20日,第8集團軍才逼近平壤,第187團實施空降時,大多數北朝鮮部隊和政府官員都已突出包圍,遠遠地撤回北方。另外第10軍的元山兩栖登陸的確是時過境遷。當時韓國第1軍沿朝鮮東海岸向北迅猛推進,於10月11日攻佔了元山,比預計的第10軍登陸早了9天。而第10軍又由於要清除蘇聯人的佈雷而推遲了6天才登陸。第1陸戰師10月25日上岸時,竟然是韓國第1軍來歡迎他們。更具諷刺意義的是,鮑勃·霍普的美國劇團都先於第10軍抵達元山進行演出了。麥克阿瑟設計的第二個作戰計劃算是徹底破產了。 10月24日,麥克阿瑟頒佈了一項新的作戰命令,要所屬部隊「全速奮力向北推進」。這不能不引起參謀長聯席會議的注意,在召集許多高級官員開會後,當日就向麥克阿瑟發了電報。重申在與蘇聯和中國東北接壤地區不得使用非朝鮮部隊的政策,並詢問他頒佈這項命令的理由。次日,麥克阿瑟發回一封令人震驚的複電,稱他的命令是出於「軍事上的需要」。參謀長聯席會議要想對他的命令進行修改已為時太晚了。麥克阿瑟的大批地面部隊——西側是第24師,中央是第1陸戰師,東側是第7師,正逐漸向中國東北和蘇聯邊境推進,離鴨綠江最近的地方只有27公里了。那麼麥克阿瑟這孤注一擲的第三個作戰方案真能挽救失敗的命運嗎?蘇聯和中國人民對於戰火已經燒到家門口會無動於衷嗎?這正是:朝鮮戰事日趨緊,是勝是負難預測。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章分解。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