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將帥系列 > 布萊德雷 | 上頁 下頁
六六


  ◎第二十一章 挺進易北河

  布氏計劃大手筆,掌握重兵調遣忙;
  盟軍挺進易北河,納粹敗局已鑄成。

  1945年3月25日,布萊德雷與丘吉爾、布魯克、艾森豪威爾、蒙哥馬利在萊茵貝格會晤後,就和艾森豪威爾開始醞釀最後征服納粹德軍的計劃了。這個計劃主要由布萊德雷提出,許多人稱之為「布萊德雷計劃」。布萊德雷很自謙,他承認自己對計劃提出了重要部分,但這是和艾森豪威爾共同構想出來的。3月26日,霍奇斯和巴頓在雷馬根與艾森豪威爾、布萊德雷會晤,完全接受了這個計劃。

  「布萊德雷計劃」的主要內容是:其一,美軍掃清魯爾區的德軍,辛普森的第9集團軍由北向南,霍奇斯的第1集團軍由南向北,兩面夾攻,形成鉗子,在帕德博恩一卡塞爾地區會師,殲滅包圍圈中的大部分德軍。魯爾區的殘敵,則從兩個集團軍和即將渡過河的第15集團軍中抽調部分兵力去肅清。其二,美軍圍殲魯爾區的德軍後,由布萊德雷組織第1、第3、第9集團軍向卡塞爾地區發動大規模的全面進攻,橫穿德國中部,通過萊比錫一德累斯頓向易北河挺進,與攻到易北河的蘇軍隔岸相望。為此,辛普森的第9集團軍在帕德博恩與第1集團軍會師後立即歸還布萊德雷指揮。進攻中蒙哥馬利率英國第2集團軍和加拿大第1集團軍擔任左翼的掩護任務,向北渡過易北河,打到丹麥邊境;南部則由德弗斯掩護,第6集團軍群在右翼向東南攻到奧地利。

  「布萊德雷計劃」把美軍放在中間當主力,而北面蒙哥馬利的部隊降到了輔助的支援地位,與南面德弗斯的第6集團軍群地位相當。這一點,英國首腦以及蒙哥馬利肯定要極力反對,他們可能提出由蒙哥馬利發動向柏林的一路進攻。從個人名譽和政治上考慮,他們會這樣做。艾森豪威爾堅決支持布萊德雷的計劃,他已經履行了馬耳他會議許諾的義務,竭盡全力支援蒙哥馬利渡過了萊茵河。實現這一戰略目標後,盟軍最高統帥可以根據戰爭態勢擬定新戰略,而且要從嚴格的軍事需要出發來制定作戰計劃。

  艾森豪威爾、布萊德雷制定上述計劃時,既考慮了軍事因素,又考慮了政治因素。1943年1月,蘇聯紅軍集結10個集團軍共約70個師的兵力,加上2個航空兵集團軍為支援,由格奧爾基·K·朱可夫和伊凡·S·科涅夫統率向易北河進攻。蘇聯紅軍以宏大的規模和令人生畏的氣勢,勢如破竹地大舉進攻。從1月12日至2月24日的6個星期中,他們殲滅了一路上的德軍,從維斯杜拉河以東推進到奧得河,共推進了480公里。在南部,蘇聯紅軍還推進到尼斯河。希特勒認為盟軍在阿登突出部戰役中已元氣大傷,於是從西線抽調兵力在東線320公里的戰線上頑強阻擋蘇聯紅軍的攻勢。奧得河、尼斯河此時過早解凍,德軍憑藉解凍的河流阻止了蘇聯紅軍的攻勢。

  朱可夫指揮部隊在中部強渡奧得河建立了橋頭堡,離柏林僅有57公里的距離。但蘇軍無法向前推進,只好待機再發動攻勢。朱可夫統率的部隊約有76.8萬人,在他的左翼,科涅夫還統率著43.2萬人。德軍無力反撲,只能等待蘇軍攻佔柏林。從這個角度看,盟軍攻佔魯爾區後,就無法實現攻克柏林的軍事目標了。布萊德雷認為,盟軍若把柏林當作進攻目標,必須在北部集結重兵,先強渡易北河。這樣,霍奇斯和巴頓就得從南,部北調,遠離萊茵河的補給線,其他戰線的進攻也要停下來。總之,布萊德雷和艾森豪威爾都認為,遠道而來強渡易北河,去進攻隨時可能被蘇聯紅軍攻破的柏林,得不償失。在易北河和柏林之間,希特勒部署了新籌建的第12集團軍,他們必然拼死頑抗。據保守估計,盟軍從易北河攻到柏林並拿下柏林,至少要傷亡10萬官兵。

  布萊德雷極力奉勸艾森豪威爾,不要以「高昂的代價去沽名釣譽」。根據盟國之間的協議,德國戰敗後,被佔領的德國將分為4個佔領區,分別由美國、蘇聯、英國、法國實施行政管理,蘇軍將佔領易北河以西約150公里的德國東部,柏林居於蘇占區內,它本身也劃分為4個區由四國實施行政管理。布萊德雷認為,以成千上萬的美國人的生命和傷殘去換取必須交給蘇聯人的土地,愚蠢之極。最多,盟軍攻到易北河,就是對蘇聯紅軍的極大支援了。不久,與蘇聯紅軍會師成為盟軍亟待確定的問題。會師需要穩妥、可靠地進行,以免友軍之間發生誤會而造成重大傷亡。盟軍的參謀人員制定了許多方案,但都要用無線電和可見信號聯絡。布萊德雷認為這可能會造成障礙,加之語言不通,更易誤會。他提出劃一條明顯的界線,並傾向於選擇易北河為盟軍各集團軍前進的最佳終點。易北河與盟軍部隊現在的前鋒之間的距離是350公里,中間比較容易經過,阻力不大。

  影響艾森豪威爾和布萊德雷制定計劃的因素除上述幾點外,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那就是盟軍最高統帥部一直受華盛頓戰略報告和情報部門的影響。這些報告及情報認為,戰爭即將接近尾聲,希特勒的納粹政府及其黨衛隊將退守奧地利境內的阿爾卑斯山脈建立「堡壘」作最後的殊死決戰。艾森豪威爾、布萊德雷早就懷疑希特勒的「堡壘」是否存在。但是,為防止希特勒建立「堡壘」負隅頑抗,必須阻止德軍向阿爾卑斯山脈轉移,以期早日結束歐洲大陸的戰爭,抽調兵力去擊敗日本。「堡壘」的影子深深地影響著布萊德雷的作戰思想和作戰計劃。

  3月中下旬,布萊德雷從情報部門獲知,一些德軍司令部正從柏林撤向阿爾卑斯山脈,政府各部也正在向埃爾富特一萊比錫地區轉移。布萊德雷迫切需要制定向東推進德國腹部與蘇軍會師的計劃,以全力阻止德國軍政機關向南阿爾卑斯山脈轉移。在東南,盟軍應奪取阿爾卑斯山的各隘口和伯希特斯加登。在北部,德軍在挪威仍有相當的兵力,希特勒不打算放棄挪威。他們也有可能在北部建立「堡壘」頑抗。徹底消滅挪威深山裡的德軍,不比殲滅阿爾卑斯山脈的黨衛隊容易。因此,艾森豪威爾、布萊德雷在考慮南部「堡壘」的同時,也十分注意考慮北部可能出現的「堡壘」。

  在綜合考慮了上述多方面的因素後,艾森豪威爾和布萊德雷認為,擬訂最後作戰計劃,應以軍事目標為主,放棄像柏林那樣的政治目標,徹底乾淨地殲滅德國的武裝力量,以最低的代價,最快的速度取得歐洲戰爭的勝利,然後部署對日作戰,早日結束大戰。

  3月27日,馬歇爾給艾森豪威爾發來電報,他在選擇主攻方向上與艾森豪威爾、布萊德雷達到驚人的一致,根本不提柏林問題,而是要求組成幾個強大的縱隊,沿卡爾斯魯厄一慕尼黑或紐倫堡一林茨一帶寬面東進。看來,馬歇爾不相信「堡壘」的存在。基於這個電報,艾森豪威爾和布萊德雷確信馬歇爾會批准他們的總計劃。

  「布萊德雷計劃」獲准後於3月28日上午開始實施,第一階段的目標是包圍魯爾區。柯林斯的第7軍在馬爾堡進攻,範佛裡特的第3軍在右翼推進,然後柯林斯掉頭向北全力進攻帕德博恩。在這次行動中,羅斯的第3裝甲師行動神速,一天內急行軍150公里,創造了一天行軍最遠的紀錄,比巴頓創造的記錄還快。4月1日,美軍佔領了德軍的坦克訓練中心帕德博恩,但師長羅斯不幸犧牲,布萊德雷為失去這位卓越的師長悲痛萬分。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