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將帥系列 > 熱血豪膽-巴頓 | 上頁 下頁
七一


  隨著美軍的勝利前進,戰場形勢迅速好轉。到1月中旬,戰局已經明朗化,德軍的進攻已成強弩之末,圍殲敵軍的時刻已經到了。巴頓立即命令部隊從南北兩路全速向烏法利茲推進。1月16日,巴頓部隊南北夾擊,攔腰斬斷了德軍的突出部,在烏法利茲勝利會師。23日,美軍攻佔聖維特。27日,第3集團軍的前鋒已抵達烏爾河。阿登戰役勝利結束了。

  阿登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西線最大的一次陣地戰,也是希特勒的垂死掙扎。雖然德軍的行動打亂了盟軍進攻的時間表,但這種孤注一擲的舉動並沒有撈到多少油水,反而使德軍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損失坦克800餘輛,飛機1000餘架,傷亡和被俘人員10萬余人。在這次戰役中,第3集團軍再次做了出色的表演,它的運動距離之遠,推進速度之快,在短時間內投入的兵力之多,在世界軍事史上都是極其罕見的。

  但是,阿登戰役也是第3集團軍遇到的最殘酷的一次血戰,戰死衛萬餘人,受傷7萬餘人。對此,一向以勇敢無畏著稱的巴頓也產生了與他性格迥然不同的某種悲哀情緒。每當看到運送傷員的長長的救護車隊從前線返回時,他常常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黯然淚下。1月16日,第3集團軍經過血戰後在烏法利茲勝利會師,當時,全軍都在為勝利而歡呼雀躍,而巴頓卻躲進自己的辦公室,悄悄地寫下一首淒婉憂傷的小詩,表達了他對戰爭殘酷性的深刻認識:

  噢!烏法利茲,小小的城鎮,
  我看見他們依舊躺在那裡;
  起伏破碎的街道,
  只有飛機在上空翱翔。
  夜色如墨的街道,
  見不到一絲可憐的燈光。
  永恆的希望和恐懼被帶入地獄,
  就在昨天晚上。
  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章分解。

  第二十六章 跨越萊茵

  世界人民大反攻,跨越萊茵逞神勇;
  搗毀敵巢擒魔王,勝利果實血染紅。

  阿登戰役以後,盟軍牢牢地掌握了戰場主動權。但是,德國人在萊茵河西岸仍有85個師的兵力,根據以往的經驗,希特勒是絕對不允許他們撤退的。於是艾森豪威爾決定,再發動一次大的戰役,全線出擊,給德軍以致命的打擊。但在制訂作戰計劃時,盟軍內部又發生了激烈的爭吵,其分歧仍然是以前美英兩軍矛盾的繼續,根本問題仍然是軍事指揮權問題。

  在1944年12月的危機時期,蒙哥馬利獲得了阿登以北所有部隊的指揮權。現在,他不僅力圖保住這個指揮權,而且還希望出任艾森豪威爾手下所有地面部隊的總指揮,由英國人來主宰佔領德國的任務。他在英軍總參謀長布魯克元帥的支持下,赤膊上陣,不擇手段地爭權奪利。蒙哥馬利一再強調:盟軍沒有足夠的力量在兩個戰場上同時發動進攻,因此必須選定一個主攻戰場,這就是他所在的北部戰場。他進一步主張,只有主攻不需要的部隊才能投入到其他行動中去。很明顯,他的這一方案旨在一箭雙雕:既可以爭得地面部隊的指揮權,又可以有效地阻止巴頓的第3集團軍實施重大軍事行動。

  布萊德雷和巴頓都認為,蒙哥馬利的這一要求不僅荒唐,而同簡直是無理取鬧。尤其是在當時,美軍在西線戰場已經有50多個師在作戰,而英軍只有15個師。他們一再告誡艾森豪威爾:蒙哥馬利的要求不僅在他們那裡通不過,而且在羅斯福總統,在參謀長聯席會議上,以及在美國人民面前都通不過。為了給艾森豪威爾施加壓力,他們甚至以辭職相要挾。

  艾森豪威爾左右為難。作為盟軍總司令,他既要顧全大局,維護盟軍內部的團結,又要堅持原則,制定出行之有效的作戰計劃。思量再三,經過與馬歇爾磋商,他又採取了妥協方案。他所草擬的「作戰計劃大綱」除了在作戰指揮權方面沒有滿足蒙哥馬利的要求之外,幾乎全部採納了他的主張。這個作戰計劃的基本點是:消滅萊茵河和摩澤爾河以西的敵軍,以魯爾北面為主攻點,強渡萊茵河。整個戰役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向萊茵河進軍,第二階段是打到萊茵以及更遠的地區去。蒙哥馬利的進軍路線是從魯爾以北的下萊茵省進入德國北部平原。布萊德雷則向美因茲一法蘭克福地區做輔助性進攻,與蘇軍會師。德弗斯將軍的第6集團軍群從南面助攻。

  從某種意義上講,這項摻雜了政治因素的作戰方案只不過是紙上談兵。戰場上的形勢瞬息萬變,存在著許多未定的因素,要想對未來的戰爭進程做出確切的預測是不可能的。臨戰之前,艾森豪威爾又對方案做了調整:命令蒙哥馬利的第21集團軍群(包括美國第9集團軍)集中力量發動攻勢,奪取從奈梅亨到杜塞爾多夫的萊茵河西岸地區。在這一階段,第1集團軍(已改歸布萊德雷指揮)的任務是,佔領魯爾大壩,同時保護第9集團軍的南翼。當第9集團軍抵達萊茵河之後,第1集團軍立即向科隆進攻,佔領該城後向南推進,切斷萊茵河西岸敵人的退路。由於助攻部隊不可能同時支援幾個集團軍的攻勢,按照這個作戰方案,巴頓及其第3集團軍又被迫處於停頓狀態。

  巴頓對於讓自己擔當的角色感到痛心而氣餒。從狹隘的愛國主義角度講,這樣做的最終結果,勢必是把取得最後勝利的光榮桂冠戴到英國人的頭上,而最有資格得到這項榮譽的應該是美軍,自為他們在人力和物資上對戰爭的貢獻是英國的3倍,並承受了更大比例的犧牲。從軍事的角度講,北德平原並不是大規模坦克戰的理想場所,相反,如果繼續在中部和南部施加壓力,以阻止德國人向北撤退,效果會更好。從個人的角度來講,巴頓認為,蒙哥馬利既不具備指揮連續進攻並取得最後勝利的能力,也不具備這一資格。同時他認為,單靠布萊德雷一個人也不行,只有巴頓與布萊德雷聯手合作,才可以完成這一偉大的使命。

  對於艾森豪威爾的這一決定,巴頓在私下裡大肆抱怨,並暗下決心,要抗命不從。他對部下說:「讓我們美軍呆在這裡袖手旁觀,這是一種愚蠢而又不光彩的結束戰爭的辦法。先生們,我們是決不會幹愚蠢和不光彩的事情的。」幸好,他的頂頭上司布萊德雷此時與巴頓處境相同,非常理解巴頓的心情,他允許巴頓在艾佛爾正面發動攻勢,以阻止敵人向北撤退,去對付蒙哥馬利。在此過程中,巴頓將可以突破摩澤爾河西岸錫格弗裡德的防禦,向基爾河推進。如果蒙哥馬利覺察到這一行動並加以反對的話,就說這一作戰是「進攻性防禦行動」。

  艾佛爾戰役在2月6日打響了,進攻部隊的進展十分順利,第20軍肅清了薩爾河與摩澤爾河三角地帶的敵人,第7軍逐漸逼近基爾河。至2月12日,第8軍清除了萊茵河西岸的殘敵,戰役勝利結束。

  這時,巴頓面臨著一個新的問題:特裡爾城擋住了他的去路。待裡爾是德軍在該地區的軍事要地,守軍力量雄厚,地形複雜,易守難攻。要想攻克特裡爾,巴頓面臨兩個需要解決的問題:一是兵力不足,二是未得到上級的批准。但巴頓決定要攻克特裡爾,把它作為艾佛爾戰役的一個額外收穫。為了解決上述兩個問題,他採取了他所稱的「迂回戰術」。

  巴頓和他的參謀人員都認為,如果他能用一個裝甲師與第94師配合,就能在薩爾河和摩澤爾河之間的三角地帶打開一個突破口。但巴頓暫時無法抽出一個裝甲師,必須向友軍借調一個。他認為第10裝甲師是最合適的選擇,因為這個師原先就是他手下的部隊。為了要回這個師,2月14日,巴頓破例前往巴黎,進行了一次氣派十足的「度假旅行」,在旅行過程中積極進行遊說工作。他對史密斯將軍為他安排的打獵活動尤感興趣,因為艾森豪威爾的作戰部長布爾和懷特利兩位將軍也參加了這次活動。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