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將帥系列 > 熱血豪膽-巴頓 | 上頁 下頁 |
六一 |
|
但不幸的是,就在法國人民歡慶解放的日子裡,法國的心臟和驕傲——巴黎,仍處在法西斯軍隊的鐵蹄之下,飽受壓迫和蹂躪。解放巴黎,始終是壓在巴頓心頭的一樁大事。但出於戰略和策略上的考慮,艾森豪威爾和布萊德雷都主張儘量推遲解放巴黎的時間。然而,一個意外的事件卻使盟軍司令部很快改變了主意。 8月19日,在法國警察的支持下,巴黎爆發了自發性的暴動,法國愛國人士用武力奪取了巴黎的一些要害部門。德國佔領軍司令迪特裡希·馮·肖裡茨將軍為了使巴黎免遭破壞和流血,同意與抵抗力量停火。但法國抵抗力量人士卻擔心,這很可能是德軍的權宜之計,遂派遣使節于8月23日潛出巴黎,要求盟軍火速馳援。 面對這種情況,艾森豪威爾和布萊德雷不得不認真考慮進駐巴黎的問題。 如果從當時戰場上的形勢來看,指揮進入巴黎行動的最好人選非巴頓莫屬。此時,巴頓的幾路大軍已經形成了對巴黎的半月形包圍圈,他的軍隊距巴黎城最近處只有30英里。而且巴頓又是整個盟軍高層指揮員中唯一能流利地講法語的人,他對法國和法國人民的熱愛之情,對解放巴黎的急切心清是眾所周知的,他被法國人認為是法國最好的朋友。巴頓屬下的勒克萊爾第2裝甲師是一支英勇善戰的法國部隊,由它來完成對巴黎的解放,無論在軍事上還是政治上都是十分適宜的。此前,在戴高樂將軍的干預下,盟軍最高司令部已經決定:第一支進入巴黎的盟軍部隊必須是具有一個師兵力的法國部隊。 然而,艾森豪威爾和布萊德雷卻不想讓巴頓介入解放巴黎這件事,在這一點上,他們早已達成了一致。他們主要考慮了以下幾個原因:第一,巴頓及其第3集團軍是盟軍強有力的先鋒部隊,任何人都無法替代這一位置,他必須集中全力繼續向前快速推進,以完成盟軍的戰略計劃;第二,他們對巴頓在摩洛哥時期的所作所為記憶猶新,而巴黎已遠非摩洛哥所比,因此他們不願意讓巴頓再一次捲入大都市的政治漩渦;第三,巴頓的一些法國朋友很不受羅斯福總統和丘吉爾首相的歡迎。總之,艾森豪威爾和布萊德雷首先是從軍事角度考慮問題的,他們都不願意捲入政治鬥爭之中去。當然,從某種不便啟齒的方面來講,他們也不願過分突出巴頓的地位和作用,在他們看來,巴頓得到的榮譽已經夠多的了。 其實,巴頓早已從與艾森豪威爾和布萊德雷的接觸中得到了這一消息。8月15日,布萊德雷警告巴頓:敵人有5個裝甲軍將進攻阿讓唐,他命令巴頓的部隊在沙特爾、德勒和夏特敦一線停止前進。巴頓立即感到某種不祥之兆,即不讓他去巴黎。然而他仍然寄予一線希望。但就在同時,布萊德雷把他的指揮部遷到沙特爾附近,離巴黎近在咫尺。8月19日,他又告知巴頓,艾森豪威爾決定只讓「法國師」進入巴黎,並暗示,解放巴黎的任務已經交給了第1集團軍。隨後,他把勒克萊爾的第2裝甲師從巴頓那裡抽調出來,編入第1集團軍的第5軍。艾森豪威爾和布萊德雷決定由第5軍軍長傑羅來擔負這一神聖的使命。到此時,巴頓的一切希望都不復存在了。巴頓的部下對此事都感到十分震驚,認為這是艾森豪威爾和布萊德雷企圖再一次剝奪巴頓榮譽的陰謀。巴頓心裡也憤憤不平,但他並沒有發過多的牢騷,只是以一種妒忌的目光注視著事態的發展。 8月25日,勒克萊爾的第2裝甲師八面威風地開進了法國的千年古都巴黎,隨即便被淹沒在歡迎人群的鮮花、彩帶和氣球的海洋之中。下午3時15分,在蒙帖納斯車站舉行了盛大儀式,德守軍司令馮·肖裡茨正式向勒克萊爾交出了這座受盡磨難的歷史名城。 這是一個歷史性的時刻,巴頓為它的到來做好了一切準備工作,而當它到來之際,巴頓卻被完全排除在外了。這不能不說是一個極大的諷刺。他心中的不平和痛苦是不言而喻的。但時隔不久,巴頓卻從三件事上得到了某種安慰和補償。 第一件事情是:戴高樂任命法國國內部隊司令官皮埃爾·約瑟夫·柯尼希將軍為巴黎軍事長官,他在赴巴黎就任途中繞道專門拜訪了巴頓,表達了法國人對他為解放巴黎所做貢獻的感謝。這把牢騷滿腹的巴頓感動得熱淚盈眶。 第二件事使巴頓失去平衡的心理基本得以恢復。第5軍軍長傑羅將軍以征服者自居,他進駐在拿破崙長眠的殘老軍人院,並傲慢地通知戴高樂,他準備把這座城市轉交給法國人。一向以自尊和驕傲聞名的法國人立即反唇相譏,柯尼希將軍告訴他:「請你不必費心了,自解放之日起,這座城市就已完全回歸法國人之手。」傑羅討了個沒趣,悻悻而返。巴頓頗有些幸災樂禍,連聲大叫:「老柯尼希幹得好!」 最令巴頓滿意的是第三件事。傑羅不像巴頓那樣熱愛和同情法國,他對勒克萊爾十分輕蔑和苛刻,引起了勒克萊爾的厭惡。勒克萊爾十分懷念巴頓,繼續把自己當成第3集團軍的成員,在進入巴黎後他們逢人便講:「我們是巴頓的第3集團軍。」因此,英國BBC廣播電臺把巴黎解放的功勞完全歸功於巴頓和第3集團軍,這使巴頓感到了極大的安慰和滿足,他頗有感慨地說:「善有善報。如果不是有人阻止,我確實可以拿下這座城市。」 雖然韋爾農和魯昂渡口附近的戰鬥直到8月底才最後結束,但巴黎的解放實際上標誌著諾曼底戰役正式結束了。在1944年8月的戰鬥中,巴頓及其第3集團軍向前推進了500英里,解放了47829平方英里土地,打死打傷和俘虜敵軍10萬餘人,摧毀和繳獲敵坦克500餘輛,火炮200多門,而他們所付出的傷亡代價僅僅為1.6萬人。可以肯定地說,假如允許他們在阿讓唐實現合圍的話,他們的戰果將會更加輝煌。如果沒有正確果斷的指揮,沒有平時的艱苦訓練和高昂的士氣,要取得這樣驚人的戰績是絕對不可想像的。第3集團軍的全體將士正以更加高漲的熱情和百倍的信心等待著最高司令部的命令:向德國的心臟地區發起偉大的進軍。正是:三軍待發,直指德寇心臟;扭轉乾坤,巴頓再做先鋒。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章分解。 第二十三章 難產的計劃 盟軍勇士齊上陣,誓奪頭功搗龍門; 主帥決斷多猶疑,難為猛將小巴頓。 諾曼底戰役結束後,下一步該怎麼辦?關於這一問題,盟軍最高司令部早已著手進行醞釀了。隨著盟軍在西歐大陸的勝利進軍,這一問題日益迫切地擺在盟軍領導人面前。但這一計劃的制訂經歷了頗多周折,並伴隨著美英兩國領導人之間的激烈爭吵。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