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將帥系列 > 熱血豪膽-巴頓 | 上頁 下頁 |
四七 |
|
11月24日,應陸軍部的要求,艾森豪威爾發出了關於這一事件的最全面的報告,這是有關該事件的最權威的官方文件。報告詳細介紹了事件的經過和他所採取的措施以及巴頓在改正錯誤方面所做的努力,然後鄭重地指出:「必須記住,一方面巴頓在這些具體事件中的行為是不可原諒的,瞭解此事的軍官都莫不感到氣憤;但另一方面,巴頓本人愛護、鼓勵並在物質上幫助士兵,這方面的事例不勝枚舉。其結果是,在整個西西里戰役中,第7集團軍始終保持著高昂的士氣。我親自監督了這一事件的全部調查,並採取了在當時看來是適當的步驟,因為我相信,巴頓在任何進攻戰中,都可以發揮巨大的作用,而在這種進攻戰中,作為一個集團軍的指揮官具有忠誠、勇敢和一往無前的精神是非常重要的。……據多次給我的報告說,巴頓最近每次在他部隊的士兵面前公開露面時,他都受到雷鳴般的鼓掌歡迎。」 由於各方面的努力,巴頓仍然留在艾森豪威爾的麾下。但是,就艾森豪威爾來說,巴頓已經達到了他的頂峰。他後來在給馬歇爾的信中說明了自己的這一觀點:「在任何情況下,我不會把巴頓提升到集團軍司令以上的職務。」雖然後來有了集團軍群司令的空缺,但艾森豪威爾從未考慮到巴頓,即使英國人在秋天一再施加壓力,要求美軍加強意大利的行動時,美國軍方仍不願以巴頓取代克拉克。對此,巴頓的傳記作家H·埃塞姆憤憤不平地指出:「美國選拔歐洲戰區最高將領的標準是謹慎的平庸之輩,而不是因脾氣暴躁而受損害的取得輝煌勝利的人。」但艾森豪威爾有自己的道理,他認為:「巴頓具有某些令人遺憾的性格,他魯莽、暴躁,有時容易衝動……可以讓他擔任一個集團軍司令,我敢擔保,他率領的部隊肯定會所向披靡。」正是:現代戰爭需妙算,匹夫豈可掌帥權。艾克心中主意定,巴頓只配任將官。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章分解。 第十八章 悲喜交加 歷盡滄桑終不悔,一身系得幾安危; 壯士癡心在戰場,不斬樓蘭誓不回。 征服西西里之後,巴頓的軍旅生涯正如日中天,他滿懷信心,準備迎接更嚴峻的挑戰。但是,「打耳光」事件幾乎葬送了他的錦繡前程。在隨後的日子裡,巴頓似乎被打入了冷宮,是在痛苦和期盼之中度過的。此時,意大利戰役正打得如火如茶,橫渡英吉利海峽赴歐作戰的「霸王」行動的籌備工作也在緊鑼密鼓之中,而戰場上的常勝將軍巴頓卻似乎成了局外人,被圈在巴勒莫王宮這座金碧輝煌的牢籠之中,無所事事,身旁只有一群同樣百無聊賴的參謀人員。這對於巴頓來說簡直是一種嘲弄和污辱,他憤憤不平,感到命運是多麼不公平。他十分嫉妒克拉克將軍,甚至希望他出一點什麼差錯,以便能夠取而代之。 其實,盟軍司令部把巴頓留在西西里是出於一種特殊的「軍事需要」。由於巴頓在北非和西西里兩大戰役中表現出色,已經引起了德軍對他的恐懼和關注,德軍統帥部稱他「以精幹而著稱」,把他當作戰場上最危險的對手,認為他是「美軍中的隆美爾」。無論巴頓在哪裡出現,都會引起德軍的密切注意,因為他們認為,巴頓出現的地方很可能就是盟軍的主攻方向。因此,德國情報部門對巴頓的行蹤很感興趣,希望通過刺探他的活動瞭解盟軍的戰略意圖和動向。根據這一點,盟軍司令部決定讓巴頓虛張聲勢地周遊地中海,以轉移敵人的視線。 對於巴頓來說,這是一次帶著「光榮使命」的「痛苦的旅遊」。他奉命帶著10名參謀在地中海地區巡遊,到處招搖過市,似乎身負某種重要使命。他先後到過阿爾及爾、突尼斯、科西嘉、開羅、耶路撒冷和馬耳他等地,名義上是視察港口和機場,為巴頓接管這些地區做準備,並不斷地把消息洩露出去。實際上,這是一次真正的遊山玩水。從某種意義上講,巴頓很欣賞這次旅遊,它給了巴頓一生中唯一一次遊覽地中海地區名勝古跡的機會,古老的城堡、拿破崙的誕生地和埃及的金字塔令他流連忘返,難以忘懷。儘管如此,巴頓仍然不能心安理得,他的心始終沒有離開硝煙彌漫的戰場。 1943年停戰日(11月11日)那天,屢遭厄運的巴頓迎來了自己58歲生日,他十分傷感,但仍然表現出不屈服于命運的剛毅性格和職業軍人的風采。他在戰士公墓參加了紀念儀式,並發表了簡短的講話,說道:「我認為,為我們的國家而死死得其所。我們並不為他們的犧牲而感到遺憾,我們到這裡來是為了感謝上帝,因為這些人仍然活著。」大約一個月以後,他在一篇日記中寫道:「我希望在1944年參加規模更大、戰績更佳的戰鬥。……命運之神將繼續保佑我沿著命運之河漂流。」 就在巴頓因「打耳光」事件而離開戰場的短暫時期,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經歷了一場重大的轉折。在蘇德戰場、地中海戰場和太平洋戰場上,反法西斯同盟國都取得了重大勝利,戰爭的主動權已經完全掌握在了反法西斯同盟國之手。但是,退卻之中的德日法西斯作困獸之鬥,拼命抵抗,盟國部隊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巨大代價。如何利用戰局的勝利轉折,進一步加強反法西斯同盟國之間的合作和協同作戰,以便儘快擊潰法西斯國家,成為擺在反法西斯同盟國面前的一個緊迫任務。蘇聯迫切希望美英儘早在西歐開闢第二戰場,迫使德軍東西兩線作戰,加速其滅亡。美英兩國領導人也認識到:重返歐陸的時機已經成熟了。1943年8月,美英兩國政府首腦在魁北克會議上通過了「霸王」作戰行動,決定美英部隊大約於1944年5月在法國登陸,進攻德國腹地。同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美英蘇三國首腦又召開了德黑蘭會議,進一步討論了「霸王」行動問題,羅斯福向斯大林保證,「霸王」行動一定按預定時間進行。會後,盟軍最高領導層決定,任命艾森豪威爾將軍指揮這一偉大的軍事行動。 很快,巴頓就得知了這一消息,他立即從西西里給在阿爾及爾的艾森豪威爾送去兩隻火雞。這是一個很有禮貌的暗示,他提醒艾森豪威爾:巴頓近在咫尺,招之即來。巴頓知道,進行「霸王」戰役必須組織一個集團軍群,這就需要物色適當的指揮人選,而巴頓早就盯住這一位置了。但出乎巴頓的意料,艾森豪威爾大膽地採取了一個任用新人的方案。 艾森豪威爾在決定參與「霸王」戰役指揮工作的人選時,當然也考慮過巴頓。巴頓在北非和西西里的戰鬥表現都證明,他是美軍中最優秀的「進攻型」指揮官,所以,儘管反對巴頓的呼聲仍很強大,但艾森豪威爾卻早已決定要啟用巴頓。但他也清楚地知道,巴頓性情急躁,易於衝動,有時會像孩子似地蠻幹,這一致命的弱點使他沒有資格擔任更高級的領導職務。經過再三考慮,並征得馬歇爾的同意,艾森豪威爾最終任命了更為謹慎和年輕的布萊德雷來當此重任。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