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東條英機 | 上頁 下頁 |
二一 |
|
§十一、戰場潰敗 東條英機是一個狂熱的法西斯分子,他一貫全力支持侵華戰爭,瘋狂推行「治安強化運動」,對解放區實行「囚籠政策」。 解放區軍民創造性地運用毛澤東思想,主動靈活地打擊敵人。在對敵鬥爭中,地方民兵和遊擊隊為了對付強大的敵人,發明了地道戰、地雷戰、交通戰,充分反映了人民戰爭的特點。正如毛澤東同志在《論持久戰》中所指出的:「日本敢於欺負我們,主要的原因在於中國民眾的無組織狀態。克服了這一缺點,就把日本侵略者置於我們數萬萬站起來了的人民之前,使它像一匹野牛沖入火陣,我們一聲喚也要把它嚇一大跳,這匹野牛就非燒死不可。」 據統計,1942年7月至1943年7月,八路軍、新四軍共作戰27500多次,斃傷俘日偽軍近20萬人,勝利地粉碎了東條推行的「治安強化運動」,打退了國民黨掀起的第三次反共高潮,解放區的面積不斷鞏固和擴大,為全面反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由於中國人民對日寇進行的反抗鬥爭以及中途島海戰等太平洋戰場上的一系列戰事,戰場的形勢發生了變化。隨著戰爭的延續,日本的戰線越來越長,東條政府的戰爭經濟也日趨惡化。形勢的轉變促使東條首相採納外相重光葵的建議。即對佔領區,需要進一步貫徹「懷柔政策」,給予某些國家以假獨立,誘使他們和日本「團結合作」。實行「以戰養戰」,共同抵禦盟國的反攻。 在國會中,東條英機大耍反革命兩面派手法,大講什麼「亞洲是亞洲人民的亞洲」,要把亞洲「解放」出來,給予「政治自由」,大力推行所謂「親善睦鄰」政策。 在這種蠱惑人心的宣傳和欺騙政策的掩蓋下,1943年7月,東條首相親自出使東南亞。在新加坡,他與佔領軍物色的緬甸元首巴莫博士會晤。他還安排了與印度反對英國而與日本友好的領導人蘇布哈斯·錢德拉·鮑斯的會談。在很短的時間裡,緬甸、菲律賓相繼宣佈獨立,自由印度臨時政府也宣告成立。當然,這些新政府都是日本的傀儡。 1943年11月5日,在東京國會大廈召開了「大東亞會議」。緬甸、偽滿洲國、汪偽政府、泰國、菲律賓和印度都派出了代表團。與會代表對東條政府搖尾乞憐,大加捧場。會後,還一致通過了所謂的「共同宣言」,號召「在正義與互相尊重獨立、主權和傳統的基礎上,建立共存共榮新秩序;在互惠基礎上,努力加速發展經濟;結束任何形勢的種族歧視」。 東條英機對他導演的這場「大東亞新秩序」的鬧劇十分滿意。日本報紙稱這次會議是「骨肉兄弟的激動靈魂的團聚」,是世界歷史上一次最大的盛會。 然而,只要人們稍加留意,就會發現在這表面和平的背後,是東條政府對佔領區人民肆意的壓榨、瘋狂的掠奪、殘酷的剝削和血醒的屠殺。 僅以中國淪陷區為例。日寇銀行濫發無準備金的偽鈔;低價收購甚至是無代價地徵收農產品;日冠幾乎奪取了淪陷區的全部工礦企業。另外,淪陷區的壯丁也成為敵人掠奪的對象之一,再加上敵人殘酷地屠殺和奴役,使農村勞動力遭到了嚴重的破壞。 淪陷區人民的政治生活自由被剝奪殆盡;經濟生產更是痛苦不堪,每日在饑餓和死亡線上掙扎。 但是,淪陷區人民並沒有屈服於日冠的淫威。他們利用罷工、罷課、遊行示威、武裝起義等各種方式進行英勇頑強的反抗。這些反抗對打擊和動搖日偽統治,起了一定作用。 在太平洋戰場,盟軍於1943年5月奪回了阿圖島,8月中旬又收回了基斯卡島。盟軍在阿留申群島和西南太平洋的進攻,迫使東條英機重新規劃他在太平洋上的戰略行動。 1943年9月30日的御前會議上,東條政府和大本營制定了《今後應採取的戰爭指導大綱》。其中規定:「在太平洋及印度洋方面,包括千島群島、小笠原群島、內南洋(中,西部)群島及西部新幾內亞、巽他群島、緬甸這一圈子,為應該絕對確保的重要地區」。 與此相對立,美國戰略計劃人員一直在尋求打敗日本的途徑。他們認為只有「通過中太平洋全面作戰,南北兩翼進行支援」才能擊敗日本。美軍先後佔領了馬金、誇加連、埃尼威托克等一系列重要的島嶼。1944年2月,美軍又對戰爭初期被稱為「太平洋上的直布羅陀」的特魯克進行襲擊。 這一連串的災難和美軍咄咄逼人的攻勢,促使東條的朋友兼顧問佐藤主動向他建議:「我們應該撤到菲律賓,在那裡一決雌雄。」 「你跟參謀本部商量過嗎?」東條陰沉地問。 「問題就在這裡。參謀本部肯定反對這樣一個計劃。我認為應該說服他們。首先要做的就是放棄卡羅林群島和馬裡亞納群島,退到菲律賓。」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