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東條英機 | 上頁 下頁 |
八 |
|
§五、對蘇挑釁 「七·七事變」爆發之前,日本國內政局並不十分穩定。昭和12年(1937年)5月31日,由於林內閣急於組成一個包括以軍部為中心的右翼勢力在內的新黨,從而刺激了各位重臣,引發了原有政黨的反抗,導致了林內閣的總辭職。6月1日,近衛文麿受命組閣。 近衛文麿實際上是受到在政界握有實際領導權的軍部的支持。近衛文麿的上臺,對日本法西斯軍國主義而言,無疑是一件盼望已久的大好事。 近衛文麿任首相後,首先對內閣進行了改組。他認為,要想借助處理事變的機會永遠樹立重視東亞地區的國策,就必須加強內閣力量,具體實現舉國一致和真正的軍、政一元化。這就必須加強陸軍在軍部的地位。 這與日本軍部的想法是完全相符合的。昭和13年(1938年)5月26日,軍部電令東條英機中將自中國東北飛回東京羽田機場。5月30日,正式任命東條英機擔任陸軍次官,成為6月2日被任命為新任陸相的板垣中將的助手。 板垣征四郎與東條英機同是岩手縣人,陸軍士官學校第十六期步兵科畢業生,比東條英機高一屆。他也讀過陸軍大學,畢業後即被派往中國東北。後來任參謀本部部員,「九·一八」事變時任關東軍高級參謀。再往後他還擔任過奉天特務機關長,滿洲國軍政部顧問、關東軍參謀長等職。「七·七」事變時,任師團長,所率部隊是關東軍的精銳,也是屠殺中國人民的惡魔。 板垣征四郎和東條英機兩人是莫逆之交,而且都是狂熱的軍國主義分子。他們一同執掌當時日本的陸軍軍政,只會給日本政府帶來更加鮮明的軍國主義色彩,而軍部的對外擴張,則更可肆無忌憚了。 6月18日,東條英機受命兼任陸軍航空本部部長。無論是陸軍次官還是陸軍航空部長,都是特別重要而繁忙的工作。東條英機當時可謂非常賣力,拚命地工作。 日本軍部當時的既定國策是盡可能早地征服中國大陸,以之為基地,向西進攻蘇聯,與德國和意大利彼此東西呼應。1937年11月,德、意、日法西斯簽訂了《日本·意大利和德國議定書》,實際上就是軸心國集團成立,共同防共。1938年年初,日本又積極謀劃簽訂德、意、日三國軍事同盟。同年5月初,日本陸軍部、海軍部和外務省擬定了德意日三國加強合作以對付蘇聯的基本方案。 為了向德、意表明反蘇決心,同時試探蘇軍的反應,東條英機等人主持陸軍部策劃了對蘇軍事挑釁事件——張鼓峰事件。 張鼓峰是中蘇邊界附近海拔僅150米左右的一個小高地,距其北面約兩公里左右還有一座略低於張鼓峰的沙草峰。自此兩處,天氣晴好時可遙望海參崴港。7月16日,東條英機等電令駐朝日軍第十九師團在邊境集結,準備發起對蘇攻擊。7月30日,日軍首先派一個營占了張鼓峰,第二天又派一個步兵營攻擊沙草峰。日蘇雙方的軍隊,圍繞這兩個山峰,反復進行了殊死的戰鬥。8月5日,蘇軍集中優勢兵力開始反攻。戰鬥導常激烈,持續了5天。8月10日,蘇軍終於將兩座山峰奪回,擊退了日軍部隊。此次事件,日軍出動7000餘人,火炮37門,蘇軍出兵兩萬,火炮近百門,坦克200輛。蘇軍在整個事件中堅持了自衛的原則,並不想擴大事態;日軍挑釁失敗,也不敢貿然擴大事端。8月11日,雙文簽訂了停戰協定。 此時,日本政府內部對德、意、日三國軍事同盟的攻擊對象發生分歧,有的主張分別與德、意兩國簽不同內容的協定,不必將英、美樹為攻擊對象,而東條英機等人則堅持要將英、美、法、蘇均作為作戰對象。一時間日本內閣亂紛紛,終於導致近衛內閣下臺。 儘管近衛內閣下臺了,可陸軍部的東條英機等人仍希望儘早簽訂德、意、日三國軍事同盟,以便將來攻擊蘇聯時得到德、意的軍事支持。 在擔任陸軍部次官時期內,東條英機即喧囂,要確定「對蘇、支(中國)兩國同時正面作戰」。實際上在他任職關東軍期間,就已充分地考慮過對蘇聯、中國同時正面作戰所需的物資、精神準備問題。在昭和13年(1938年)11月28日上午9時30分召開的「陸軍管理事業主懇談會」上,東條英機發表了據稱當時是極具所謂爆炸性的演說。 東條英機演講的中心意思,就是主張日本應以英、美為未來戰爭的對象,同時加速日本軍需生產能力的擴充,加強國家總動員的體制為進一步擴大對中國的侵略和準備對蘇的作戰而努力。從這裡也可看出,在東條英機的頭腦裡日本國防的基本動向就是對外擴張,侵略。當時他雖然只是陸軍部的次官,但卻敢毫無顧忌地在公開場合叫囂戰爭,其戰爭狂人的本性可略見一斑了。其演講在日本國內外引起了異乎尋常的反響,國際輿論進一步認清了日本軍部特別是東條英機的戰爭販子嘴臉,日本國內進步力量對此也大加鞭撻。日本經濟界更是感到震驚不已,一時間股市指數狂瀉不止,人們大罵東條英機「好似惡魔一般」。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