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達·芬奇 | 上頁 下頁 |
九 |
|
為了掩飾自己內心的恐慌,他左手在耶穌面前拉回食器,弄翻了小鹽壺。畫家利用光線在猶大臉上的陰影,暴露了這個叛徒鄙陋的面貌和醜惡的靈魂。 畫面上每個門徒的面貌都栩栩如生,能看出每個人內心深處所受到的震撼,看出他們在世間最難解和最恐怖的罪孽面前所受到的深重打擊。 在這極度緊張而又充滿忠誠和義憤的門徒的包圍中,耶穌沉靜、安祥、莊嚴、肅靜、視死如歸。從他背後餐廳正中的窗外,透進夕陽的光輝,照在他的頭上,形成了自然的聖光。他自然地成為畫面表達的靈魂。 達·芬奇不僅把戲劇性的衝突用到繪畫中來,用以揭示人物的性格和內在特徵,他還運用科學的手法,使畫面在形成和內容、技巧和思想上達到了完美的統一。在空間處理上,他巧妙地利用餐廳壁面的空間和畫面上被描繪出來的空間的相互關係,讓他的畫佔據餐廳牆壁較高的位置,再適當安排畫面的水平線,使觀眾的視覺和心理產生錯覺,仿佛自己就是置身于耶穌及其門徒就餐的餐廳,親眼看到「最後的晚餐」中的真實情景。此外,達·芬奇還獨創性地運用了透視法和遠近法。他讓耶穌成為整個畫面的數學中心,驅使一切透視線都集中在耶穌的頭上。從天花板到地板的透視,桌毯到壁掛的遠近感,都是以耶穌的頭顱作為中心點。這樣,整個畫面呈現著一種「向心力」顯示出集中、統一的構圖美。 達·芬奇的《最後的晚餐》與後來米開朗基羅(1475—1564)的最後審判》、拉斐爾(1483—1520)的《雅典學派》並稱為文藝復興盛期的三大傑作,成為古典藝術遺產中最具有紀念碑性的典範作品。歐洲畫壇認為這幅畫是所有偉大畫卷中的最佳珍品,是歐洲藝術的拱頂之石,是千古不朽的傑作。 可是,《最後的晚餐》經歷了百年滄桑,曆遭浩劫,現在已被弄得模糊不清了。儘管達·芬奇自己發明了「油色」,即膠粉蛋彩,也容易裂紋脫落。1652年,修道院的僧侶為了擴大門洞,把壁畫中央人物的足部挖去一塊。1796年,拿破崙的軍隊佔領米蘭,把原餐廳作了馬廄,壁畫中人物頭部遭到士兵的損害。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餐廳又遭英美軍隊的炮擊。近年來畫面上黴菌叢生,出現許多原先沒有的色彩,幸好這幅作品早有臨本,其中以1510年所臨的一幅最為完美,幾乎與原作無異。但這畢竟不是出自達·芬奇本人的手筆,其精要之處,也就不易見到了。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