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達爾文傳 | 上頁 下頁
四七


  在這部著作的第一章裡,他考察了環形島、珊瑚島。因為這些島嶼的起源問題曾經有過一些很不正確的、有時甚至是虛構的假設。他描寫了他親自研究過的環形島基林,描寫了暗礁外緣的珊瑚,圍成礁湖的珊瑚式的藻類地帶、礁湖本身、下沉到礁湖底層的沉積物以及靠吃淤泥和珊瑚的動物(綠鮶和管海參),描寫了暗礁和小島嶼的變化情況。他強調指出,所有這些為數極多而又分散極廣的島嶼露出海面並不高,而從礁石的表面算起,海洋通常越是很深的,這種深度就要求形成環形島的基地有很大的陡坡。

  在第二章裡,他談了堡礁,寬闊的水道一礁湖把它們和陸地分割開來。他以圍繞一個島嶼或一個群島嶼的堡礁的若干例子表明,堡礁的形狀和結構非常近似環礁的形狀和結構。他用某些環礁和某些堡礁(帶有從礁湖裡透過暗礁而露在外面的部分)的平面圖直觀地說明了這一想法。

  在第三章裡,他談的是有綠壁的礁或者說岸礁,它們距陸地比堡礁近得多,而且在它們與海岸之間,沒有礁湖那樣的深水地區。

  他在第四章裡描述了珊瑚礁的成長。他在這裡廣泛地論述了對珊瑚礁增長的有利條件,它們生長的速度以及形成暗礁的珊瑚蟲生活的深度。對於他所有的論斷來說,極端重要的因素是,這些珊瑚蟲在低於最低限的深度中是不能茁壯成長的。當然,對於岸礁來說,這並不困難,但對於堡礁和環礁來說,就會產生極大的困難。令人不解的是,為什麼堡礁的礁石或沉積物的淺灘在所要求的深度範圍內向海延伸那麼遠,更有甚者,為什麼如上面所說的分散很廣的環礁,如果它們都處於山頂,就無論如何也不會高出海平面,而為什麼這些山頂本身在島嶼如此分散的情況下,在大多數的情況下總有點達不到海的表面。

  在具有極其重要的理論意義的第五章裡,達爾文批判了過去關於在噴火山口或在由沉積物變來的水下淺灘上形成大群島的環礁的假設,排除了最費解的地方而發展了他自己的學說。他認為,堡礁是由岸礁形成的,而環礁是由堡礁形成的,這種形成,一方面是通過陸地緩慢下沉,另一方面是通過暗礁的珊瑚的增高來進行的,而這種增高過程就讓珊瑚在陽光、氧氣和水的運動都極其有利的條件下生活。他用簡略而又直觀的示意圖說明了自己的這一思想。和平常一樣,他不局限於對自己理論進行一般的解釋,也不局限於自己理論的一些主要論點,而是著重談了在前面幾章中描寫到的而又需要作專門研究和說明的那些特殊情況。

  最後一章談的是珊瑚結構的類型的分佈情況;地圖上的深藍色表示環礁的分佈情況,淺藍表示堡礁的分佈情況,而紅色表示岸礁的分佈情況,達爾文根據自己的理論正是用藍色表示他假設的下沉部分,紅色表示升高部分或定態部分。地圖表現出來的是一幅異常醒目的圖景。看來,沒有形成五光十色的東西,下沉部分占了大片大片的空間,升高部分也同樣如此,相反,深藍色的斑點或淺藍色的斑點在地圖上恰恰是在那些地方相互混雜起來;根據理論,這很容易用完全相同的一些理由(下沉)來解釋。

  一八四二年五月十八日,達爾文到過梅爾,六月十五日到過施魯斯伯裡。很可能,他在這兩處地方都住過幾天。在這些美好的日子裡,正如他所說的那樣,他終於「使自己」在這裡首先用鉛筆草草擬就他的相當完整的物種起源的理論概要,正如我們所看到的,這個理論早在一八三九年「就在他的頭腦中形成了」。《概要》的手稿後來藏在唐恩的莊園裡一個樓梯下面的壁櫥裡,這個壁櫥從來「沒有用作文件櫃,很快成了裝那些不想消毀的東西的倉庫」。手稿在達爾文死後十四年,當繼承人拆毀這座莊園時才發現。手稿看來是非常有趣的,所以弗朗西斯·達爾文在紀念查理·達爾文誕生一百周年時把它加上自己的注釋出版了。這一點是很不容易做到的,因為《概要》是用軟鉛筆寫在質量不好的紙上,有一些地方很難讀懂:很多詞尾難辨認,而且沒有上下文就無法讀出這些詞。顯然,《概要》是用極簡單的文體匆匆草就的,塗抹和修改的地方很多,這大概是在寫的時候做的,手稿不能產生這樣一種印象,它是經過小心翼翼地讀了幾遍的。總的說來,這是一部把自己所明白的東西非常倉促寫出的筆記,而不是一份使別人信服的材料。

  弗朗西斯·達爾文在說明他對《一八四二年概要》總印象時說:「值得指出的是,在一八四二年,即在發表《起源》(物種)的十七年前,我父親能夠非常完整地擬出他未來著作的概要」。實際上,如果把《概要》同《起源》相比較,那麼不由地使人對《概要》的完整性感到驚奇,也就是說,《起源》所有的基本章節,所有的基本思想和想法,在《概要》中都已包括進去了。的確,在比較大的章節中也許只是缺少「性狀的分歧和中間類型的絕滅」的原則。所有其它的東西都已有了,雖然《概要》的篇幅大約只是《物種起源》的第六版的篇幅的十五分之一,是第一版的篇幅的十二分之一。此外,在一些不通的、含混的和沒有寫完的句子中(要知道,這是他匆忙寫的筆記),——達爾文承認,文字潤色工作總是使他感到很吃力——我們有時突然碰到富有表達力的、通順流暢的長複合句或用得很恰當的比喻,這些都是我們在《起源》一書上所熟知的,「總結」的開頭就是這樣——關於自然選擇的各章;把過去對生物(好象對怪物一樣)的看法比作野人看軍艦,而野人並不知道,軍艦是什麼時候和怎樣製造的;最後,《起源》著名的結束語也是如此。

  在把自己的偉大藝術品奉獻給世界的偉大藝術家那裡,我們經常發現用簡單的線條勾畫出的這些藝術品的初稿。常常令人感到驚奇的是,在這些草稿中已經有了全部的構圖,也許只是在人物和形狀方面略有不同,而有些地方,有些形狀和輪廓已被畫出來,而且抓住了最精彩的地方,完全和未來的圖畫一個樣了。這些草稿有時受到行家們的珍視程度並不亞於圖畫本身,這是可以理解的,由於用的線條少,所以主要隱秘的和本質的東西往往就在這裡表現得比大圖畫要清晰明顯,因為大圖畫中大量細膩的描繪,大量的線條和顏色,沖淡人們對主要東西的注意力。我們可以把《一八四二年概要》比作這樣的草稿或天才圖畫的草稿。例如,達爾文關於變異的基本思想從最初幾行文字裡就描寫得十分清楚和準確!在一小段裡,選擇的兩種形式的輪廓已經描寫得十分清楚了!

  我們可以想像在梅爾或者在芒特、施魯斯伯裡從事這種工作的達爾文。我想,無論在哪裡,達爾文都會感覺象在家裡一樣。無論在哪裡,人們都習慣了他這個「忙人」(埃瑪的話)——近來他完全在忙於撰寫許多文章來總結他環球旅行時的觀感和調查。當然,這裡沒有人妨礙他工作。的確,他離開了使他感到不適的煙霧彌漫的倫敦來到了農村,來到了空氣新鮮的地方,好讓自己休息一下,但是如果無事可做他未必能休息好。

  他已習慣於工作,而在這裡他只是「使自己」改變工作的題目罷了,可能因為撰寫地質論文的細緻工作使他有些疲倦。他暫時把這一工作擱下,但他非常喜歡思考和修改關於物種的筆記:筆記大量增加了,而且需要把搜集的材料加以分析和整理。他深信,物種是變化的,一些物種生長出另一些物種,但又確信,這種意見會遭到強烈的反對,眼前還存在著困難。對所有這些困難也要進行分析,困難嚴重到什麼程度,本人應該相信一切,並使讀者也深信不疑。在任何情況下,他都不再相信物種是創造的和不變的。這是非常嚴肅的問題。他要寫出一本書來,不過這是一本公正誠實的書,書中將要表達自己的信念和自己所有的疑問。

  不過,應該想到,一貫相信創造的物種是不變的大多數博物學家,如果看到這種書是在重複拉馬克的蠢話,他們就不會閱讀完,就會把它當作一種幻想的書面拋棄……因此,應當比較明智地做事,應當從不嚇跑讀者,並使讀者能夠同意的東西開始,而任何一個只要稍微懂得一些畜牧業和植物栽培成就的人都知道,人如何開始在有力地改變著動植物,培育出大量的新品種。為什麼人能夠改變動植物而不能被自然界改變呢?首先應該說,人在培育出新品種時所使用的手段,實際上就是自然界在創造那些變成物種的族時所用的手段。如果用這樣的形式闡述進化思想,讀者也許不會拋棄這種書,並對自然界中各種形態進化的可能性和或然性感到興趣。然後就該舉出贊成和反對各種物種都起源于共同的祖先這一學說的盡可能的證據。這一論斷確定了未來的書的「提綱」,而達爾文也就匆忙地把自己的這一想法記錄下來。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