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杜邦 | 上頁 下頁
四四


  在格林沃爾特的努力下杜邦公司開始全面進入南方各州。南方各州成了杜邦公司50年代最廉價的勞動力市場,加之那裡豐富的石油、水力、煤,因而也是最寶貴的資本市場。60年代在那裡開辦了更多的工廠,生產類似羊毛的的確涼、氰化鈉和氧化氫等化工產品。

  聯邦政府遵循冷戰政策,實行了支持美國各公司在海外進行大量投資的計劃。加之馬歇爾計劃鼓勵美國大企業對電子、汽車、人造橡膠、石油和農業機械等工業及其市場實行控制,使杜邦公司找到了擴大市場的另一種方法。杜邦公司總裁格林沃爾特及其同僚們所想的和做的跟聯邦政府的首腦們正相吻合。美國政府認為,在當時「經濟穩定」仍然是美國外交政策的特點,助理國務卿艾奇遜在國會的一次演講中強調說:「這樣主要是本國利益問題。」當時美國海軍一份文件道出了問題奧秘:「從現實看問題,一切戰爭都是由於經濟原因。要使戰爭在政治上能被接受,總是要涉及一些思想意識上的爭端,將來可能發生的任何戰爭,毫無疑義地不會超越歷史上的先例。」

  在大肆渲染「赤色恐怖」的叫囂聲中,一些裝備著海外基地,配有美國軍隊的大型軍火庫建立起來了。各大企業、大公司、大財團紛紛向海外爭奪投資市場,於是美元流到哪裡,美國的國旗也很快在哪裡飄揚。1950年6月25日,美國發動了侵朝戰爭,這是冷戰時期發生的一次局部戰爭。

  朝鮮於1910年8月被日本帝國主義全部侵佔。1945年8月15日,金日成領導的朝鮮抗日遊擊隊配合蘇聯紅軍解放了朝鮮北部,但朝鮮南部被美軍佔領並扶植了一個李承晚傀儡政權。1948年9月,朝鮮人民民主共和國成立,1950年6月25日,美軍以保護李偽政權為藉口,在仁川登陸,並入侵北朝鮮。美國的噴氣式飛機在朝鮮城市和農村狂轟濫炸,到處一片焦土,屍橫遍野,麥克阿瑟指揮的美軍一直打到中國邊境的鴨綠江邊,並轟炸了中國的邊境城市,威脅中華人民共和國,揚言要使用原子彈。於是,中國派出了中國人民志願軍進行抗美援朝戰爭,一舉將麥克阿瑟趕回南朝鮮。中美軍隊在朝鮮戰場上進行了第一次生死搏鬥和較量,以美國失敗而告終。

  朝鮮戰爭爆發,中國參戰並取得勝利,使華盛頓感到恐慌,這種恐慌感也傳染了威明頓的杜邦家族。對共產主義懷著極大恐懼和仇恨的伊雷內·杜邦叫嚷,給蔣介石獨裁政權增加援助,「幫助蔣介石把赤色分子趕出中國,而不僅僅把更多的美國人送到朝鮮」。作為政治家和總統的杜魯門頭腦比伊雷內自然清醒得多,他知道他遇到了一個難對付的對手。他回避了伊雷內進攻中國的提議。不久美國派遣第七艦隊進入臺灣海峽巡邏,保護蔣介石。

  這也是對中國實施「冷戰」的手段,軍備競賽和朝鮮戰爭給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新出現的軍界、工業界集團帶來了好生意,尤其是各大公司。他們接受政府大批軍火訂貨,杜邦公司自然少不了豐厚的一份。1950年杜邦公司獲得了13.3%的年利,這是該公司所取得的最高年利之一,通用汽車公司獲得的利潤更高,在1950到1952年的戰爭年代裡,通用汽車公司平均每年利潤率在付稅之前相當於最繁榮的1926年的6倍,從1950年7月到1952年6月,通用汽車公司在軍火合同上總計賺了55億美元。

  這時期對權力的依賴乃是格林沃爾特的發財之道,杜邦家族曾支持過的威爾遜副總統那時主管國防部,他給了杜邦家族不少好處。如1960年化學工業的發展與研究的經費,政府提供了20%,幾乎有一半給了格林沃爾特領導的研究開發部。國防部還照顧了雷明頓武器公司和美國橡膠公司大筆生意。

  格林沃爾特充分利用國際國內的這種大搞冷戰、大搞軍備競賽和打局部戰爭的條件,把杜邦財團的觸角伸到了一切領域,在對美國經濟有重大影響的一些大公司投資,如美國最大的造船公司之一紐波特紐斯公司,北美航空公司,波音飛機公司,從中獲得了巨大利潤。凡是有高額利潤可圖的格林沃爾特都運用政府權力,捷足先登,如導彈彈體和火箭發動機技術,杜邦公司都遙遙領先。軍備競賽時期核武器成了大國角逐的熱點領域,其結果是出現了氫彈,格林沃爾特最幸運最自豪的是美國從原子彈到氫彈的試驗和生產都是在他參與之下獲得成功的。1950年8月,格林沃爾特接受了美國原子能委員會的委託生產氫彈的合同,成了美國氫彈生產四大家承包商之一,而杜邦公司無疑在經驗、技術方面都是處於領先地位的。

  4.海外擴張與越戰財閥

  杜邦公司在50年代初的重大舉措,主要是加大海外投資計劃,爭奪海外投資市場,在此之前出口業占領先地位而在國外投資設廠方面,卻處於落後狀態。日漸增加的捐稅和通貨膨脹,使它從國內工廠投資獲得10%的傳統利潤越來越困難了。在杜邦公司企圖保住通用汽車公司股息,而在法院屢次敗訴後,更促使它轉而不斷向國外發展,從1957年起,杜邦公司相繼在荷蘭建立了它獨資經營的第一家國外子公司,在北愛爾蘭的德裡建築一家價值3000萬美元的氯丁橡膠工廠,試圖打入共同市場。為了把投資重點轉向海外,格林沃爾特採取了一個重要措施,就是成立國際部,小沃爾特·卡朋特的兒子沃爾特·薩姆·卡朋特第三被任命為總經理。

  國際部是在原外國關係部基礎上組建的,但它的業務範圍更為廣泛,更直接而細緻,凡有關杜邦公司所有國外企業的行政管理以及財政收益,都由它直接向執行委員會負責。杜邦公司在海外經營並不拘泥於一種方式,根據海外市場變化隨時變換,主要看哪種經營方式利潤更高而定,或者側重輸出資金和技術,或者側重直接出口產品。1953至1957年間,由於海外有的地區社會動盪不安,投資辦廠週期拖長,於是採取直接出品,使利潤從一億美元迅速上升到1.46億美元。這是佔領海外市場的最靈活的策略。

  國際部採取的另一個佔領海外市場的策略,就是銷售行動必須跟上世界市場需要,當一個新產品一出廠時立即在國內外市場同時採取行動。到1963年,杜邦公司已在海外13個國家,興辦了35家工廠,有一萬六千余名外國勞工在為杜邦家族創造財富。60年代,是美國侵略戰爭正緊張而激烈進行的年代。隨著戰爭的逐步升級,美國投入的軍力、軍火和軍用物質需要量越大,因為對杜邦公司的軍用工業品的生產給予了新的促進,杜邦公司巴不得戰爭越升級越好。他們這種心情和朝鮮戰爭時一樣,唯恐天下不亂,天下不戰。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