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從乞丐到元首 | 上頁 下頁
二二七


  1943年4月9日淩晨3時,2000多名武裝党衛軍的步兵,在坦克、火焰噴射器和爆破隊的配合下,向華沙猶太區發動了進攻。他們原以為會迅速取勝,卻不料遭到頑強抵抗。猶太戰士共約1500人,使用的武器是長期偷運進該區的:計有數架輕機槍,許多手榴彈,100只左右步槍和卡賓槍,數百隻手槍和左輪,還有莫洛托夫雞尾酒。希姆萊原以為3天便可結束戰鬥,但至當日傍晚,他的人馬不得不撤退。這場單方面的戰鬥日復一日地繼續著,令党衛軍指揮官雨爾根·施特羅普將軍狼狽不堪。他不明白的是,「這些廢物和劣等人」為何不放棄這一眼看已無望的事業。他報告說,開始時,他的手下雖然抓獲了「相當數量生來就是懦夫的猶太人」,但事情已越來越難。「由20至30個男人組成的新的戰鬥小組,在同樣數量的女人的配合下,不斷掀起新的抵抗。」他注意到,婦女的舉動尤使人為難——她們常把藏在她們的燈籠褲裡的手榴彈甩了出來。

  在遭挫折的第五天,希姆萊下令「用最嚴厲的手段和最兇殘的辦法」將猶太區夷為平地。施特羅普於是便決定把整個猶太區變為火海——一幢幢房子被燒。他報告說,房子雖然起火,裡邊的猶太人卻堅持到最後一刻,然後才縱身從樓上跳下。「骨頭摔碎了,他們仍力圖爬到街道另一邊未著火的樓房裡去……猶太人和土匪們冒著活活燒死的危險,爬行在烈焰中,而不願被我們生俘。」

  守衛者們以不朽的英雄氣概,戰鬥了兩三個星期,由於彈盡糧絕,最後不得不躲進下水道。5月15日,猶太人殘存的抵抗據點已寥寥無幾,槍聲也稀疏下來。次日,施特羅普將軍下令炸毀位於華沙市內「雅利安人」區的特羅麥基猶太教堂,以慶祝此次戰鬥的結束。在剛好4個星期的時間裡,一支小小的猶太軍,抗擊了數量上佔優勢、裝備又精良的德軍,打到最後一兵一卒。被俘的5.6萬多人中,7000人被當場槍斃;2.2萬人被送至特萊勃林卡和盧布林;其餘則被送進勞工營。德軍的官方傷亡數字——顯然已被縮到最小——是死16人、傷85人。更重要得多的是,它打擊了希特勒之「猶太人是懦夫」的觀念。

  §(2)

  那年6月上旬,教皇庇護十二世就滅絕猶太人問題,秘密地向「紅衣主教神聖學院」發表講話。「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向有關當局要講的每個字,以及我們要做的一切公開講話」,在解釋他如何不願意公開進行譴責的原因時說,「都必須根據受害者的利益,仔細地推敲和衡量,以免事與願違,使他們的處境更加困難。」但,他未說出口的是為何要小心從事的另一個原因,他認為布爾什維主義要比納粹危險得多。

  羅馬教皇教座的處境是可悲可歎的。這一講話卻成了無意的傷害。在教皇的指引下,天主教會所拯救的猶太人,比其他任何教會、宗教機關和拯救組織所拯救的之和還多。眼下,在教堂內,在修道院裡,甚至在梵蒂岡城內,還藏著成千上萬的猶太人。盟國的記錄要可憐得多。英美兩國,儘管大唱高調,卻未採取任何有份量的行動,只對少數幾個受害的猶太人進行庇護。那年簽署的莫斯科宣言——由羅斯福、丘吉爾和斯大林共同簽署——將受希特勒之害者按慘重程度依次排列為:波蘭人、意大利人、法國人、荷蘭人、比利時人、挪威人、蘇聯人和克裡特人。很奇怪,猶太人竟未提及(這是美國戰爭情報處立下的政策),對此,世界猶太人委員會進行了強烈抗議,結果卻無濟於事。將波蘭猶太人隨隨便便地算成波蘭人,如此等等,在「三巨頭」對納粹恐怖主義的總分類中,「最終解決」便石沉大海了。

  丹麥人之正義感和勇氣,與「三巨頭」遲遲不敢面對有計劃有步驟地滅絕猶太人的事件這一事實,形成了鮮明的對照。他們雖受德國人的佔領;卻毅然將國內6500名猶太人幾乎全部運到瑞典。還有希特勒的盟友芬蘭人,他們「拯救」了國內4000名猶太人(只有4人未倖免於難)。還有德國的另一個盟友日本人,他們為報答在日俄戰爭中(1904—1905)猶太人開的昆—勞埃伯公司給予日本的資助,在滿洲為5000名流離失所的歐洲猶太人提供庇護所。

  然而,為阻止在「東方」發生的暴行而出力最多的要算是一名年僅34歲的德國人了。他是希姆萊的律師,名叫康拉德·摩根,其父是鐵路管理員。從學生時代起,摩根就沉溺於法律倫理學,甚至在就任党衛軍法官一職後,對不法之舉(不管犯者為誰)仍直言反對。由於他之嚴格按證據所作的判決觸怒了上司,摩根便被派往前線某党衛軍師部工作,以示懲罰。由於他名聲太大,他遂於1943年被調至党衛軍保安處經濟犯罪案辦公室任職,不准他處理政治案件。那年夏初,他奉命到布痕瓦爾德集中營,對一樁長期懸而未決的貪污案件進行常規調查。涉嫌者系該營的指揮官卡爾·科赫。人們懷疑他將集中營的勞工租給民間雇主,從而吃糧食空額等,總的說來,為謀取私利而辦集中營。初步調查的結果仍不足以為他定罪;另外,還有一大群人支持科赫,認為他無辜。

  7月間,摩根前往魏瑪,下榻於希特勒最喜歡的當地旅館——「大象旅館」,不聲不響地開展調查研究。令他奇怪的是,他發現,坐落在魏瑪上方一座山頭上的集中營,竟景色宜人,裡邊的設施油漆一新,很乾淨;地面上鋪滿了青草和鮮花。營內的犯人看上去很健康,曬得黑黝黝的,吃得也不錯。他們能定期通郵;營內有一個大圖書館,藏有各種外文書籍;演雜技、放電影、舉行體育比賽——甚至還有一所妓院。在深入進行瞭解後,摩根發現,布痕瓦爾德營內的貪污案始於「水晶之夜」,大批猶太人來營之後。不幸的是,案情越接近科赫,證據便越不足。他發現,知情的犯人常湊巧死亡。從他們的案卷中,他發現,各人死亡的日期又相隔數年,死因也各不相同。他懷疑系謀殺,便下令調查。他的調查人員找不到線索,拒絕繼續調查。

  要是常人,他就會放棄調查了。但摩根確信。他們肯定犯了罪,便親自進行偵探。他出入於當地各家銀行,向他們出示看上去像官方的證件,並假稱自己是奉希姆萊之命,前來查閱科赫的帳戶的。他的努力得到了報償。在一家銀行裡,他發現了一份無法否認的證據——科赫侵吞了10萬馬克。摩根還深入調查了監獄記錄,發現證人們已在秘密牢房內被處決。他終於拿到了謀殺的罪證。

  摩根帶著一皮包材料和證據去了柏林。他的上司刑警局長對他搞的證據卻嗤之以鼻,未料到摩根對他的差使如此認真,連忙指使他去找卡爾登勃魯納——海德裡希的接任人。他也同樣表示厭煩——並假惺惺地說:「這不關我的事。到慕尼黑找你自己的老闆去罷。」摩根忠於職守,將證據轉至党衛軍法律部。他們也不願負責。「這些事你得告訴希姆萊」,部長說。於是,摩根又趕赴希姆萊的指揮部,但希姆萊拒絕見他。

  有個希姆萊身邊工作的人員對他深表同情;在他的幫助下,摩根草擬了一份措詞謹慎的電報,扼要地說明了案情。現在的問題是如何將此電報親手交給希姆萊。不知何故,此電竟溜過了官僚機構這個障礙,落到了希姆萊手中。沒有想到,希姆萊竟授全權予摩根,讓他繼續調查科赫和他的老婆,以及與此案有關的所有人員。此舉令幾乎所有人都驚詫不已。有人認為,這是希姆萊不信任各集中營之總管奧斯瓦德·波爾之故;其他人則相信,他並不瞭解此案是個潛在的「潘朵拉之盒」(出自希臘神話。為懲罰普羅米修斯盜天火下凡,天神派潘朵拉下凡。下凡時,天神送給她一個盒子。她打開一看,一切災害罪惡全從裡邊跑到人間,只有希望還留在裡邊。——譯注)。最深知希姆萊的秉性的人們覺得,這是他的奇特的榮譽感的另一例。

  §(3)

  「殘忍也有一顆人心」

  ——威廉·布萊克

  在國社黨的高層人物中,恐怕找不出一位比海因裡希·希姆萊更矛盾的人物了。他的魅力,他之彬彬有禮以及他在會議上表現出來的謙虛和對道理的深明,在許多人腦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外交界人士將他描述成一位具有冷靜判斷力的人物;抵抗運動的同仁則認為,在納粹的領導層中,他是唯一可用來結束希特勒統治的領導人。在霍斯巴赫將軍看來,他是元首的罪惡精靈,既冷靜又善籌謀,「是第三帝國裡最厚顏無恥的人物」。梅克斯·阿曼則認為,他是「羅伯斯庇爾或熱衷巫術的耶穌會之流」。國聯駐但澤前高級總督卡爾·布克哈特覺得,希姆萊之所以成為一個罪惡人物,是因為「他有集中精力於小事的能力,善於欺上瞞下,且有一套非人道的方法論;他有點像機器人」。在他的小女兒古德倫眼中,他是個慈父。「不管人們說我爸爸什麼」,不久前她說過,「不管人們怎樣罵他,或將來罵些什麼——他都是我的父親,是最好的父親。我過去愛他,現在仍愛他。」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