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從乞丐到元首 | 上頁 下頁 |
一九七 |
|
修改後的進攻計劃於12月7日呈給了希特勒。他把向莫斯科進軍的時間改在波羅的海沿岸各國被消滅、列格勒被佔領後,並把這次戰役的代號「奧托」改為一更有意義的名字:「巴巴羅沙」(「紅鬍子」)。這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大帝一世的綽號——他曾於1190年率軍東征,奪取「聖地」(即巴勒斯坦——譯者注)。他說,「駐紮在西部邊境的大部分蘇聯紅軍將被消滅,方法是用機械化尖兵,像一把尖刀,深深插進蘇聯腹地。」這樣,那些仍有戰鬥力的紅軍,也無法撤回蘇聯的後方。「此次戰役的最終目標是要在伏爾加——阿爾漢格爾一帶豎起屏障,擋住俄國的亞洲部分。這樣,如有必要,俄國賴以生存的最後地區烏拉爾便可用空軍加以消滅。」 哈爾德懷疑,希特勒僅僅是在恐嚇。他於是便問恩格爾:這是否是一份真正的計劃?這個副官認為,希特勒本人也不知道。然而,骰子業已擲出,遠征計劃已付諸行動。對那些主張勝利後應有節制,要德國停止侵略,一心只想坐享征服果實的人們,希特勒是沒有耐心的。這些人宣稱,歐洲的大部分已落入希特勒之手,假以時日,英國也只好承認他在歐洲的霸權。但是,這種消極政策阿道夫·希特勒是不會接受的。國家社會主義的目標是要消滅布爾什維主義。他怎麼能放棄平生之志? 「我先前曾認為我們應不惜一切代價避免兩線作戰」,他後來對鮑曼說,「不過,請你放心,我長時間思考過拿破崙及其在俄國的經歷。那末,你可能會問,為何要打一場反對俄國的戰爭,為什麼又要在我選擇的時間打?」若入侵英國,結束戰爭便會無望,衝突會沒完沒了地進行下去,美國人起的作用會越來越大。征服蘇服的唯一的機會是採取主動。為何在1941年進攻?因為時間對蘇聯越來越有利,對德國越來越不利。只有在他佔領了蘇俄的領土後,時間才會有利於德國。 §(4) 表面上,這兩個不自然的盟國之間的關係還是良好的。在將巴巴羅沙計劃付諸實施後的數天(於1941年1月10日付諸實施),希特勒批准公佈了與蘇聯簽訂的兩項協定:一是經濟協定,規定雙方互運商品;二是秘密議定書,德國宣佈放棄先前提出的對立陶宛的一塊土地擁有主權的要求,代價是750萬美元的黃金。 然而,在友好的背後,兩國貿易代表團之間的意見衝突卻與日俱增。從蘇聯輸往德國的原料,不但交貨穩定,而且很準時,但德國交貨卻既不痛快又不準時。比方,每當機床準備出運至蘇聯時,空軍或戰爭部的督查便大搖大擺地走來,先是交口稱讚工藝何等精美,然後便以國防的名義將機床劫走。這種有組織的攤牌甚至涉及軍艦。為了生產更多的潛艇,希特勒親口下令停止製造一艘他曾答應給斯大林的巡洋艦。 德國人確曾主動提出將該艦拖至列格勒並裝上克虜伯製造的380毫米口徑大炮。但由於他們在價格問題上鬥得很凶,這艘巡洋艦依然停在威廉港。 關於德國交貨問題的爭論,斯大林本人也卷了進去,但他總是遏制他的談判人員。他決心與他的吵吵嚷嚷的盟友保持良好的關係,時間越長越好。在斯大林致力於取得和平的同時——至少保持到紅軍發展到具有作戰力量——希特勒則繼續要他的人民為戰爭和「新秩序」作好準備。1月30日,在體育場一年一度的演講中,他就是這樣做的。所用方法雖然拐彎抹角。在戈培爾簡短而帶有煽動性的引薦講話後,希特勒嚴肅地走上講臺,莊嚴地抬起右臂,在歡呼聲中行了黨禮。 在沉默片刻後,他才開始演講。「開始時」,哥倫比亞廣播公司記者夏伊勒的繼任人回憶說,「他的聲音很低沉。」然後,突然強度大增,希特勒揮動雙臂,大做手勢。 他說,「我堅信,對歐洲的偉大的新秩序而言,1941年是關鍵的一年!」他說這話時,想來他腦中裝的是「巴巴羅沙」和爾後的民族清洗。但是,他攻擊的敵人卻是「冥府民主國家」的頭子英國。他攻擊說,「冥府民主國家」受國際猶太集團控制,得到叛逆亡命之徒的支持。這番話一方面掩蓋了他對蘇聯的進攻,另一方面又使德國人為最後向猶太人發動突襲做好思想準備。四天后,當他聽到哈爾德報告說,德軍力量已與俄國旗鼓相當,但在素質上遠為優良時,希特勒喊了起來,「巴巴羅沙一開始,全球都將屏息,不敢作聲!」事實上,他的征服目標遠遠超出了歐洲大陸。2月17日,他下令為向大英帝國的心臟印度進軍作好準備。在進攻印度的同時,他將發動鉗形攻勢,奪取近東:左方,從俄國起,穿過伊朗;右方,從北非向蘇伊士運河逼近。這項龐大計劃的主要目標雖然是要迫使英國站到德國一邊,但它也表明了希特勒的野心究竟大到何等程度。俄國已被視為得手;他的永無寧靜之日的思想,業已在尋找可供征服的新世界,可令屈服的新敵人,特別是美國的羅斯福。 作為一個夢想家,希特勒又常常講究實際。在他計劃征服大片土地後不久,他便開始致力於較小規模的征服。意大利軍隊在阿爾巴尼亞和希臘的失敗,用他自己的話說,間接地」打擊了我們是不可戰勝的這個信念。無論是敵人還是朋友,都同樣懷有這種信念。」因此,必須在佔領希臘並在這一地區重建秩序後,才能安全地發動「巴巴羅沙」戰役。這卻不是他的唯一的目標。希特勒也將意大利在巴爾幹半島的失敗視為取得更多領土和經濟資源的一個黃金機會。 佔領希臘,這原就不是件易事。由於受地理條件限制,它又變得更加複雜。在希特勒與其目標間,橫臥著四個國家——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和南斯拉夫。前面兩國,匈牙利和羅馬尼亞,實際上已成為德國的衛星國,德國已佔領它們達數月之久;第三個,即保加利亞,在相當大的壓力下,於3月1日簽署了三國條約。這樣,德軍進軍希臘的道路雖已掃清,但是,無論在軍事上還是在政治上,南斯拉夫仍令希特勒關切。南斯拉夫的領導人既不想讓俄國人也不願讓德國人對巴爾幹半島進行干預。於是,在為誘使它加入軸心國而使出了遮遮掩掩的威脅和模糊的許諾等手段後,希特勒把南斯拉夫攝政王保羅請到貝格霍夫親自向他施加影響。 希特勒向他保證,南斯拉夫的領土會保持完整。這一承諾雖然有誘惑力,但保羅說,要作出決定還是非常困難的。這裡有三個個人的問題:他夫人有希臘血統,她對英國抱有同情,以及他本人對墨索里尼抱有敵意。攝政王走時並未留下肯定的回答。三天后——對希特勒而言,這是無休止的等待——他回復說,假若南斯拉夫無需提供軍事援助或允許德軍從其領土上通過,他便準備簽署三國條約。這是不能令人滿意的。但希特勒按住怒火回答說,這些條件他都接受。這次的妥協卻出乎意外地遭到拒絕。南斯拉夫不願做任何會將它捲入戰爭的事情,這場戰爭「可能與美國甚至蘇聯打。」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