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從乞丐到元首 | 上頁 下頁
一三三


  希特勒幾乎不看提綱。各種事件和數字從他口中出來,滔滔不絕,其記憶之清晰令人吃驚。據稱,他的這種天才只有凱撒、拿破崙和列寧可與之相比。馮·牛賴特男爵一動不動地僵坐著,其他將領如坐針氈,不善於記錄的霍斯巴赫則在拼命地將元首說的話潦草地記錄下來。他繼續說,德國的第一個目標是佔領捷克斯洛伐克和奧地利,以鞏固其東南兩翼。毫無疑問,英法兩國「已將捷克人暗中一筆勾銷」,英國本身問題多得難以勝數,無力發動對德戰爭。他警告說,捷克人之防禦措施與日俱增,奧地利之陸軍日漸強大。與此同時,他還保證,一旦上述兩國被併吞,大量糧食便可源源不斷從兩國運往帝國。這也意味著「疆界可以縮短,且更加鞏固,也可將部隊移作他用」,同時也有可能將部隊建制提高到12個師的新水平,即每百萬居民中有一個師。消滅捷克人,意大利肯定不會反對,但對奧地利,它將採取何種態度,這他就無法估計了——主要是看墨索里尼那時是否仍在人間。「波蘭的態度如何,將取決於我們的行動的突襲程度和速度(有意思的是,當日早些時候他剛與這個鄰國簽署了一個關於少數民族的條約)。背後是俄國的波蘭將無意與取勝的德國開戰。」同樣的,若俄國出面干預,德國將用閃電戰予以反擊。

  希特勒講完時,天色已慢慢黑下來了。他問大家有什麼意見,勃洛姆堡和弗立契雙雙反對元首的征服計劃。他們告誡他,切勿與英法兩國樹敵。法軍與意大利交戰也不會受多大的牽制,依然是西德的強敵。勃洛姆堡還抗議說,捷克的防線與馬奇諾防線一樣穩固,要突破它的防線是極其困難的。之後,他又與弗立契一起,將這些論點再次闡述了一遍。弗立契表示關切,竟提出取消其休假——他正計劃前往埃及體養,因他剛患偏桃腺炎——但元首告訴他沒有必要;戰爭的可能性是有的,但未緊急到如此程度。

  希特勒讓戈林去反駁這些論點,自己則在靜聽。討論異常熱烈,霍斯巴赫幾乎無法將討論內容記錄下來,「然而」,他回憶說,「我卻也精確地記得,無論在內容或在形式上,雙方爭論非常激烈。希特勒臉上的表情不斷在變。這可看出,他的印象也是深刻的。勃洛姆堡和弗立契之行為的每個細節,都明確地向希特勒表明,他的政策遇到的並不是同意和鼓掌,而是客觀矛盾。」牛賴特也同樣冷淡。他警告說,法國和意大利並不像元首想像的那樣一定會開戰。雷德爾海軍元帥雖未參與論戰,但很明顯,他也是持懷疑態度的。

  會議于晚8時15分結束。希特勒走後,戈林將雷德爾拉到一旁釋疑。奇怪的是,适才還持反對態度的勃洛姆堡,也在祈求海軍元帥不必對元首過於認真;元首的那番話,不過是要促一促弗立契,讓他加速軍備而已。德國根本不會與英國發生海上衝突。離開總理府時,雷德爾如釋重負,覺得希特勒並不真是要發動戰爭。畢竟,海軍連一艘服役的艦隻也沒有,陸軍和空軍也毫無準備。「我們之武裝起來,絕不是為了戰爭,而與英國開戰」,他回憶說,「則完全是瘋人之舉。」

  另一方面,牛賴特卻對元首的話置信不疑。但是,直到返回辦公室後他才真正明白這是什麼意思。他病倒了,不得不叫醫生前來。因受良心的驅駛,不到48小時,牛賴特(後來為此事幾次心臟病發作)便把保密的誓言擱在一邊,與貝克和弗立契兩位將軍相會于本德勒大街,商討誘使希特勒放棄戰爭計劃的方法。兩位將軍答應盡力而為;若沒有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必勝權,他們是不想打的。三人一致同意由弗立契再次向元首強調,如發動戰爭,在軍事上是蠢舉。然後,牛賴特再與元首辯論政治上的問題。

  弗立契確曾於11月9日在貝格霍夫會見元首。會晤結果如何,他雖未曾留下記錄,但在當天給他的好友馮·舒茨巴爾男爵夫人的信中說過:「新的難題接踵而來,而在我出發之前又必須解決。我真是精疲力盡了,比你在我外表上看到的要嚴重得多。」幾小時後,他便出發前往埃及。他的論點肯定未產生什麼效果。希特勒對牛賴特連見都不見。

  在那次重要的會議上,希特勒是否言不由衷?是否如同戈林所說,如同勃洛姆堡和雷德爾相信的那樣,他是在演戲?或者是,對他之心靈罕見的一瞥?從他的未發表的著作來看,以及從他發表的眾多的演說和對生存空間和猶太人的諸多說法來看,他講的全是真心話。兩星期後,他在宗特霍芬又作了一次講演,同樣認真地警告政治學員,若沒有足夠的生存空間,德國是不能生存的,為達此目的,必須冒險進行戰爭。

  他在那次決定性會議上講的那一番話雖然不就是戰爭的藍圖,但它確表明,如果外交威脅失敗,他將可能採取何種行動。即使要冒大險,他也決心發動一次外交戰。到1943年時,採用外交訛詐的手段也好,採取一系列的閃電戰也好,他必須清除一些較小的、初步的障礙:首先是捷克斯洛伐克,然後是波蘭和法國。他希望能爭取英國中立,若做不到這點,他也要在軍事上教訓英國,強迫它不要過問大陸上的事情。這樣,到1943年時,他便能掃清道路,發動大戰——並將首要的敵人俄國打倒。不管如何,他決心走上好戰之途。憑著他的賭徒天性,他準備鋌而走險,走上早在1938年就計劃要走的道路。

  §(5)

  在英國,新任首相對德國作出了更加妥協的姿態。「我們的目標」,上任前夕張伯倫首相寫道,「是取得我們所需要的政治保證,將問題作一總的解決;如果商談破裂,我們也要將破裂的原因搞成是德國拒絕我們在政治領域內提出的合理要求。」張伯倫精力充沛,意志堅強,又很自信。一上任,他便立刻開始將其前任鮑爾溫的外交政策變得更加溫和。「我認為,既進行武裝又與德國和意大利改善關係的雙重政治,將引導我們安全地度過難關」。在一封私函中他這樣寫道,「只要外交部肯大肆宣傳。」由於他像總經理一樣管理著內閣,制服外交大臣艾登是不成問題的——艾登對是否能在可接受的條款基礎上與希特勒達成協議,持懷疑態度。

  張伯倫公開宣佈願與德國合作後,德國於那年秋天對其真誠程度作了一次拭探。英國議長哈利法克斯勳爵收到了一份燙金請帖,邀請他參加由帝國狩獵協會主席赫爾曼·戈林在柏林主辦的狩獵展覽。哈利法克斯是米德爾頓獵犬協會主席,有意應邀;張伯倫也完全贊成,因為德國許下諾言,讓哈利法克斯會見希特勒。

  他離開英國赴德,意在試探元首是否有可能與之取得諒解。但不幸的是,作為使者,他不是個合適的人選。哈利法克斯雖然為人正直、虔誠而古板,但對德國歷史和性格知之甚少,連《我的奮鬥》一書也未讀過。他覺得戈林「既坦率又有吸引力,像個年紀大的小學生,對自己之所為充滿活力和自豪感……他是個現代的羅賓漢,給我們的印象是綜合性的:是個電影明晃、盜魁、對財產感興趣的大地主、首相、黨魁和切茨維斯狩獵場的看守人。」他原以為會極端厭惡戈培爾的——結果卻不然。「我想,這肯定是我的某種道德缺憾所致,但事實總是事實。」

  這些印象,連同柏林人給予他的友好接待(柏林人給他取的外號叫哈拉利法克斯勳爵。哈拉利是德語中的「駟車」!)為他於11月9日上午在貝格霍夫會見元首做了良好的思想準備。哈利法克斯朝車窗外一瞧,瞥見兩條穿黑褲子的腿,誤以為是侍者前來扶他上被大雪覆蓋的臺階,直到有人在他耳邊粗聲說「元首,元首」時才明白過來。

  這位身材瘦高、形容憔悴的英國人,連忙下車與面帶友好笑容的希特勒相見。希特勒堅持要帶哈利法克斯和駐柏林大使館的艾·馮·寇克派特裡克爵士先參觀房屋,然後才在書房內矮得很不方便的桌旁就座。「我並未從倫敦帶有什麼新的建議」,哈利法克斯說,「本人此行的目的,主要是要搞清德國政府對目前的政治局勢持何種觀點,並看看是否有解決問題的可能性。」

  一聽到這些話,元首便生氣地皺起眉頭。譯員施密特暗想,這下元首可能會沉默不語並暗暗慍怒了。其實不然,元首接著便提出了一系列「絕對無條件的要求」。他猛烈地攻擊了英國報界,說他們將所謂的德國之要求公諸於世,企圖破壞哈利法克斯之來訪。哈利法克斯生硬地為英國的新聞自由辯護。希特勒對此公開表示厭煩。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