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俾斯麥 | 上頁 下頁
四六


  德國生產的鋼鐵產量超過全國需求兩三倍,得想方設法向國外傾銷。1879年意大利鐵路公司需三四萬噸鋼軌,德國以當時世界最低價格向意銷了兩三萬噸。蘇格蘭要造一座鐵路橋,需1萬噸貝氏鋼,克虜伯又以比英國市場低得多的價格做成了這筆買賣。

  德國私營鐵路修築運營轉國營方面,俾斯麥在1879年春,也使各股票交易所掀起了一陣陣投機狂潮。政府插手讓一些近水樓臺的投機商獲得暴利。

  1879年7月,關稅保護法案生效。大工業家和容克們覺得,鐵血宰相以事實說明了對他們利益的維護。在這以後,俾斯麥政治生涯的最後10年,以「一個糧食,一個鋼鐵」這兩個與國計民生休戚相關的質樸字眼,置換了人們心目中「血與鐵」的殘忍形象,當然也贏得了德國大工業家、大地主、大闊佬的大力擁戴。

  關稅保護政策後來收到俾斯麥當時未曾預料的巨大經濟效益。魯爾、薩爾、阿爾薩斯—洛林的蓬勃氣象,大有將英國「世界工廠」取而代之之勢。民族自由黨人在關稅保護法和鎮壓社會主義分子方面沒有緊跟俾斯麥,他們在1879年夏失勢。俾斯麥以稅收問題為契機又與中央黨拉上了關係。該党一議員,對關稅保護法提了條意見,即是將直接稅的收入公平分配給帝國各邦,俾斯麥欣然採納。1879年5月,溫德霍斯特應邀出席了俾斯麥首相家的晚宴。

  7月13日,法克爾辭去了宗教事務和教育大臣職務,兩天后關稅保護法案生效。看來,意識形態的東西對鋼鐵和糧食的生產流通一無用處,要在和平時代無事生非,只能是唐·吉訶德先生鬥風車罷了。

  俾斯麥嘴上當然不願承認他在「文化鬥爭」上的失敗。1878年6月,威廉一世遇刺重傷,教皇利奧十三世一反前任僵硬態度,曾致電表示慰問。7月,俾斯麥在基辛根療養地與教廷駐巴伐利亞大使晤談,教廷要求公開撤銷《五月法令》,俾斯麥答應慢慢來。此後,俾斯麥乘皇太子在訪問西班牙的歸途中,順便到梵蒂岡將一封親筆信面呈利奧十三世,出人意料教皇索要俾斯麥照片。為了酬謝此青睞,後來在加洛林群島發生德國與西班牙歸屬紛爭時,俾斯麥懇請教皇裁決,以討好賣乖。

  與梵蒂岡羅馬教廷的和好,使俾斯麥拉攏了中央党及其所代表的德國天主教的一股強大勢力。俾斯麥居然還獲得天主教會授予的最高榮譽勳章 「耶穌勳章 」。但是,在俾斯麥心目中,天主教也好,新教也好,都應是他世俗政權手裡的馴服工具。

  第二帝國建立前,天主教會就有人研究過工業化引起的社會弊端。美因茲主教威廉·馮·凱特勒於1864年發表《勞工問題與基督教》一文。他關心勞工,認為教會有義務為勞工謀福利。《勞工問題與基督教》即是他社會改革思想的反映,這一思想激起了德國天主教徒對社會問題的關注。凱特勒是中央黨人,他堅持要求中央黨實行社會改革政策。

  俾斯麥出任首相,正處於德國繼英、法之後工業革命大發展時期,工礦規模擴展,流動人口猛增,勞工隊伍壯大。他敏銳地意識到勞工勢眾的力量可用來與自由黨抗衡,便去拉攏拉薩爾,聽取高見,要給勞工們辦些實事,不能畫餅充饑。普法戰後德國統一,資金充裕,經濟增長,勞工壯大不知超過10年前的多少倍。

  1879年2月12日,威廉一世在帝國國會開幕式上致辭中說,政府將立法以減少工業主義帶來的社會弊端,以保持社會的穩定,民眾的安居樂業。這講稿自然是俾斯麥寫的。這是世界近代實行全國社會保險計劃的一支輕盈的序曲。俾斯麥將凱特勒早年提出,他本人與拉薩爾10年前也設想過的一部法律草案推出。它是「勞工工傷事故保險」。結果遭到自由黨的激烈反對,中央黨也不贊成由國家包攬的保險。所以,1883年7月,最早通過的《疾病保險法》是完全沒有國家資助的,但由政府強制執行,即保險金額由雇主貯存1/3,勞工貯存2/3,作為病假的保險金。俾斯麥做出將管理權交給雇主和工人聯合會的讓步後,《工傷事故保險法》於1884年7月生效,它由雇主全數負擔工傷事故保險金。《養老保險法》直到1889年才通過。它給年齡在七十歲以上的所有勞動者,以一定數量的養老金,它是由國家、雇主、本人這三者,每年為此而儲蓄一點。這一法案的實行,意義早已越過一國的界限,為全世界所接受。

  俾斯麥覺得幾年來,關稅保護、社會保險、副首相的設置等等內政使他勞碌過度,1881年1月,他甚至對英國駐柏林大使奧多·羅素說,在討論外交政策時,才是他惟一休息的時候。

  德意志第二帝國沿著普魯士「小德意志」的道路,由鐵血宰相俾斯麥督導著終於統一了。與奧匈帝國交好就是俾斯麥外交政策的首要任務。俾斯麥在柏林會議上就有了十分友好的表示,這位「誠實的掮客」將波黑從土耳其手裡拿過來,作為厚禮贈給了他坐享其成的親密鄰邦奧匈帝國。俾斯麥要拉攏並幫助奧匈帝國穩定的原因是,這個二元帝國占統治地位的民族只占全體居民的少數。要是這個國家垮臺,一個可能是俄國版圖擴大,另一可能是出現一批斯拉夫民族的小國,這些小國害怕德國政治經濟上的擴張,只可能投靠俄、法。所以德國希望多瑙河帝國奧匈鄰邦多少強大得足以自保。當年,他力排眾議,在維也納指日不下之時,城下退兵保全哈布斯堡王室的面子,早就想到了這個王朝不能倒,將來肯定對德國有用。

  德國在普法戰後經濟迅猛增長,第二帝國勢力迅速壯大,給歐洲各國造成威脅,歐洲國家也就力圖遏制它。《法蘭克福和約》簽訂後,法德加深了仇恨,這兩個鄰國有可能再打起來。法德衝突再起的贏家肯定是德國,那時的德意志將會稱霸西歐。到這種情形出現,它們必須建立一個英法俄奧同盟,才能遏制德國。

  但是,這四國之間存在著深刻的矛盾。助長這些矛盾並巧妙地利用這些矛盾,就是年逾古稀的俾斯麥面臨的外交新課題。俾斯麥在利用英俄矛盾方面下過不少功夫。俄國和奧匈帝國之間的矛盾,俾斯麥有許多可乘之機。奧地利哈布斯保王室總認為與霍亨索倫家族是同類,而將斯拉夫人和俄國視為異己。俾斯麥和他所代表的那一大幫大工業家、大地主、大投機家和滿世上的容克,都認為與奧匈帝國結盟是天經地義的事,那麼這條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好漢,有了奧匈帝國這只籬笆樁,要稱霸歐洲就自不待言了。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