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彼得大帝傳略 | 上頁 下頁 |
一五 |
|
※第四章 兩戰納爾瓦 納爾瓦會戰是一個正在興起的民族的第一 次嚴重的失敗,這個民族善於甚至把失敗變成 勝利的武器。 ——馬克思:《克裡木戰局的回顧》 彼得焦急地等待烏克蘭英采夫的消息。他催促這位杜馬書記結束同土耳其人的和約談判。 每逢捧讀彼得的信函時,使人不由自主地習慣於他那種要求收信人迅速完成任務的雷厲風行的作風。他幾乎在每一封信裡都要求下級務必完成他的命令,不得有誤。諸如「不得延宕」、「火速完成」、「立即執行」等字樣每封信裡都可見到。有時,往往很難判斷,「刻不容緩」「不得延宕」等是否包含著沙皇的真實意圖。他本人倒是善於在一瞬間判斷形勢,抓住要害,迅速作出決定,如果身邊沒有可以差遣的人,他就自己動手去完成。 在這種情況下,彼得催促烏克蘭英采夫並非事出無因,沙皇要對同盟者負責。早在1699年12月,彼得就曾寫信給烏克蘭英采夫:「上帝保佑,此事當即辦理,不得有誤。」1700年2月,沙皇提醒他的使節說:「締結和約勢在必行,事關重大,切切。」在等待簽訂和約的時候,彼得甚至耽擱了給奧古斯都二世的復函。「這確實是有原因的,」沙皇在1700年7月向奧古斯都二世解釋道:「此刻那邊的情況乏善可陳,故此無可奉告。」彼得對那位專為敦促俄國採取軍事行動而來的奧古斯古二世的特使說:「假如我今天得到媾和的消息,那麼我明天就對瑞典出兵。」 彼得沒有食言。8月8日他終於收到盼望已久的烏克蘭英采夫的報告,說簽訂了一項有效期為三十年的和約;翌日,他通知奧古斯都二世,並發出進攻的命令,一萬輛滿載裝備、大炮和糧食的大車組成的輜重隊迤邐十俄裡。沙皇本人以普列奧勃拉任斯科耶團炮兵上尉的身份也編入軍隊。彼得在特維爾得到一個令人震驚的消息:奧古斯都二世的信使向他稟報說,瑞典國王帶領一萬八千人的軍隊準備進軍裡夫蘭。彼得對消息的可靠性表示懷疑:「此事還應細加斟酌,果真有此事,還是一種藉口?假如消息可靠,那麼丹麥當然不是聯合艦隊的對手。」 遺憾的是,消息確鑿無誤。就在8月8日這一天,當烏克蘭英采夫的急使抵達莫斯科時,北方同盟的成員之一丹麥退出了這場軍事較量。瑞典國王查理十二率一萬五千軍隊出其不意地在哥本哈根登陸。登陸是由瑞典和英國聯合艦隊實施的。丹麥國君不戰而降。 9月23日,總數為一萬人的第一批俄國軍隊,穿過秋季的泥濘道路,抵達納爾瓦。其餘部隊則緩慢向要塞集結,於10月中旬完成。10月20日開始炮擊要塞,儘管火藥、子彈和炮彈供應充足,但持續兩周的炮擊,並未奏效。 然而,查理十二象襲擊哥本哈根一樣,出乎意料地抵達納爾瓦。得知敵人逼近的消息後,彼得也把軍隊的指揮權移交給剛雇傭的為俄國服役的德國的馮·克魯伊,就離開了納爾瓦。我們很難理解彼得這一行動。多年後經彼得審閱的《北方大戰史》中是這樣寫的:「在18日以前,皇帝離開軍隊到諾夫哥羅德去,是為了督促其餘各國正在前進的部隊更快向納爾瓦挺進,更主要的是會見波蘭國王。」然而在那些硝煙彌漫的日子裡,沙皇未必有什麼任務比在和放軍交戰前夕與將士共生死更重要的事吧。 在有人對彼得在1700年11月的所作所為進行分析時,他首先想到的是,彼得怯陣了。然而只要看一下他在遠征亞速時期和納爾瓦戰役後那些年的行為,那麼這種推測就很難站住腳。無論是在納爾瓦戰役之前還是在那之後,沙皇一直都是身先士卒,出入沙場,置生命於不顧。彼得此舉很可能是在對俄軍面臨的危險估計不足,因為按道理說,俄軍人數超過查理十二軍隊許多倍。 11月18日,瑞典軍隊在納爾瓦附近集結。戰鬥於第二天打響。俄軍的部署以包圍納爾瓦為目標,修築的工事長達七俄裡。開戰之前,大雪紛飛,瑞典人很有可能趁此機會對俄軍陣地進行偷襲。瑞軍閃電似的衝鋒使俄軍頓時亂作一團。聽到的喊聲是:「德國人背叛了我們。」舍列麥捷夫率領騎兵強渡納爾瓦,在渡河時損失了上千人。戈洛文師的步兵正在奪橋而去,突然,橋樑倒塌,士兵葬身河底。德國人馮·克魯伊和在俄國服役的外國軍官們,立刻投降做了俘虜。只有兩個近衛軍團和列福爾特團表現出頑強抵抗的精神,面對一片慌亂顯示出自己的戰鬥銳氣。瑞典人屢次試圖擊潰近衛軍都未能成功。 入夜,前線無戰事。投降談判開始了。條件是:俄軍有權攜帶大炮以外的全部武器撤離納爾瓦。但是瑞典國王背信棄義。近衛軍沿剛修復的大橋向納爾瓦河對岸撤退時,瑞典人便向剩餘的俄國人猛撲過去,繳了士兵的械,掠去他們的物品,並俘虜了俄軍的軍官。 總而言之,戰爭伊始,首戰敗北,俄軍潰敗。納爾瓦城下,俄軍陣亡,溺斃和餓死的,達六千人之眾,炮兵連同一百三十五門各種口徑的大炮,損失殆盡。軍隊的高級軍官幾乎無一生還。參加納爾瓦會戰的俄國人比瑞典人多了幾倍:查理十二麾下只有八千到一萬二千人,而俄軍卻有三萬五千人到四萬人之眾。 歷史學家至今未能查到有關彼得在納爾瓦戰敗後心理狀態的史料:彼得在吃了大敗仗以後寫下的信迄今一封也沒有保存下來;也許那時他根本沒有寫過信,沙皇在探討俄國在納爾瓦敗北原因的《北方大戰史》一書中寫道:「總之,瑞典人已成得勝之師,此點毋庸置疑。然尚須指出,彼輩之敵手為何等人,需知吾軍中具作戰經驗者僅餘一列福爾特團(前稱舍別列夫團);再則二近衛軍團僅兩度參加過進攻亞速之野外作戰,而從未和真正之正規軍較量。至於其餘各團,除數名團長之外,無論其為軍官抑或列兵,均入伍不久,加之過度饑餓,道路泥濘難行,糧秣不足等各種原因,一言以蔽之,此次交戰純屬兒戲,且技藝低劣。以訓練有素、實戰經驗豐富之強師壓倒缺乏軍事素養之新兵,原無足怪也……然而,值此慘遭不幸(或曰大幸)之時刻,吾人應力戒因循苟且之習氣,自強不息,苦練殺敵本領。」納爾瓦一戰顯而易見地暴露出國家的落後和軍隊戰鬥力之低下。納爾瓦一戰教訓慘痛,應視為前車之鑒。 十八歲的瑞典國王戰勝俄軍的消息成了歐洲的大話柄,引起了巨大的反響。為了嘲笑俄國沙皇,瑞典人特別造了一枚徽章:一面畫的是彼得站在向納爾瓦射擊的大炮旁邊,題詞是:「彼得站著取暖」。另一面畫著以彼得為首的俄國人從納爾瓦潰逃的情景:沙皇丟盔棄甲,哭哭啼啼,用手帕擦眼淚,題詞是:「一敗塗地,痛哭流涕」。 俄國在西歐各國宮廷的威望一落千丈。俄國駐海牙大使安德烈·馬特維耶夫向彼得報告說:「瑞典大使惡語傷人,該人往各部遊說,不僅對吾王陛下軍隊口出不遜,且進行人身攻擊,誑稱聖上為其國王之進攻所嚇,魂不附體,兩日之內即離軍返口京都云云……」俄國駐維也納大使戈裡岑也發來了類似的報告。 當查理十二的營壘裡還在取笑俄國沙皇時,彼得倒並沒有虛度光陰。他不知軟弱和疲勞為何物,他不是那種遭到失敗就垂頭喪氣的人。恰恰相反,逆境反倒鍛煉了彼得的意志。正如在第一次亞速遠征之後,失敗刺激了他,於是他就認准目標,勇往直前地去開創未來的勝利。他記錄的那枯燥乏味的往返旅程大事記足以證實他所作的巨大努力和嘔心瀝血的慘淡經營過程。在1701年1月底,他前往比爾查,從那裡返口莫斯科後,又急奔沃羅涅什,兩個半月後,又來到諾夫哥羅德和普斯科夫。在這兒年裡,在阿爾漢格爾斯克,在諾特堡,在奧洛涅茨造船廠,在納爾瓦和捷爾普特的城牆邊,在彼得堡,到處都留下了他的足跡。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