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貝·布托傳 | 上頁 下頁
七一


  貝·布托指出,對於隨著逐步消除三大障礙,中蘇關係改善的前景,巴基斯坦表示歡迎。巴基斯坦認為;中蘇兩個鄰邦緩和緊張狀態,解決彼此間懸而未決的問題將有助於我們這一地區的和平與穩定。印度總理最近訪問中國後,中印關係得到了改善。

  貝·布托最後說,中國支持關於建立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基礎的國際政治新秩序的思想,巴基斯坦對這一支持尤為感興趣。她保證將竭盡全力促進、發展巴中兩國之間的傳統友誼。

  李鵬總理的夫人朱琳也出席了宴會。中方出席宴會作陪的還有吳學謙、黃鎮、賽福鼎·艾則孜、陳慕華、司馬義·艾買提、羅幹。錢其深、丁衡高、林宗棠、吳文英等有關方面負責人。

  貝·布托的丈夫阿希夫·阿裡·紮爾達利先生和巴基斯坦外交部長雅各布·汗等巴方隨訪人員也出席了宴會。宴會前,李鵬總理接受了巴基斯坦記者的採訪。李鵬說,中巴之間的友誼像喜馬拉雅山一樣的高,像海一樣的深。他說,經過歷史的考驗,任何一屆巴基斯坦政府和中國政府都會把這種傳統友誼保持下去。

  中巴友誼的確是源遠流長,而且經受住了歷史的考驗。

  巴基斯坦與印度原為一個國家,是古代印度文明的發祥地,曾創造了燦爛輝煌的古代文明。巴基斯坦可以說是古老的人民,年輕的國家。

  中巴這兩個親密的友好鄰邦,自古以來兩國人民就和睦相處,雙方互事貿易,發展經濟文化交流。用周恩來總理的一句話來說,就是中國和巴基斯坦兩國「從歷史的黎明時期起,就開始了友好往來」。

  中巴兩國友好交往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2000年前。公元3世紀,巴基斯坦在貴霜王朝時期,曾派特使前往中國進行友好訪問。公元5世紀,巴基斯坦的名僧那崛多和耿跋羅歷經千難萬險來到中國,傳播友誼,交流文化。公元405年,中國東晉的高僧法師周遊健陀羅、竺刹部羅和弗樓沙(今拉瓦爾品第、白沙瓦一帶)等國。公元6世紀,中國北魏的使者宋雲亦曾到過白沙瓦。公元7世紀上半葉,唐代高僧玄類克服數以萬計的困難,走流沙,穿峽谷,跋山涉水到巴基斯坦取經講學。他先後到過布路沙布羅(今白沙瓦)和坦義始羅(今天的塔克西拉)。至今在塔克西拉的古城堡的山坡下,還完整地保留著一座石砌的當年玄奘的講經台。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就是從中國的新疆經過巴基斯坦北部地區通往西亞和歐洲的。進入近代,1757年,英國殖民者開始侵佔印度。到1858年,整個印度淪為英國的殖民地。在「兩個民族」理論的指導下,巴基斯坦人民同印度人民一道為爭取國家的獨立同英國殖民者進行了長期的、艱苦卓絕的鬥爭,終於在1947年8月14日獲得獨立,與印度分治,成立巴基斯坦自治領。1956年3月23日宣佈成立獨立自主的巴基斯坦共和國。

  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莊嚴宣告新中國的成立。同時向世界宣佈:「凡願遵守平等、互利、互相尊重領土主權等原則的任何外國政府,本政府均願與之建立外事關係。」

  當時,國際上除了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立即承認並很快同中國建立了外交關係外,以美國政府為代表的西方國家不僅不承認新中國,反而對新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進行經濟、政治封鎖,企圖將新生的中國扼殺在搖籃中。

  在這種危難情況下,許多第三世界國家對是否與中國建立外交關係採取了觀望的態度。而巴基斯坦政府立即對毛澤東主席的宣告作出了積極反應,於1950年1月4日宣佈: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這是除社會主義國家外,世界上第三個承認中國的國家。1951年5月21日,中巴兩國正式建交,這是繼印度、印度尼西亞、緬甸、瑞典和瑞士之後,世界上同中國建交的第六個非社會主義國家。

  1954年9月23日,周恩來總理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指出,各國人民應當有權在不受別國干涉的情況下選擇自己的國家制度和生活方式。他還說:「中國一向重視同東南亞國家和其它鄰國的和平合作」,「我們也認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同樣也適用于錫蘭、巴基斯坦……」

  巴基斯坦雖然和中國在意識形態、信仰上完全不同,但是,卻非常贊同中國總理的觀點,並認為可以同中國和平共處,相信中國沒有侵略鄰國的野心,認為兩國沒有任何根本的矛盾存在。這樣,中巴關係一開始就展現了一個美好的前景,彼此建立了真誠信任的基礎。

  兩個國家若想要友好相處,必須在誠摯、相互信任和理解的基礎上才能實現。這是歷史證明了的一個真理!

  巴基斯坦在獨立後不久,為了自身安全的需要,參加了反共軍事條約組織,並同美國保持了密切的關係。

  50年代,美國政府實行了所謂的「遏制共產主義擴張」的政策;美國的艾森豪威爾—一尼克松—一杜勒斯也十分重視巴基斯坦在反共政策中的作用。當時,巴基斯坦軍隊總司令阿尤布·汗將盡力欲使巴基斯坦軍隊現代化,也努力使美國政府相信它是可靠的盟友。1954年5月,巴美兩國簽訂了《巴美共同防禦援助協定》,巴基斯坦同美國結盟。

  1954年9月8日,巴基斯坦又參加了《東南亞集體防務條約》(《馬尼拉條約》),與美國、英國、法國、澳大利亞等國結盟。1955年9月23日,巴基斯坦又加入「巴格達條約組織」(1959年8月9日改稱「中央條約組織」)

  這些條約、組織都是旨在反對共產主義,反對中國和蘇聯的。但巴基斯坦是出於自身安全的考慮才參加這些組織的,並不反對中國。中國政府理解巴基斯坦的難處,對於巴基斯坦參加這些反共組織。保持同美國的密切關係能夠理解。

  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亞的萬隆召開了著名的亞非會議。中國的周恩來總理本著大小國家一律平等的精神,專門款待出席會議的巴基斯坦總理穆罕默德·阿裡,給他同當時名氣很大的印度總理尼赫魯同樣的禮遇,引起世界的矚目。

  當時,作為萬隆會議五個發起國之一的巴基斯坦總理穆罕默德·阿裡對周恩來總理說,巴基斯坦雖然參加了軍事條約組織,但巴基斯坦並不反對中國。他還說,巴基斯坦不擔心中國會侵犯巴基斯坦。這位總理還對周恩來總理保證說,如果美國要利用軍事條約搞侵略或者美國發動世界戰爭,巴基斯坦都不會捲入其中。

  1956年10月,巴基斯坦總理侯賽因·沙希德·蘇拉瓦底訪問中國期間司,中國政府再次表明對巴基斯坦參加軍事條約組織的理解。周恩來總理向客人說:「我們對巴基斯坦參加各種軍事條約組織的動機是理解的,我們甚至不認為巴基斯坦參加『東亞集體防務條約』等組織是反對中國的行動。」

  1956年12月,中國總理周恩來回訪巴基斯坦,受到巴基斯坦政府和人民極為隆重熱情的歡迎。整個巴基斯坦國在慶祝一個盛大的節日,到處是鮮花,人民由衷地歡迎這位風度翩翩的中國總理。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