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艾森豪威爾 | 上頁 下頁
四八


  美國政府預感到在軍事上有全面被擊潰的危險,便向朝鮮大量增援。麥克阿瑟侵入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領土,並且越來越接近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蘇聯的邊境。美國空軍開始大規模襲擊中國東北地區,美國軍用飛機也日益頻繁地侵入蘇聯領空。

  社會主義國家組成了統一戰線。中國人民志願軍於1950年11月跨過鴨綠江,支援朝鮮。

  朝鮮人民的英勇鬥爭取得了輝煌戰果。戰場的形勢急轉直下,干涉者招架不住,不斷向南方撤退。12月中旬,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領土被收復,局勢已開始明朗。對美國來說,戰爭將是曠日持久和前途黯淡的。

  麥克阿瑟悍然提出,要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實施原子轟炸,並和蔣介石軍隊一道對大陸進行登陸作戰。同時,他還公開地抨擊杜魯門總統的政策。

  1951年4月11日,惱羞成怒的杜魯門總統撤掉了麥克阿瑟駐朝司令官的職務。

  一般認為,麥克阿瑟被撤的原因,是這位70歲的老將表現了拿破崙的派頭——他不願執行預備役上校杜魯門的「不在行的指示」。當然,還有美軍在朝鮮的慘敗。勢力強大的美國統治集團在擔心,膽大妄為的最高司令官一旦使用原子武器,就會挑起同蘇聯和中國的戰爭,由此而產生的一切後果將是無可挽回的。

  佈雷德利將軍曾歸納說,麥克阿瑟的戰略把美國拖進了一場「在錯誤地點、錯誤時間、同錯誤的敵人進行的錯誤戰爭」。

  此時此刻,前線的形勢穩定下來。局部的軍事行動僅沿著劃分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和南朝鮮邊鏡的38度緯線進行。

  在美國面前(也可以說,在艾森豪威爾面前)出現了一個棘手問題——怎麼來體面地終止這場實際上打輸了的戰爭,同時又避免投降的後果。

  美國本來指望,一旦戰爭開始,美國的盟友就會根據華盛頓的第一道命令,派來所需要的「炮灰」。美國政策的本來考慮是,把美國的盟友派到前線去,而美國將主要發揮軍火庫以及「同盟智囊團」的作用。

  美國的一廂情願遭到了現實的殘酷打擊。不管白宮施加多大壓力,盟友們都不急於向朝鮮派遣本國士兵。在整個戰爭過程中,美國人不得不承擔戰爭的軍事、經濟、政治和道義上的主要擔子。這種沉重的超負荷,極有可能使美國的對外政策宣告破產。

  艾森豪威爾1950年12月30日在給國防部長弗蘭克·佩斯的信中說道,「美國並不那麼強大,能夠把全世界都背在自己肩上」。

  1951年6月23日,蘇聯駐聯合國代表提出了在朝鮮實行和解的建議。接著,陷入軍事政治絕境的美國,在世界和美國輿論的強大壓力下,被迫開始了關於朝鮮停戰的談判。

  艾森豪威爾在競選勝利後,兌現他的諾言,秘密去了朝鮮一趟。杜魯門則指責他的行動是「典型的蠱惑行為」。

  果然不出杜魯門所言,艾森豪威爾執政後,並未急於履行他選舉前的許諾。與此同時,他卻突然加緊了對臺灣的軍事干涉。1953年2月,美國提出以聯合國的名義,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封鎖的建議,但遭到其他所有與會國的反對。企圖用同盟國的共同努力來解決朝鮮問題的政策又一次碰了個大釘子。

  加緊進行朝鮮戰爭的嘗試激起了全世界的憤怒之火。美國的反戰運動方興未艾,要求停止戰爭的信件、請願書、呼籲書如雪片一樣飛向白宮。一位呼籲者激昂陳詞:「戰爭永遠不能遏制共產主義。第一次世界大戰導致共產主義在俄國的勝利,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以共產主義在半個世界的勝利而告終。新的世界大戰將是何結局?誰知道呢?」呼籲書的作者堅決要求停止在朝鮮的軍事冒險。

  目前的出路只有一個:儘快簽訂和平協定。但是,在簽訂和約的路途上又出現了一個意想不到的障礙。年事已高的南朝鮮總統李承晚突然表現出令人詫異的好戰性。他企圖利用北朝鮮和中國戰俘問題,破壞和平談判,並使戰事再起。狂妄的李承晚宣稱,如果需要,南朝鮮軍隊將單獨戰鬥到底。

  艾森豪威爾在競選過程中說過,「美國人民在竭力追求根本變革。」很明顯,這些變革需要從對外政策入手。新的政權在壓力及吵吵嚷嚷中終於同意了朝鮮停戰,艾森豪威爾從而履行了對選民的最重要許諾之一。

  後來,艾森豪威爾措詞溫和地對朝鮮停戰原因做出了主觀的評價。其實,真正的原因並不在於原子彈的威懾作用,而在於美國在朝鮮的損失。到艾森豪威爾當選總統之日,朝鮮戰場上美軍已陣亡21000人,傷91000人,而到簽訂停戰協定時陣亡達34000人,傷103000人。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