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愛迪生 | 上頁 下頁
二一


  而在國外,這些都可以公開進行研究,並已開始進行大量有關製造電影設備和銀幕的研究工作。法國和英國就產生出了很不錯的電影設備。1895年初,柳米耶爾兄弟開始拍攝了第一批影片並進行了放映。這就產生了現代電影機。同年烏·萊瑟姆製造了一個「望遠顯微兩用鏡」裝置,這就使愛迪生的原始電影放映機增添了一個往銀幕上放映的設備,但這一裝置中沒有間歇運動的跳躍機構。1896年,有個叫托馬斯·阿爾馬特的美國人,製造了一個大型的早期電影放映機「維太放映機」。愛迪生開始籌辦一個配有銀幕和阿爾馬特放映機的影劇院。銀幕的尺寸是4×7米。第一次給報社記者放映電影是在1896年早春,而從4月23日起就開始在先驅廣場的音樂廳裡公演。從此,愛迪生和阿爾馬特的協同研究工作走上了軌道。在布朗克斯(紐約的一個區)建設了一個大型電影製片廠,愛迪生在以後幾年中也就成了美國最大的電影和電影設備生產者。1907年以後,美國成立了一個「電影專利有限公司」,該有限公司承認愛迪生的所有專利權,並加以使用。

  八

  1912年2月7日,愛迪生在紐約放映了有留聲機配音的有聲電影。經過改進的留聲機有一個用琥珀油製成的圓筒,它出色地給由莎士比亞的悲劇《裘力斯·愷撒》改編的電影片斷配了音。「會說話的」影片持續時間不超過7~8分鐘。所以這種有聲電影的放映在持續不少於一個小時的一場放映時間內只能是一個插入節目。

  愛迪生費了很大力氣來專門研究電影,因為他一開始就認識到電影在文化和社會生活中一定會具有的巨大意義。愛迪生認為,電影將會被廣泛地用於教育目的。1923年愛迪生說,用不了20年,我們就可以用電影,而不是用書本來給兒童講課。他不主張完全或部分取消課本和學校的教學形式,但他深信,引人入勝的直觀電影教學會使學生最好地掌握知識。愛迪生沒有把創造電影方面的巨大功績歸於自己。1924年2月15日,愛迪生向電影工業的代表們說:「不管我在建立電影這一有組織的工業部門中有多少功勞,我還是始終不渝地力求對電影進行技術改進。」

  因此,1961年亨德裡克斯在洛杉磯以《愛迪生電影機的神話》這個聳人聽聞的書名出版的小冊子,不能不使人們持謹慎的態度。作者的目的是要讀者相信,好像歸功於愛迪生的大部分發明都是他的助手迪克遜的工作成果。迪克遜從來都沒有提出過這種問題(他比愛迪生多活了4年),並且令人百思不解的是,為什麼在兩位發明家死後30年又突然出現了這一問題。愛迪生實驗室的檔案大概可以查證,在愛迪生的這些研究工作中迪克遜做了哪些工作。可以認為,迪克遜在這些工作中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功績,但不管怎樣,毫無疑問的是,愛迪生的原始活動電影放映機的製造(1891年—1894年)是創造電影機道路中的一個很重要的階段。

  在愛迪生的發明之後,接踵而來的是美國的日·阿·勒魯瓦於1894年;美國的烏·萊瑟姆於1895年;英國的弗·烏·波爾於1895年,發明了放映機。俄國的約·安·季姆琴科於1893年;法國的日·傑梅尼於1893年—1894年;德國的奧·梅斯捷爾於1896年,發明了圖像間歇的跳躍機構。電影機的所有組成部分,在1896年以前都發明出來了。奧久斯特兄弟和路易·柳米耶爾在電工設計家日·卡爾潘季耶的直接參與下,製造了第一台在技術上令人滿意的電影攝影機。雖然柳米耶爾兄弟的勞動具有巨大的意義,但絕沒有認為他們是惟一的電影機發明家。電影機就是那些有充分根據可以稱之為國際間共同努力的綜合發明之一。愛迪生不是電影機的發明家,但他卻以其對原始活動電影放映機的卓有成效的研究,使人們對這一新事業更加感興趣,並促進這一方面的研究工作的發展。而這一研究工作,最終也就導致製造出了廣泛用於文化、科學和技術領域中的放映活動物體圖像的機器。

  第五章 讓黑夜變得光明

  一

  愛迪生在許多技術領域進行了大量發明。其中有一項發明,隨著時光的推移而日臻完善,常常與現代人形影不離,成為不可或缺的東西,而且在全世界迅速和廣泛地得到了普及,大大地提高了人們享受的文化生活條件。這項發明就是白熾燈。在愛迪生以前的75年期間,有許多人曾試圖製造並且也實際採用了這種光源。在實際運用中雖然有時獲得了令人鼓舞的結果,然而也常常使研究的人大失所望。只有愛迪生合理地用白熾燈解決了電照明問題,因為他把有助於順利成功地完成發明創造的新原理運用於白熾燈裝置中。愛迪生之所以取得成功,不僅是因為他在設計白熾燈過程中,選擇了一條與他的前輩根本不同的合理方法,而且還因為愛迪生著手創造白熾燈的時候,也正是廣泛使用白熾燈的先決條件完全成熟的時候。

  在上一世紀70年代中期以前還沒有這些先決條件,而其中最主要的先決條件是要有性能良好的發電機。愛迪生開始研究和設計白熾燈正是在對廣泛運用白熾燈這種可能性不再有任何懷疑,而公眾輿論也要求採納這一發明的時候。對電照明興趣的急劇增長,首先是由於卓越的和世界聞名的俄國電工學家、發明家巴維爾·尼古拉耶維奇·亞布羅齊柯夫在電照明方面進行了創造性勞動。在最早觀察電流現象時,就已發現了有創造出電照明的可能性。而這種可能性的發現,恰好是在開始製造第一台發電機(即伏特電堆)並對其功能進行研究的一年之後。許多科學家,特別是捷納和代維觀察到,電流所流經的導線能夠變熱;其熱度能達到白熾和發光程度。1802年代維在倫敦皇家學院講課時對此作了演示。電流使導線發熱的效應,啟示人們利用這種效應研製出電光源。

  1802年5月,俄國科學院院士瓦西裡·弗拉基米羅維奇·彼得羅夫演示了他為試驗目的建築的巨大的伏特電堆,該電堆由4200個銅一鋅板組成,能放出高壓電流(1600伏特)。在他當眾表演的有趣的試驗中,發現了兩炭極間產生出的穩定的電弧現象。彼得羅夫本人在科學記要《關於伽伐尼伏特試驗的通報》(1803年)中,描述了自己對電流所進行的試驗,並指出了把電弧現象用於照明的可能性。5年後,即在1807年,赫·代維在製造出這種大電源時,也觀察到了電弧現象,並在1812年論述了這種現象。

  對電弧效應的利用表明,有可能在根本不同於用電流使導線熾熱的基礎上來製造照明裝置。最後,瓦·弗·彼得羅夫1802年在進行試驗時,曾觀察到電流通過真空時的放電現象。他第一次觀察了輝光放電現象,這是由電流得到的輝光的效應。雖然輝光放電的輝光就其特點來說發光並不太強烈,但它很顯然證明由這種電發光能夠獲得光通量。人所共知,這一創制電光源的趨向比輝光放電和電發光的發現幾乎晚了100年才發展起來。

  總的說來,18世紀末以前並沒有強大的光源:用點燃油脂、油或瓦斯的辦法來製造強大光源實際上是不可能的。當需要強光源時,就在燈中裝上一個反射光或折射光的光學系統,但在這種情況下也只能稍微增加發光的強度。沿岸的航海燈塔和其他燈光信號裝置,就受到這些條件的限制,而不能起更大的作用。大家都知道,人們把建築在位於亞曆大城的港灣入口處的法羅斯島上幾乎高出海平面100米的燈塔,列為古代世界的七大奇跡之一。很難想像出,在古代怎樣製造出這種能使幾十公里遠的海面上的船隻看到信號的燈塔照明裝置。如果真是這樣的話,亞歷山大燈塔真算得上是古代世界的奇跡之一了。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