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紀實·歷史紀錄 > 中蘇關係內幕紀實 | 上頁 下頁 |
九〇 |
|
§中蘇經濟關係 (1982年~1984年) 1983年3月10日,中蘇兩國外貿部副部長于莫斯科簽訂了1983年貿易支付協定,根據這個協定,兩國之間的貿易額期望從1982年的三億美元增加到八億美元。在這項協定中,中國將出口肉產品、茶葉、食用油、紡織品和礦產品,而進口機器、卡車、有色金屬、化肥和木材等。 1982年10月在哈巴羅夫斯克(位於蘇聯遠東地區)談判之後,於1983年4月10日簽訂了兩項地方貿易——中國黑龍江省和蘇聯遠東、中國內蒙古和西伯利亞——的協定,在這兩項協定中,中國將用食用油、豬肉、穀物、紡織品來換取木材、水泥、玻璃和消費品。1966年,由於付款上的爭端,中蘇雙方停止了邊境貿易,並於1969年正式中止。1983年6月5日,中國方面的資料指出,中蘇同意從1983年7月1日起在新韁自治區邊境上開設兩個邊境貿易站,以促進兩國之間的貿易交換。 由於兩國關係正常化的談判沒有取得進展,從而拖延了邊境貿易渡口的開設,直到1983年11月16日,作為蘇聯的第一批卡車才被送達中國邊境的新疆省Korgas鎮。當天,新華社報道說,新疆南部的城鎮圖嚕噶爾特也將開放。 1984年2月10日,中蘇貿易部副部長于北京簽訂了1984年貿易和技術協定,根據這個協定,兩國之間的貿易值預期將從八億美元增加到十二億美元。 有報道說,中國正在謀求增加進口蘇聯技術,這種作法部分是為了更換五十年代在蘇聯幫助下建成的工業廠礦的舊設備,部分是為了使外來技術資源多樣化,避免依賴於一個國家。1984年4月12日,方毅(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在訪日時說,蘇聯主動提出「無條件地」向中國出售核反應堆。就其他方面的發展來說,1984年3月20日,一艘蘇聯客船自六十年代以來第一次在上海停泊;與此同時,蘇聯二十年來第一次參加了1984年初中國舉行的醫療設備展覽會。 1984年4月20日,中國鐵道部發言人說,中國計劃在黑龍江省和內蒙古擴大與蘇聯的鐵運聯繫。 §1984年9月以後中蘇兩國關係的改善——蘇聯部長會議副主席訪問北京與貿易合作協定的簽訂 (1984年12月)在1984年7月至8月間,中國官方人士有好幾次指責蘇聯領導加強其反華傾向。然而,由於安德烈·葛羅米柯與中國對應職務者之間在紐約的會晤,中蘇關係進入了一個新的穩定的發展階段。這種改善關係的動力在以後的幾個月裡被保持了下來,這使蘇聯部長會議副主席阿爾希波夫原來推遲的對北京的訪問能夠於1984年12月得以恢復。 1984年9月21日22日,在紐約聯合國會議上,葛羅米柯和吳學謙之間的會談,是自1969年9月份以來中蘇雙方之間所進行的最高級接觸。會談被雙方說成是坦率的和有益的。隨後,蘇聯政府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二十五周年之際,向中國領導發出了一份相對熱烈的賀電。在10月後半個月,蘇聯副外長列昂尼德·伊裡切夫來北京同中國領導人會談。儘管雙方在三個關鍵問題(蘇聯屯兵於中國邊境、蘇聯入侵阿富汗、蘇聯支持越南干涉柬埔寨)上仍有嚴重的分歧,但是中國方面還是於11月初宣佈,阿爾希波夫將於年底訪問中國。 1984年12月21日,伊萬·阿爾希波夫抵達北京,成為1969年以來蘇聯最高級別領導人的訪華。在他停留期間,他會晤了中國總理趙紫陽,最後,12月28日,阿爾希波夫與其中國對應職務的姚依林簽訂了三項協定:(1)經濟和技術合作協定;(2)科學技術合作協定;(3)建立中蘇促進貿易、科學技術合作委員會的協定。據官方報道,在阿爾希波夫訪問期間,雙方還同意兩國的貿易額于1985年增加到價值大約十八億美元,雙方並且謀求締結一項1986—1990年這一時期的長期貿易協定。 阿爾希波夫訪問北京的結果表明,中蘇關係正常化發展到了比1969年邊界衝突以來任何時候都要更大的程度。與此同時,好象還沒有出現完全恢復到五十年代初友好與合作階段的前景。甚至在阿爾希波夫訪問期間,新華通訊社的一篇評論就顯示出了中蘇關係的潛在緊張狀態。這篇評論不僅詳述了當前蘇聯和其他經互會國家所面臨的經濟問題,而且還透露出中國最近在與蘇聯邊界連接的地區加強了軍事防禦。這就是說,中蘇這兩個亞洲大國之間潛在的地緣政治上的敵對和相互猜疑,是因歷史因素和領土因素造成的,而不是由意識形態解釋方面的分歧造成的,因此,中蘇兩國之間潛在的地緣政治上的敵對和互相猜疑,決不會因為上述三項貿易合作協定的簽訂而消失。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